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训练教师师德评价体系建构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 姬玉洁 张玉洲
摘要:师德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学校应基于教育教学实践,积极构建科学、专业的师德评价体系,从而不断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师德氛围。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构的“一基二维全方位”师德评价体系为研究样本,探索符合工程训练教育教学特点的教师师德评价与激励机制,为相关院校建立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德技并修的实训教学师资队伍提供可参考的设计思路和制度范本。
关键词:工训教师;师德评价;体系建构;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2)09-0069-05
一、研究背景
尊师重教、崇智尚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荀子·大略》)。教师在国家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通过召开系列重要会议、出台政策文件等措施,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师德建设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的生命线,它是评价学校办学方向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办社会满意学校的关键所在。师德建设是实现教学目标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对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2]。
良好的师德是教师职业的根本属性,决定着教师职业发展的方向,是教师职业的灵魂所在[3]。工程训练教师的师德建设是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要求,是学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工程,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人才的重大举措,是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保证[4]。加强师德建设,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建立一支敬业爱岗、甘于奉献、治学严谨、为人师表的教师队伍势在必行。
本研究基于工程训练教师师德评价体系的建构和实践,通过探究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训教师师德评价体系的优势理论和先进经验,以期对国内其他院校工训教师的师德评价体系建设工作提供借鉴。
二、工程训练教师师德评价现状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实现“十四五规划”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必须加强师德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实质内涵和基本要求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目标和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教育部等部门出台多项与师德建设相关的政策文件,例如,2019年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围绕职业操守制定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结合教育部等多部门出台的各项制度、准则、规范等政策文件,各院校积极探索建立健全符合自身需要和发展的师德师风建设体系。
目前,从有效性来看,国内各院校普遍缺少系统、专业的师德评价办法,已有的评价办法往往是概括而笼统的、大而化之的,未考虑到教师专业性、岗位特点、教师人员结构和规模,评价中缺乏体现岗位的特殊性,针对性差,不同岗位专业教师的评价方式大体上都是一个模式,甚至具体分值也差不多,教师没有大的问题,师德评价结果都一样,没有发挥师德评价的导向作用,师德评价流于形式[5];从可操作性上看,师德评价缺少能够量化的评价项目、标准和评价指标,基本上是一个定性评价的办法,导致评价办法操作性不强,归根结底是缺少师德评价体系的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与整体推进;师德评价还存在着缺乏全面性、评价标准单一、过程评价较少、与教学科研工作关联性差、与教师日常管理相脱节[6-7]、师德评价结果与年终绩效考核相关性少或没有、师德评价内容和指标未紧跟上级最新要求或实际需求进行改进与调整等问题。
教师师德评价具有一定的领域特殊性,为此,本研究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工程实训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工程训练教师为研究对象,率先在工程训练教师师德建设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建构出工训教师师德“一基二维全方位”评价体系,这也是针对实训类教师师德评价的尝试。本研究将实训岗位师德评价关键要素、实现师德评价与工训教师特点相结合,科学梳理并区分每一个评价要素的地位和权重,量化师德评价办法,破解了由于师德评价指标无法量化导致现有评价办法操作性不强的难题,并做到了师德评价与工训教师教学科研及日常管理监督有机融合,教学、科研、育人与自身师德建设相关联,将师德师风要求融入教师管理各环节;评价内容覆盖到教学、科研各阶段,贯穿于引人、育人、树人各环节;师德评价注重与学校其他相关制度统筹配套,发挥工训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形成师德师风建设的强大合力与良好氛围,确保师德规范的有效转化。
三、工程训练教师师德评价体系建构
为实现师德评价的教育、引导、激励作用,师德评价项目组紧密结合实训岗位特点和评价对象工训教师工作实际,坚持创新思路,坚持激励为主、重在规范、客观公正、民主公开、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原则,实行多维度综合性评估方式,审慎设计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程序及结果使用等,凝聚多方共识,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探索出适合工训教师特色的师德评价体系——“一基二维全方位”评价体系。
(一)“一基二维全方位”评价体系内容
1.“一基”:基本评价
教师队伍的道德素质和精神风貌,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形象和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基本评价从公民、职工、教师三个角色出发,渗透“为人、为学、为师”要求,引导教师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既是基本,也是基础。
基本评价(共65分)分3个模块: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坚守社会公德”为核心的公民风貌评价模块,以“忠于岗位,遵章守纪,维护我校荣誉”为核心的职工风貌模块,及以“自尊自律,学高身正,发挥表率作用”为核心的教师风貌模块。
公民风貌模块评价内容共分5项:一是国家层面,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坚守社会公德(核心项目);二是家庭层面,做到尊老爱幼,夫妻和睦,践行家庭美德;三是人际交往层面,团结友善,助人为乐,参与社会公益;四是物质方面,做到以俭养德,不慕虚荣,杜绝奢靡之风;五是自身层面,做到自强奋进,远志笃行,提升个人素养。若存在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产生恶劣社会影响等行为的,核心项目得分直接按0分计算。
职工风貌模块评价内容共有4项:一是从学校角度,体现忠于岗位,遵章守纪,维护学校荣誉(核心项目);二是自身岗位角度,体现爱岗敬业,恪尽职守,胸怀事业发展;三是同事角度,体现团结协作,交流融通,珍蕴团队精神;四是个人履职,体现笃学求真,锤炼技艺,提高岗位技能。若存在有工作态度差,劳动纪律涣散,不服从学校管理,滋事寻衅,影响学校正常运行等行为的,本模块的核心项目得分直接按0分计算。
教师风貌模块评价内容,分别从师德师风建设、教学技能水平提升、融洽师生关系等方面做出要求,共4项:一是要自尊自律,学高身正,发挥表率作用(核心项目);二是规范教学,严谨治学,铭记教学相长;三是潜心授艺,努力钻研,力求精益求精;四是平等尊重,关心信任,引领学生成长。若存在有品行不端,侮辱学生,侵害学生身心健康等行为的,本模块的核心项目得分直接按0分计算。
2.“二维”:从教学和科研两个重要维度设计评价内容和评价指标
(1)教学评价:突出业精善学,严谨治学。学高为师,工训教师的业精善学,首先要做技术上的能工巧匠,更要体现在知识功底、娴熟的技能操作、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业精善学是新时代高校教师素养中最具基础且最为广泛的部分,也是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要素。教学评价(共108分),分6个模块,评价内容重点围绕实训教育教学能力、规范管理能力、督导检查能力、反思评价能力、教育创新能力,备课、讲课和处理教学突发状况等实训教学核心要素,培养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敬畏、勤勉、严谨、热情的职业态度。具体评价内容见表1。
(2)科研评价:突出工训教师要增强科研创新、服务社会能力,将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贯穿其中。引导教师要不断延伸知识储备的广度、深度和推动技术技能水平提高,以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市场需求信息以及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实现在科研活动实践中自我提高的同时,促进自身道德品质的提升与职业认同度的提高。科研评价(共42分),包括教学研究、技术研究、学术规范3个模块,共14项,每项赋分情况同“基本评价”。教学研究模块有5项评价内容及相应标准:一是教师积极参与各专业组、中心及学校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和教学竞赛情况;二是主动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开展科技创新,课程建设情况;三是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改进教学方法,有效实施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引入“三新”情况;四是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培养学生职业兴趣和信心,通过学生实训中精神面貌来反映;五是承担并能顺利完成教学科研任务,教师发表教改论文、申报教改课题情况。技术研究模块有5项评价内容及相应标准,并根据实际及时调整、增加项目。一是教师要了解本专业前沿技术水平,寻找突破点,推动技能进步,教师新教学模块开发情况;二是配合和推动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提升教学质量,服务社会,考核教师面向企业,主持或参与开展横向课题情况;三是教师结合实际,推动技术革新、改造教学设备、开发教学仪器,进行技术改造,教学仪器开发情况;四是对外技术服务方面,教师寻找本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相关工作开展情况;五是评价教师承担并能顺利完成技术研究任务,发表科技论文,指导竞赛情况。学术规范模块分为4项评价内容:一是恪守学术道德,拒绝参加任何不道德的科研活动(核心项目);二是尊重知识产权,不以任何理由、形式盗用他人学术成果;三是坚持实事求是,不以任何理由、形式伪造科研数据;四是不以任何理由和形式滥用经费、装备和其他科研资源。若存在参加不道德科研活动、盗用他人学术成果等行为,核心项目得分直接按0分计算。
3.“全方位”:日常评价
“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工训教师既是“教师”,更要做“人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还有要良好的师德修养,教师作为青年学生成长的领路人。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如何在日常对教师进行师德评价,以强化教师职业责任为重心解决日常师德问题,这便具体到工作、学习、生活、纪律各方面,在“日常评价”中着力构建学校、同事、个人、学生、家长和社会各方参与的师德评价体系,同时把日常教学检查情况、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指标纳入评价师德的标准中。
日常评价(共75分),包括日常出勤、外出办公、外事活动、仪表形象、师生相处、同事相处6个模块,共25项。
日常出勤模块中,从师德建设角度出发,要求教师做到准时上下课,课前至少提前十分钟到教室,不得提前下课;准时参加中心组织的各项活动,不得无故缺席、迟到、早退;如需请假,请提前告知各相关部门、严格履行请假流程;如需找人代班,严格履行相关程序,当面做好交接工作。
外出办公模块评价内容包括:教师外出前办妥相关手续,做好工作衔接;外出时集中精力办好公务,适时沟通请示,评价教师外出公务处理执行情况;完成任务及时返回,总结汇报,交流成果,共同提高,教师外出返回总结汇报情况;外出时注意勤俭节约,返回时及时报销入帐,评价教师在外出执行经费标准和报账情况。
外事活动模块评价内容:一是维护国家利益,保持民族尊严和人格尊严;二是严格执行保密规定,严守国家和学校秘密;三是举止端庄,礼貌规范,尊重他国风俗、礼节;四是不擅自收授外国机构或外国友人的贵重礼品。
仪表形象模块评价内容:一是教师课上着装规范,日常着装整洁得体,做到“三不”(不奇、不露、不夸张);二是课上不宜佩戴饰品,日常配饰(项链、手链、戒指和耳坠)简洁,不宜夸张;语言文明,称谓得当,态度端正,话题得体;举止文明,严于律己,遵纪守法,表率示范。与之对应的评价标准是:教师课上规范着实训工作装情况、饰品佩戴是否适宜、不同场合说话是否适宜、不同场合举止是否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