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医融合”背景下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群建设研究

作者: 肖冰 周同 慕容嘉颖 李香兰

“体医融合”背景下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群建设研究0

摘要: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群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发挥“体医融合”优势,以体育健康服务产业链为对接点,解决体育健康服务业产业链急需的运动康复、健身指导类等专业人才需求。通过构建“体康融合,岗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改革,构建高水平教学资源库;大力推进教材与教法改革;打造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升实训基地功能,打造技术技能平台;校企协同,全面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等措施,引领体育保健与康复类专业群建设,支撑大湾区健康服务业产业链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体医融合;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群建设;健康服务业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2)03-0033-05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建国以来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的全民健康战略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通过“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等方式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体医融合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途径。体育健康服务业是体育服务业与健康服务业的融合,体育健康服务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为宗旨,以体育理论、健康促进理论、现代医学理论为理论基础,将体育体系与医疗卫生体系有机结合,依托社区、医疗机构、体育场馆、学校、俱乐部等场地资源,向社会公众提供体质监测、科学健身指导、康复保健等服务内容[1]。体育健康服务的实现形式是“体医融合”,运用体育运动方式配合医学治疗方案促使身体恢复健康的一种模式,其特色在于综合运用养生保健和运动处方等多种医疗和体育元素[2]。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群包括体育保健与康复、康复治疗技术、社区康复三个专业。专业群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发挥“体医融合”优势,以健康服务产业链为对接点,聚焦健康服务的健身养生(前段)、康复治疗(中段)、康复养老(后段)等健康服务业领域,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掌握运动保健、健身指导、康复理疗、养老服务等综合技能的学生,解决体育健康服务业产业链急需的运动康复、健身指导类专业人才需求,形成体、医、养三位一体的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群。

一、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群建设基础

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群中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是全国20所体育类高职院校唯一省级示范重点专业。依托学院“校队合一”体制,“系、所(医务所)一体”运行机制,校内体医深度融合,特色突出,具备建成特色鲜明、高水平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群的基础条件。

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高。专业群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96人,2021级新生报到率达91%,2021级新生录取平均分高出省内同类专业近30分。2019届毕业生年底就业率98%,2019届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或基本满意度100%。专业群培养学生参加全国及省级技能大赛成绩优秀,排名前列。获得全国体育高职院校健身教练技能大赛一等奖、第三届全国高校运动康复专业学生技能大赛体育保健专科组二等奖、广东省大学生应急救护比赛二等奖。

专业群建有一支专兼结合的“训教科医”教学团队,双师素质比例占81%。专业群教学团队参与校内运动队训练和医务保障,承担专业群教学、科研及实训指导工作。通过中央财政支持高职实训基地项目及省示范重点专业建设项目支持,引进美国春田大学健康体育娱乐学院优质的运动康复教育资源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建成了满足专业群的教学实训、运动康复、技术研发、创新创业、社会服务“五位一体”的体育康复实训基地,面积2 000平方米,实训仪器器材1 500万元,实训条件国内同类专业领先。专业群依托系所教学团队和体育康复实训基地的优势,先后为广州亚运会、广州马拉松等大型体育赛事和来学院集训的国家队提供保健康复服务。

二、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群组群逻辑

学院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群包括体育保健与康复、康复治疗技术、社区康复三个专业,准确对接体育健康服务业产业链条的前段、中段、后段。按照《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健康服务业分类(试行)的通知》的分类,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对接体育健康服务业链条的前段,主要是健身养生和健康促进;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对接体育健康服务业链条的中段,主要是康复治疗服务;社区康复专业对接健康服务业链条的后段,主要是健康保健服务和特殊人群康复服务。

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群三个专业与体育健康服务业产业链的具体对接,职业岗位既有独立性又有互补性,技术特征既有特征性、又有相关性。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群的人才供给链和关键技术链,对接体育健康服务业的产业需求链(见图1)。专业群重在培养能力本位的人才,打造具备核心技术的人才库,满足体育健康服务产业需求链的职业技师。

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群的人才培养定位,严格按照“产教融合、能力本位、跨界培养、多元成才”核心原则,紧密结合体育健康服务业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掌握体育健身指导、运动防护、运动康复、运动疗法、理疗技术、作业疗法、保健按摩、中医传统疗法(针灸、火罐、刮痧等)、中医养生保健、心理康复等体医结合专业技术技能,具备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等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具有较强的就业创业能力,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健康服务和康复产业领域培养创新性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群对接健康服务业,具有相同的行业基础或背景,专业群内的三个专业以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为核心,以康复治疗技术和社区康复专业为支撑,通过共享的课程内容、实训条件、共同的师资队伍、合作企业等,构建了互通共赢的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群。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群的三个专业对接体育健康服务产业链的前、中、后段,服务人群健康的不同时段,其职业岗位密切相关,核心技术相近。无论是通过体育健身岗位,还是康复治疗岗位、保健养生服务岗位,都是为了促进人们的健康,都需要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都需要康复的相关核心技术,与群内专业的职业岗位密切相关。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群内专业的人才培养,目的是满足培养面向体育健康服务业相关技术链岗位需求的创新性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需要。因群内专业背景相同、基础相同、岗位相关,可实现群内师资团队、实训基地、合作企业等教学资源的互通共享,促进专业群的高水平发展(见图2)。

三、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群建设内容与实施

(一)机制创新,构建“体康融合,岗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1.构建“体康融合,岗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群面向大湾区体育健康服务业的人才需求,实行“体康融合,岗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体”指体育保健,健身养生;“康”指康复医疗,健康促进。立足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的优势,发挥“体”的天然特色,以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为核心,辅以“康”的医疗促进技术。在专业群人才培养规格、师资、课程资源、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等多方面体现“体康融合”元素,形成符合区域行业发展、培养适用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学院“系所一体”的管理机制,实现“岗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从大一到大三的学习进程中将学习和真实的工作场景、工作体验融为一体,对接工作岗位。通过岗学交替,既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又通过为国家、省市运动员服务培养奥运精神和爱国情怀(见图3)。

2.深化校企合作和院校合作,开拓国内外升学途径

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深化校企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加强院校合作,深化专业学院改革;通过深化校企及院校合作,建设体育健康服务高水平产业学院,对区域经济和职业教育改革作出引领示范作用。与国内外院校开展高职专本衔接人才培养,打通升学和继续教育通路,与本科院校建立合作关系,打通高职本科升学渠道,并与合作院校实施学分互认,尽量缩短学生学习年限。

(二)深化课程改革,构建体康融合特色的高水平教学资源库

1.构建专业群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通过课程群“基础共享、中层分立、高层扩展”,凸显专业群的适应性,发挥专业群在扩展新专业方面的集群优势,整体构建“专业群基础平台+专业方向模块+扩展能力模块+综合实践模块”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发挥专业的群聚效应,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2.深化课程改革,夯实课程内涵

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以专业群岗位技能与能力为导向,以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综合能力训练、职业素质形成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体系;以“任务引领”课程改革为基础,着重专业群基础平台+专业方向模块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围绕教学课程改革,校企合作编写活页式校内教材和实训指导手册,及时更新技术;加强“课证融通”课程建设,校企共建运动营养咨询与指导1+X证书考证与培训基地。

3.优化完善体康融合特色课程的网络资源库建设

优化完善体康融合特色课程的网络资源库建设,新建基础肌动学、运动损伤与康复等特色性强的网络课程资源,加强移动端网络课程资源库建设;将网络课程资源和微课、视频等资源进行碎片化建设或整理,符合专业群和对外运动康复培训需求;引进国内外优秀企业及国家、行业标准化课程资源;建设专业群国外运动康复优质图书和学习资源库,使学生在职业观念、课外拓展、科学前沿方面得到提升;开放特色课程网络资源库,提高资源库应用率,为行业企业、相关院校、1+X考生提供信息资讯共享服务。

(三)大力推进体康融合立体化教材与小班制教法改革

利用真实环境,以真实项目为主导,采取学习与真实工作相结合的方式,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广泛应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式,促进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建立健全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专业拓展能力课程以及综合实践模块课程的选课制、学分计量制;实行专业群内跨专业所修课程学分的互认和弹性学制。通过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的改革,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改革。

根据岗位能力及技能要求,开发体康融合立体化教材改革。实施小班教学制,开展分类教学。将不同层次、水平(如普通高职、中高职衔接)的学生试行分层分班教学,特别是实训课教学。开展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共同教授同一门课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教法改革,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研究和应用,加速实现教学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完成职业能力课程的网络平台搭建与资源建设,建立体育保健与康复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

以课程团队为依托,组建教研攻关团队,深化教材与教法改革,加强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与研究,针对热点问题如学分银行建设、1+X证书制度、课证融合、现代学徒制等开展研究和实践。

探索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的有机结合,与学院继续教育部和技能中心合作,利用本专业的教资、场地优势,开展学生职能培训和就业后职业能力的提升培训与考证。

(四)多维度打造高水平结构化体康融合教学团队

通过校内教师与教师之间协同,校外教师与企业、行业机构之间协同,以“四有”标准,多维度打造高水平结构化体康融合教学团队。

打造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培养专业带头人国际化视野。培养在国内行业有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2名,省级教学名师1名,培养6名骨干教师,专业专任教师达到23名,具有3年以上行业工作经历专任教师比例30%以上。双师比例达到90%以上,兼职教师担任的专业课达40%以上。主持省级以上科研、创新、创业项目5项,建设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五)完善实践教学基地,提升实训基地功能

1.提升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服务、培训等职能

校内实训基地本着能够保证学生专业基本技能、岗位专项能力训练的目标进行建设,满足专业理论和实训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需要,形成具有教学、培训、科研、服务社会及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多功能、开放型的省级实训基地。完善原有的专业基础实训中心(运动解剖生理实训室、运动康复推拿实训室、运动康复实训室、理疗技术实训室、运动疗法实训室、运动防护实训室、体质监测与评价实训室)、综合技能实训中心(摔跤、柔道、举重、散打、武术和击剑等场馆保健康复综合实训室)、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心、医务所实训基地(下设运动创伤科、按摩康复科、针灸理疗科等)。根据专业群发展和运动康复行业的需要,新建了运动健康营养师工作室、康复心理工作室、综合运动康复中心等多功能培训基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