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教育路径探究
作者: 李晓琪 王海成摘要: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是教育本质的回归,劳动观是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核心内容,劳动观教育对塑造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成效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受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各教育主体的不重视以及劳动形态的复杂多变,大学生群体中出现劳动意识薄弱、劳动态度消极及劳动目标功利化的现象。为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劳动观念,要不断创新劳动教育理念,充分发挥高校、社会及家庭三者协同育人的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劳动新人。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教育;价值意蕴;现状分析;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2)02-0032-06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大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1],为新时代劳动观教育指明了方向。
一、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的价值意蕴
劳动观是指对劳动的认识,主要包括对劳动态度、劳动行为、劳动精神等的看法。它作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始终围绕着“新时代为什么要重视劳动观教育,要开展什么样的劳动观教育,如何更好地推进劳动观教育”这一逻辑主线展开,首先我们要明确加强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究竟有什么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
马克思在1848年提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2]。自始至终,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一直是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价值方向与目标。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生力量和突击队,是民族复兴的参与者和美好生活的创造者,他们的自由全面发展影响着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其自由全面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明显的短板,大学生在劳动价值观方面出现价值偏差的倾向。习近平总书记在《意见》中指出:“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3]” 大学生在行为上呈现出“不爱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例如,在思想上,形成了好逸恶劳、不劳而获、投机取巧的错误观念;在学习中,表现出上课迟到早退、考试作弊等不良行为;在工作中,应付拖延、一心想赚快钱。这些社会乱象的出现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劳动价值观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加强新时期大学生劳动观教育至关重要,也是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学生在真实的劳动过程中可以将书本中学到的理论知识更好地践行到生活中,从而在劳动中开阔视野、增长才干,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可以促使大学生参与劳动实践,使其通过劳动来增强意志、健全人格,同时在劳动中体会劳动者的伟大,树立尊重、热爱劳动的道德观念;还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二)高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重要举措
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劳动观教育作为高校育人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是高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成效的重要途径。首先,劳动观教育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是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不紧。而将劳动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更能体现时代特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趣味性,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除此之外,劳动教育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使大学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磨练自己,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劳动者的艰辛,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这有利于其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奋斗精神,在劳动中更加了解自己,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形成正确的三观,实现自我价值,从而更好地回馈社会。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呼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依靠知识,必须依靠劳动,必须依靠广大青年。[4]”劳动、劳动者在我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在接下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更是必不可少的。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众多从未遇到的发展瓶颈,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发展实体经济的今天,劳动教育具有更加迫切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加强大学生的劳动观教育有利于青年形成正确的劳动意识,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明白劳动的价值意义,形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及劳动责任感;还有利于调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就业创业观,在国家社会需要和个人价值实现之间找到平衡点,积极地将自己的一技之长贡献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在劳动中收获幸福。另一方面,它是我国实现“中国制造强国”“中国创造大国”“中国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是培育高素质劳动者的关键一环。为此,加强大学生劳动观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淡薄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进入新时代,无论是社会环境、劳动及劳动教育的方方面面以及大学生群体的特征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逐渐出现了新的问题与挑战。总的来说,当前我国大学生劳动观念整体趋势向好,但是也不可忽视在众多诱惑之下,大学生在劳动认识、劳动精神、劳动成果及劳动习惯等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劳动价值观认识模糊,认同不够,从客观因素分析,这与家庭和高校的双重缺位、社会传统错误思想、市场经济带来的弊端和网络自媒体的消极影响及劳动形态的复杂多变直接关联。
(一)大学生劳动观存在的问题
1.劳动意识薄弱,缺乏劳动习惯
目前,大学生主要以“00 后”为主,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长的呵护中长大、娇生惯养,已经习惯以自我为中心,责任意识淡漠,缺乏劳动观念,甚至厌恶劳动。正是因为没有意识到劳动对于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认知上排斥劳动,未养成符合社会期待的劳动行为及习惯。例如,在学校的集体活动过程中怕苦怕累、只想做一些轻松的任务。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吃饭点外卖、出门打车等,这些好像都已经成为大学生的标配。放假回家,家长的溺爱更易导致学生缺乏自我生活的能力。淡薄的劳动意识也表现在大学生的学习中,平时上课时迟到早退、消极应对,最终考试时临时抱佛脚、熬夜复习。由于长期脱离劳动实践,从而导致大学生在毕业找工作时好高骛远、脱离实际,只想找压力小、工资高的“体面”工作。
2.不尊重劳动者,不尊重劳动成果
由于受“君子劳心,小人劳力”“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再加上社会各方对劳动教育的不重视,有些大学生意识不到劳动的重要性,甚至不尊重劳动者及其劳动成果。相关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回答“是否认为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更为高级”的问题时,42.06%的受访者持肯定态度[5]。从这一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部分大学生对体力与脑力劳动的认知出现了偏差,对劳动认识不全面,所以在学校会发现有的大学生在日常行为中表现出对清洁工人、宿管阿姨的不屑与抱怨,甚至言语不敬,不尊重劳动者;还有大学生的浪费现象越来越严重,在食堂或者在校外聚会结束后剩饭剩菜成堆;教室里桌子上刻名字、凳子上全是脚印,课后教室里随处可见的垃圾……这种种行为表明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发生了扭曲,对劳动和劳动者缺乏尊重与敬畏,不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3.劳动价值观认同趋于功利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及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各种不良思想也在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导致当代大学生的劳动目标越来越趋于功利化。在学校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如果不强制参与就一定不参与,没有物质奖励或者学分奖励更不屑参加;二是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之间盲目攀比现象越来越严重;三是现在更多的学生找工作的首要条件就是薪资福利要高,仅仅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认为劳动的目的就是要获得物质报酬,没有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在家庭中,劳动更多是被当作一种惩罚手段;有的父母认为孩子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如果子女在家主动做家务,父母就会通过给予现金或孩子想拥有的东西等作为奖励,长此以往,就会助长大学生功利化的劳动价值观。
4.劳动态度消极,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从“00后”的成长环境来看,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他们中大部分人从小就生活在较为优越的环境中,学生对劳动的价值认知不足,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劳动只是父母的事情,再加上学校及家长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极端偏向,使大学生也没有过多的机会参与劳动锻炼,导致大学生对劳动的认识越来越片面,态度逐渐变得消极,更不愿意参加辛苦的劳动实践。除此之外,由于现在各种新兴自媒体的出现,有的博主为了博取噱头,有意无意地向学生传递出“不用努力”就能成功的消极思想,而大学生作为使用互联网的“原住民”,这很容易助推其形成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的消极思想,在面对困难、承受挫折时,心理素质、抗压能力差,甚至做出不珍惜生命的错事。
(二)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冲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渐深入,东西方政治、文化之间的交流也在不断加深,不同的社会思潮和社会意识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对当前人们已有的价值观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冲击。而当代大学生还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是最易受社会环境影响的群体之一。首先,受传统的错误劳动思想诸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万物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的影响;其次是市场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如娱乐、消费至上,好逸恶劳、投机取巧等错误思想观念的蔓延,这些都使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扭曲,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及合理的生活方式;最后,互联网的发展导致教育环境更加复杂,再加上一些“网红”“明星”不负责任的炒作,许多年轻人热衷于通过成为网红、游戏主播等方式赚快钱,导致大学生出现对“不劳而获”错误思想的盲目追求,缺乏辛勤劳动、艰苦奋斗的劳动态度,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这对当前开展大学生劳动观教育带来较大的阻碍。
2.家庭与学校劳动观教育的缺位
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点,而高校教育是连接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最后一关,这两个教育主体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及形成良好的职业实践能力方面至关重要。但是从具体的实践结果看来,两者对于劳动观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有待加强,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教育观念上,无论是从家长还是学校,都存在忽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方面教育的现象。在中小学阶段,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家长的侧重点都在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上;大学阶段,高校可能会以志愿服务、职业规划、毕业实习等实践活动为载体来进行劳动教育,但事实上仅借此并不足以达到劳动观教育的实效。第二,在氛围营造方面,一是有的高校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混为一谈,仅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相关理论与“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课程中的职业素养来开展,这不利于学生形成系统、整体的劳动观;二是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缺乏对劳动观、劳模及工匠精神的宣传教育,与此相关的实践活动也较少,并没有充分发挥文化活动对劳动观涵养的隐性作用;三是在家庭方面,当代大学生基本都是“00后”,他们大部分是生活在“421”的家庭模式中,在家庭所营造的溺爱氛围下,他们逐渐丧失了劳动行为及习惯的养成,出现劳动意识淡薄、劳动能力缺失的现象。
3.劳动形态的复杂多变
面对急剧的社会变革及科技进步,目前,整个社会包括教育都处于一个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脑力劳动、服务性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占比不断上升,5G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的推广,不仅使劳动者的工作环境与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重复性工作岗位被智能机器所取代,也催生了一批新兴职业,如电商、外卖、软件开发、大数据处理等。这一方面为劳动观教育带来了新的空间和方式,另一方面也给劳动观教育带来极大的挑战。首先,从对劳动观教育的重视程度上来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可能会导致学生在具体的劳动教育过程中,只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而忽视劳动态度、劳动精神等的培养,致使劳动观教育可能处于弱势地位;其次,在劳动观教育内容方面,新的劳动形态的出现会导致劳动教育内容及方式方法的转变,而当前关于高校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并未有统一的指定教材及相应的理论体系,还有如何教育学生平衡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的关系是当前劳动观教育的必要内容;最后,在具体的劳动教育中,劳动教育易被异化为技能教育、休闲娱乐教育等,很容易造成“只有劳动没有教育”或者出现“只有教育没有劳动”的现象,这些都可能造成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教育出现偏差,达不到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