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创融合教学模式的建构逻辑与实施体系
作者: 卢卓 马鹏常
摘要:基于对专创融合教学模式内涵外延的分析,建立了以“建构”为核心的专创融合教学模式的结构框架,并从教学理念、教学情境、教学平台、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关键要素出发,分析了专创融合教学模式的建构理路和改革逻辑。同时,为推动专创融合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从深化产教融合、驱动教学改革、助力成果转化、打造产学研创用一体化平台的角度,提出了专创融合教学模式的实践路径与实施体系。
关键词:专创融合;教学模式;建构逻辑;实施体系;产业学院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2)02-0084-05
“专创融合”即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相互渗透与融通。2015年,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此后,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专创融合逐渐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并作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动“课堂革命”的重要途径。但迄今为止,专创融合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还存在较多问题。探讨专创融合教学模式及其建构逻辑与实践策略,以大幅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质量水平,显得尤为必需而迫切。
一、专创融合教学模式的内涵外延与结构框架
将“模式”一词引入教学领域并进行系统研究,开始于1972年的美国学者乔伊斯(Bruce Joyce)和韦尔(Marsha Well),标志性事件是乔伊斯和韦尔出版的《教学模式》。他们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1],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教学模式反映了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表现出教学过程的程序性的策略体系。那么,专创融合的教学模式是怎样的?有哪些内涵外延?有怎样的结构框架?这无疑是应该首先解决的问题。
(一)专创融合教学模式的内涵外延
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需求与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创业项目与课程教学内容、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与专业实验实训平台、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与专业评价标准等,多维度深度融合到人才培养全过程[2],进而发挥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各自的优势,体现出知识生产模式转型和科学制度变革的趋势[3]。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涉及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和教育教学各环节,是关乎教育综合改革的系统工程。而专创融合教学模式则是促成这一系统工程的课程教学设计,以及课程教学实施的动态程式。专创融合教学模式就是在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教学活动内容与步骤的时间序列构成,以及相关因素的效应策略。
(二)专创融合教学模式的结构框架
教学模式并非固定不变的程式。教育思想的动态嬗变和教学目标的多样性使教学模式的存在与展现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4],而有效的教学活动实际上是多种教学模式的组合体。专创融合教学模式的生成与改革,是以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思维对专业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造和提升,从而改变过去专业教育中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单一、综合实践能力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强的问题。一方面,要求学校结合专业教育推进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要以创新意识和创业思维对专业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造提升,促进专业教育创新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专创融合教学模式的结构框架,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情境、教学平台、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其中,教学理念融合是前提,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平台的重塑、教学过程的再造、教学方法的优化,进而促进学生基于专业的创新创业意识、思维和能力的建构和培养,并以此作为教学评价的依据(见图1)。
结合学科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专创融合教学理念的关键在于“创学结合”,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关注“价值创造”,教学平台的重塑重在支持“师生共创”,教学过程的再造要坚持“真实流程驱动”,教学方法优化的落脚点在于“实践体验”,教学评价的落脚点在于“成果导向”。推动学生知识、能力的建构是专创融合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实际上,专创融合教学模式的生成与改革,旨在加速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内化吸收、创造和转化,提升大学生解决复杂问题和应对不确定性环境的能力。
二、专创融合教学模式的建构理路和改革逻辑
作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课程教学设计及其实施程式,专创融合教学模式的建构涉及到模式本身结构框架中的各个方面,关联到各种教学要素及其组合,关乎到多种先进教育思想的贯彻落实。
(一)实施创学结合的专创融合教学理念
创学结合即创造与学习的一体化,也就是在行动中学习和创造,在学习中体验创造,在创造中深化学习,是“用以致学”和“学以致用”的循环往复过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力图通过探索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做到知行合一,是现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理念。从建构主义教学观看,学习是一个学习者创造性的理解过程,应反对直接呈现和接收的被动学习,否定当前学习内容与已有知识无意义性关联的机械学习,应提倡发现学习、有意义学习,并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建构知识体系[5]。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既需要具有专业技术技能的人才,也高度关注他们的开拓精神、合作意识、批判性思维、创新创业能力等综合素质和能力。这样一来,强化实践育人思想,倡导学生学习过程也是创新、创造、创业过程,鼓励学生边创边学、创学结合,促进专业知识在实践行动中吸收内化和再创造,支持学生逐步建构自己的专业认知、思维和能力体系,将是专创融合教学模式建构的一个主要理路,也是推进专创融合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逻辑。
(二)基于价值创造的专创融合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元素,也是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将情境创设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认为学习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是一个创造性地将知识运用在真实的情境而获得理解的过程。以现实需求和真实问题来驱动的建构性教学,其实质就是要基于价值创造来创设跨专业、跨学科的教学情境,使之成为课堂教学主流。要围绕价值创造创设教学情境,深化产教融合,推动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鼓励师生从“围城”中走出来,走向大市场,聚焦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6],融入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强化知识世界与现实生产生活世界的联系。使教育面向社会生产生活的现实问题,让大学生在创造性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成长和提升,无疑是专创融合教学模式中教学情境设计的关键。这一点与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关于“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等思想具有一致性。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实际上已为推动专创融合、促进大学生手脑并进提供了行动指南。
(三)促进师生共创的专创融合教学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也是一种实践教育,高度重视实训、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支持实践性、体验式学习和验证性学习。在专创融合的视域下,教学平台的建设要能最大程度地促进师生在创新创业的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实现价值共创。为此,专创融合教学平台建设应变革过去以实训为主的封闭式职业训练环境,将传统实训室逐步升级改造为支持师生结合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开放式创新实验室、师生工作室和众创平台等,使之由学生被动参与的教学训练平台向促进学生全情投入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转变,由单一技能训练向技能训练和技术研发并重转变,由支持单学科教学向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人才转变,推动“产学研创用”协同的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构建创新创业产教融合基地,促进创新成果的产出和转化[7]。
(四)真实流程驱动的专创融合教学过程
专创融合教学模式要求组织师生在更开放的平台上边创边学、手脑并用地求解问题,推动师生共创和成长。因此,专创融合教学过程应依托专业、行业领域中的现实问题和真实项目,按照真实业务流程驱动教学过程,参照工作内容分解真实任务,引导师生互动参与、充分体验。在专创融合教学过程中,企业的生产流程、业务的办理程序、问题的求解过程,就是学生的操作训练规程、创新创造过程,也是课程的教学进程。在此过程中,教师更多地是承担引导者、启发者、陪伴者、教练员的角色,充分尊重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我实现。真实流程驱动的教学过程要求构建开放合作的产教融合系统、流程驱动的课程内容体系、素质全面的师资团队结构、灵活高效的教学管理机制,从而驱动人才培养范式的调整和变革。
(五)基于实践体验的专创融合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服务于教学模式,是教学活动中师生行为方式的总称。美国百森商学院的海迪·内克(Hedi M. Neck)等基于对效果推理理论的分析,鼓励将基于实践的方法作为支撑创业行动的一种学习模式;通过基于实践的方法,创业教育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共同体;通过实践体验,帮助学生建立创业思维,进而培养那些更能开展创业行动的学生。作者同时提出了创业教育的五种实践:玩耍、移情、创造、实验、反思[8]。美国斯坦福大学则将设计思维作为其专创融合教学及创新的主要方法,力图同时从人的需求、技术可行性和商业可持续性三个方面进行创新思考,并分为移情、定义、构思、原型和测试五个阶段。不管是从创业思维的逻辑还是设计思维的创新方法来看,专创融合教学方法始终重视体验和实践,强调先行动、后学习,关注学生在行动中学习、创造,使学生在行动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这符合创学结合的理念,也表现为一种体验式教学观。专创融合也关注将科研、创业、竞赛中对应的项目内容进行教学转化,通过项目体验、实践、演练来实现项目、教学、创新之间的紧密结合[9];鼓励教师由知识的讲授和呈现者转变为情境的创设者,设计增进学生体验和反思的实践活动和项目;鼓励学生结合专业,围绕现实问题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尽可能开展真题真做和价值创造,在此过程中加速专业知识、技能的内化吸收、创造和转化,提升专业创新创业能力。
(六)成果导向设定的专创融合教学评价
专创融合教学将学生开拓创新、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成果和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按照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Benjamin Bloom)的“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认知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估等六类。前三类认知活动发展的是低阶能力,后三类认知活动发展的是高阶能力。专创融合的教学成果和产出既应包括学生相信、记得、知道和了解的内容,也包括内化到学生心灵深处的过程、经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强调学生由学习知识向学会学习转变,在成果表现上是学生作品向产品、商品的渐次逼近。因此,它更加关注学生高阶层次能力的培养和自我建构,其成果产出追求的是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以及价值创造的综合能力,采用更多的非标准答案考试,着力破除“高分低能”的现象。在具体评价方法上,对于学生的“成果产出”既要有形成性评估,更要关注总结性评估,要以工作标准、市场要求、客户需求的满足程度来检验其学习成果水平。
综上,专创融合教学模式建构和改革的逻辑在于,将专创融合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实践教学模式,以创学结合理念为指导,基于价值创造,由真实流程驱动,通过实践体验和师生共创实现有效成果产出。
三、高职院校专创融合教学模式的实施体系
专创融合教学模式改革涉及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平台、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需要构建完善的实践路径和实施体系,其逻辑架构应以深化产教融合为基础,以驱动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助力成果转化为目标,以打造产学研创用一体化平台为支撑(见图2),从而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创新发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