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

作者: 祝士明

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这是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不是低于普通教育的一个层次),也是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这对于扭转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有效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是职业教育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类型,其培养的人才主要是在生产、服务等一线岗位上的人才,是实现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理想途径,与普通教育一样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教育类型。

职业教育与活动是伴随人类的产生而逐步发展的。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获得生存的技能。在远古,人们是通过狩猎、捕鱼和采摘植物的果实获得生存的,后来古人逐步学会了种植、织布等生存技能。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所有的技能基本上是通过父传子、母传女的方式获得的。因此,生存活动是最早的“职业培训”活动,是早于所有其他教育类型的教育活动。

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劳动的分工,科学文明和技术文明在技能文明的基础上才得以产生与发展。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改善生活条件,在劳动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伴随着人类改造世界的进程,人类创造了三种形态的文明。第一种称之为科学文明,即人类发现和阐明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客观规律(抽象或初始形态);第二种称之为技术文明,即依据科学文明发现的规律、原理,结合生产生活的现实需要,创造出可以直接运用于实践活动的决策方案、规划蓝图、设计图纸以及动作流程规范(中间形态);第三种称之为技能文明,即根据上述技术文明创造的决策方案等进行实际生产、服务或运作,基于现实工作场所,通过劳动者的实践活动创造出现实的物质或精神产品(最终形态)。以上三种形态的文明是人类创造的生存与发展的文明总和。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教育培养人才的类型是由社会需要所决定的。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人才类型和人的智能结构要求不同,不同智能结构的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及其相应的课程体系不同,甚至施教的方式也不同,因而产生了不同的教育类型。在创造上述三种文明的过程中,产生了三种不同的人才。第一种称为学术型人才,主要指理论工作者,探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的规律、原理,其主要任务是以客观世界或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其发现的科学革命成果是技术革命的引擎和理论支撑。第二种称之为工程技术或管理型等人才,根据现实需要,他们把科学规律、原理等转化成可以直接运用于实践的方案、计划、图纸以及动作流程规范等,从事的工作主要是决策、规划和设计等。第三种称之为技术技能型人才,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将设计、规划、决策以及动作流程规范转变成可以为人类直接使用或享受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社会产品,也就是说只有经过这一环节,人类的生产劳动或服务才能创造出真正为社会服务的最终物质和精神产品,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这类人才称之为技术技能人才。学术型人才主要由普通文理类高等院校培养,工程技术或管理型人才主要由普通工程类或人文社科类高等院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主要由职业院校培养,按照新版《职业教育法》的规定普通高等院校也可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职业教育培养人才与创造财富的过程为:首先,职业教育以职业为出发点,以职业标准和职业工作过程为主要内容,以未来的产业工人为载体,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把生产和服务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转移到受教育者身上,取得相关证书,成为合格的劳动力;其次,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劳动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素养,毕业生根据社会需求,到相应的工作岗位就业,实现生产过程中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相结合,去解决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最后,劳动力通过具体劳动活动,把他们拥有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充分发挥出来,动手动脑,知行合一,创造出直接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以及社会服务,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此同时,职业教育不仅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经济功能,而且还满足为受教育者自身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与培训形式,发现他们的价值,发掘他们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力量,发展他们的个性,成为新时代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的理想途径。

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也需要数以千百万计的、受过良好职业教育的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没有这样一支劳动力大军,再先进的科学技术、方案、设备也不可能转化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难以创造出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物质产品和精神文化产品。此外,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和生产实践联系最为密切、最为直接、最为广泛,是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主战场,是提升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最坚实的支撑,具有神圣的不可替代性。

(祝士明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