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研究

作者: 韩雪军 张如意

摘要:进入新时代以来,“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政策领域的高频词、实践领域的主旋律。从发展性质上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以强化类型特色为根本前提;从发展阶段上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在高速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发展形态;从发展方式上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关键词: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类型特色;高速发展;全要素生产率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2)04-0053-06

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因地制宜地为区域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撑,在中学后教育公平、精准扶贫脱贫、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主体作用。但由于受传统观念、区位特征等因素的影响,职业教育还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进入新时代,人们将目光聚焦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期待通过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在实践中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首先从理论上阐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鉴于此,我们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从发展性质、发展阶段和发展方式三个方面探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

一、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以强化类型特色为根本前提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发展的过程是质变和量变的相互转化过程。“量变就是事物量的规定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事物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排列组合上的变化。”[1]“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质变主要表现为根本性的、显著的突变,是对原来事物度的突破,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渐进性和连续性的终端。”[2]在事物发展的每一个周期里,都包含着量变和质变两种发展形态。其中,量变是质变的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在事物质变之后,将会进入新的发展周期,开始新的量变,从而为新的质变奠定基础。质变和量变如此往复,构成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过程。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是在质变和量变的相互转化中完成的。如果将建国70年看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完整周期,我国职业教育在这个周期里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接下来,我们将职业教育置于建国70年来的历史周期中,分析其量变和质变的过程及其表现形态。

(一)职业教育的量变

1949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召开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规划和部署。会议指出,当前的职业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恢复,也无法满足今后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在中等教育中重点发展职业教育,以大量培养中级建设干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为建国后职业教育的发展确立了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直接影响着我国20世纪职业教育的发展。按照会议精神,开始整顿和调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职业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兴办中等专业学校,同时,通过对失业人员进行就业培训创办了一批技工学校。除此之外,还根据农业发展的需要创办了大量的农业中学。截止到1957年,全国共有中等专业学校728所,在校学生48.2万人;技工学校144所,在校学生6.7万人[3]。1964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提出,要实行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在会议精神的指导下,半工(农)半读中学和城市职业中学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所有这些举措和成效都意味着我国职业教育开始进入稳步发展的状态,并逐渐成为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中学几乎全部停办,职业教育遭到严重破坏,中等教育结构开始单一化。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在国务院有关部委和省市代表的强烈要求下,国务院有关部委和地方纷纷着手恢复举办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但职业教育仍然处于羸弱状态。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的在校生仅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1.16%。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衡。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应该考虑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比例,特别是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据统计,1978年有中等职业学校4 700多所,招生70.4万人,占高中阶段招生总数的6.1%[4]

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得到长足发展,在教育结构中的比例也得到大幅度提升。到2007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增加到810万人,占高中阶段招生总数的49.1%[5]。截止到2020年7月,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达到644.66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42.38%,在校生1 663.37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总数的39.96%;高等职业教育招生524.33万人,占高等教育招生总数的54.20%,在校生1 459.55万人,占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4.43%[6]

通过数据的对比发现,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无论是在招生规模,还是在校生总数上,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已经占据了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马克思主义理论者认为,“在自然界中,质的变化——在每一个别场合都是按照各自的严格确定的方式进行的——只有通过物质或运动(所谓能)的量的增加或减少才能发生”[7]。对我国职业教育来说,随着其入学规模的扩大、在读学生数量的增加和教育层次的多样化,必然会在量变的基础上超出度的范畴,引起职业教育性质的变化,形成职业教育的质变。

(二)职业教育的质变

在我们看来,职业教育质变的主要表现是职业教育类型的确立。众所周知,职业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隶属于普通教育,是普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开宗明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亦言之,职业教育已经由普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为与普通教育并列的教育类型。这不仅仅意味着职业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地位得到提升,还表明职业教育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即由从属于普通教育转变为与普通教育并列。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将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作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就是说,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或者说在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需要将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作为前提和基础。无论是《方案》的规定,还是《意见》的部署,都意味着我国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已经确立并得到了强化。需要明确的是,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确立和强化作为我国职业教育质变的主要表现,不是人为强加的,而是以职业教育的量变为基础的,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根据《意见》的部署,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需要做到纵向贯通和横向融通。在纵向贯通上,“职业教育要形成独立完备的层次结构,在现有中职、专科职业教育基础上,还要有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以及专业型研究生层次的人才培养,满足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8]。在横向融通上,以大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在小学阶段开展职业认知教育,在初中阶段开展职业尝试教育,在高中阶段开展职业准备教育,在大学阶段开展职业安置教育,构建职普全程融通格局。

从总体上看,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职业教育的入学规模在不断扩大、在读学生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其量变的程度已经超出度的范畴,在根本性质上发生了改变,即由普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为与普通教育并列。在质变的基础上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强化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凸显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

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在高速发展基础上形成的发展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之所以说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的,是因为整个物质世界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是量变与质变循环往复的过程;之所以说事物的发展是阶段性的,是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相对独立的过程,即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就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来说,这个相对独立的过程只是其中的一个阶段。也就是说,“发展的连续性使客观的发展进程具有阶段性,具有不同阶段的区别。发展的阶段性决不是发展变化的停止,而是使旧事物终结新事物诞生,使客观的发展进程从这一阶段向另一阶段转化,即使不同的发展阶段之间又存在着连续性”[9]。纵观历史,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也体现出了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接下来,我们将职业教育置于建国七十年来的历史脉络中,在认识职业教育发展连续性的同时分析其发展的阶段性。

(一)职业教育高速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全国只有3所技工学校和一些工业性质的初级职业学校。在党和政府关心支持下,通过整顿、改革、新建等一系列措施,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发展。截至1952年年底,全国中等技术学校数量恢复发展到794所,在校学生数达到了16.8万人,在校学生数是3年前的3.36倍。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末期,我国中等技术学校在校生已达到48.2万人[10]。但是,受“大跃进”左倾思想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职业教育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发展过程。经过几轮的调整和恢复,到1978年,全国有中等职业学校4 700多所,招生数为70.4万人,在校生130万人[11]。但那时高等职业教育还处于空白状态。直到1980年,原国家教委批准建立了我国首批13所职业大学,才出现了承担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学。此时,全国中专学校已经增长到3 069所,职业中学增加到3 314所,在校生共计169.7万人。经过十几年发展,到1997年,全国已有中专学校4 143所,职业中学10 047所,在校生共计977.3万人,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比重由1980年的14.9%上升至1997年的53.5%,中等教育发展逐步达到一个相对合理的结构[12]。到2017年8月,全国共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09万所,招生593.34万人,在校生1 599.01万人。普通高等学校2 596所,其中高职(专科)院校1 359所,占比为52.35%[13]

从数据上的变化可以看出,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一直处于高速发展中。如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王继平所言,“我国职业教育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快速发展、不断壮大,实现了历史性的新跨越,进入‘黄金时期’,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形成了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14]

通过高速发展,我国职业院校的数量、在读学生的数量、教师的数量等量化数据基本接近峰值,迫切需要在高速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型,即由注重数量转向注重质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开始谋划职业教育的转型发展。

(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速度的增加,并不意味着质量的提升,有时甚至是相悖的。从统计数据来看,我国职业教育的规模已经接近峰值,继续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就需要将发展的重心转向质量。

梳理近年来发布的政策发现,《方案》第一次系统地部署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不仅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纳入到总体要求与目标中,而且对如何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如何推动企业和社会力量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做出了具体的规划。

在“十四五”规划中,以专章的形式从“推进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深化教育改革”五个方面对“十四五”期间直至2035年如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指明了方向。职业教育作为高质量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亦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对于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主张通过“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中的灵活性。

《意见》的主题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不仅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总体要求,明确了2025年和2035年的阶段性目标,还从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打造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品牌等维度规划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通过梳理发现,中共中央、国务院近年来连续发布了以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文件。教育部分别与山东、广东、江苏和浙江等地围绕职业教育高质量联合发布了一系列的文件。除此之外,地方各级政府也开始根据自身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地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2019年12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上海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从着力落实和巩固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地位、优化职业院校和专业布局、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级、打造职业教育师资发展高地等方面部署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2021年11月,河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技能型人才强省的实施意见》,从构建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突出职业教育功能特点、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发展能力等方面部署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诸如此类,这一系列文件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开始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