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职业教育改革的背景与措施
作者: 李秀珍[韩]
摘要:在韩国经济发展进程中,职业教育为经济产业发展培养人才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近年来,韩国政府为积极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颁布了《终身职业教育实践创新方案》,将现有的职业教育从以学龄期为中心转换为以终身职业教育为中心。本研究围绕近年来韩国职业教育不断创新的发展方向和改革思路开展较为系统的探索,重点考察韩国职业教育改革的背景、改革措施和特点,为推动中国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韩国;职业教育;改革方案;政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2)11-0091-06
1948年建国后,韩国大力推行经济开发五年计划和产业发展政策,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此过程中,职业教育为韩国产业发展培养了迫切需要的人才,为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1]。21世纪,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即将到来之时,韩国政府就培养引领未来的专业性人才政府应如何支持职业教育发展进行了教育大讨论。为应对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韩国认识到大力加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韩国政府认识到终身职业教育是实现个人幸福和社会繁荣的重要因素,将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相结合努力发展成为以培养优秀人力资源、提升国家竞争力为目标的职业教育改革方向[2]。为此,从终身教育的角度出发,韩国教育部于2018年7月提出以全体国民为对象,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人才的《终身职业教育实践创新方案》。该方案提出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以及实现发展目标的具体措施。韩国通过此举,将职业教育从以学龄期为中心转换为以终身职业教育为中心,对教育课程、实践、支援对象、教育目标等方面进行了调整[3]。笔者围绕近年来韩国职业教育不断创新的发展方向和改革思路,基于终身教育的角度考察韩国职业教育改革的背景与具体措施。
一、韩国职业教育改革的背景
(一)职业生涯期的缩短及工作岗位形态多样化
随着超高速无线通信、云网等数码技术的发展,远程移动办公正逐步取代写字楼办公,工作的时空界限被进一步打破,具有临时性、独立性的工作岗位不断增加。因此,有必要建立不是以现有的定型化方式,而是依据多样化的职业和工作形态,在一生中无论在哪个阶段都能提升职业能力,并能适应多种工作形态的灵活、综合的职业教育实践体系[4]。社会知识技术的代谢周期逐渐变短,使得原有的职业不断消失,新的职业不断诞生,引发工作岗位的变动性不断增大。据预测,到2025年,韩国总劳动人口的70%约1800万人的工作岗位将受到威胁,多数人的岗位内容将发生显著变化[5]。同时,工作岗位的不确定性将持续增加,通过职务转换及职业教育培训开发职业能力的需求也会增加,这更加强调了学习快速变化的知识和技术的职业基础力量的重要性。
(二)产业及职业结构发生变化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由于现有产业与ICT、大数据等尖端技术相结合,新的产业及职业将会增加。职业教育传统定义是以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基础实施的教育,以就业为目的,提升人才培养应具备的特定职业能力。未来职业教育要为人的一生追求开辟多样化道路,培养更加专业性的职业能力。特别是新技术领域的附加价很高,需要通过有竞争力的人才抢占领先市场,但目前韩国缺乏这种领域的人才(见表1)[6]。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单纯机械式重复的工作将实现自动化,需要创造力和专业性的高附加值,同时要求高熟练的业务也会增加。
(三)低生育率、老龄化等使人口结构发生变化
韩国的出生率及新生儿数逐年持续减少,以2018年为准,韩国的生育率仅为0.98名。韩国2016年可生产人口3763万名,到2065年将大幅减少至2062万名,韩国面临着可生产人口急剧减少的问题,因此提高每一位国民的生产力就成为重要的国政课题,由此也认识到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必要性[7]。
另外,韩国将于2026年进入超老龄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也随之上升,因此需要关注新中年人群的离职情况。据OECD(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计,2016年韩国的实际退休年龄为男性72岁、女性72.2岁,高于OECD平均水平,65岁以上人口的劳动市场参与率在OECD国家中最高。学术界提出,个人对老年生活的准备不足,社会安全体系也不完善,有必要建立符合这种变化的职业教育体系。
(四)弱势群体的职业教育必要性增大
随着韩国经济增长逐渐放缓,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间、正式职工和非正式职工间、大企业和中小企业间的收入差距日益加剧。据OECD统计,2015年韩国非正式员工的比率为22.4%~32.4%,远超OECD国家11.8%的平均水平。随着社会两极化现象的不断加深,人们对阶层的认识日趋悲观,社会整体活力也日趋下降。为了新增长体制的顺利推进,需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实践。
由于技术的进步,单纯重复的劳动价值逐渐萎缩,以能力为基础的高熟练劳动价值逐步增加,工作岗位及工资两极化现象日益加剧。数字鸿沟、临时就业岗位增加等问题将会影响岗位的稳定性和质量。为适应创新技术和数字平台,缓解技术不均衡所导致的社会两极化,有必要以在职人员和中高年龄层为对象提供提升数字能力的培训机会,并扩充与“教育实践—雇佣—福利”相联系的综合性社会安全网。此举对于预防和缓和因技术发展不平衡引起的社会不平等,扩大针对弱势群体的职业教育实践机会具有重要意义[8]。
三、韩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措施
(一)建立多元化职业教育体系,扩大职业教育机会
职业教育是个人适应社会发展和职业世界、提高录用可能性的手段,是社会和谐及创新发展的基础。而从现实来看,多数学生的选择还是集中在部分专业。对此,韩国政府通过实施一些政策实现职业教育体制的灵活性,扩大职业教育机会[9]。
第一,放宽教育课程、教员等相关限制,灵活应对市场需求。新政增加了“职业高中自律学校”的配置,不仅为这些学校构建了职业教育创新的基础设施,还大幅强化了对学校教育课程运营的支援,保障了学校运营的自由度。为使学生能够自主选择教育课程,便于专业间的顺利流动和融合,引进了“职业高中学分制”。职业高中学分制是通过学分制的形式,强化学生的科目选择权,实施个性化学习的新教育课程管理模式。据此,学校间教育课程的联系变得活跃起来,产业实习、外部教育机构实习等在校外获得的经验也可以转化为相应学分。此外,政府为了应对迅速变化的职业教育环境,还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制度灵活化、多样化的方案”。如开展融合专业制、弹性学期制、集中进修制、模块式教育课程等多种制度,认可成人学习者的从业经验和先行学习,使学习时间缩短,变得更加灵活。
第二,提供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实践。韩国为培养学生不受时空限制的职务能力,扩大了在线职业教育实践的范围。以大学公选课与专业基础课为中心开设的“网上公开授课平台(K-MOOC)”提供了专业领域和职业教育实践讲座。为了丰富线上职业教育实践课程,有关部门还构建了可以搭载公共、民间实践等内容的“智能职业实践平台”。为提高未来新兴产业领域的核心职务能力,计划新增产业匹配短期教育课程“微学位(Nano Degree)”。这是为提高未来产业领域职务能力而开设的在线讲座及现场实习等短期职务认证课程。学校和企业在拓展实践性的教育方面,由企业拟定核心指标,制定进修者的评价及认证标准,该认证将主要用于就业、教育实践及学分认定等方面。
第三,强化终身职业教育保障措施。韩国为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的教育实践得到认可,还积极开展对事前经验及学习的评价和认可。例如,大学升学后,在原来职业高中进修的科目中,允许承认类似科目学分。同时与学分银行制相联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和教育实践,在取得学分、学历及资格时予以认可,尽量减少重复学习。为系统积累并管理终身学习及职业教育的结果,计划扩大“终身学习账户制”和“职业能力开发账户制”之间的联系,并长期推进整合。“终身学习账户制”是指将个人的多种学习经验累计在在线学习账户中,并将结果与学历或资格认证相联系或作为雇佣信息使用的制度。“职业能力开发账户制”(又称为“明天学习卡”)是指以求职者及在职者为对象,为提高其学习能力而援助教育费用的制度。2019年韩国雇佣劳动部发布了《职业能力开发创新方案》,指出支援国民终身职业能力开发,支持工作以后再学习、求职、就业等人生阶段的职业能力开发,提高国民终身雇用的可能性。从2020年起,韩国将现有的以失业者及在职人员为对象的“明天学习卡”制度改为以所有国民为对象的“终身明天学习卡”制度,鼓励特殊形式劳动的从业者、个体工商户等更广泛的对象参加培训。
(二)深化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培养未来创新型人才
随着产业不断转型升级,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已从单纯以技能为主转变为有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越来越多的从业人员开始注重职业的迁移性。对此,韩国政府为了培养符合未来社会的核心力量,正在推进如下职业教育改革措施[10]。
第一,丰富了与企业相关的高熟练人才培养体系。以产学一体型“徒弟结对学校”结业者为对象,增加专科大学水平的实践课程,帮助学生学习最新的融合型技术。为顺利开展产教融合课程,实施远程教育、时间制登记、事前经验学习认证、短期教育课程等多种灵活的教学制度,扩大教育的开放性,同时也与地区社会进行合作,发挥地区职业教育中心的作用。此外,激励专科大学深化课程改革,强化实务,在专科大学的教授业绩评价中上调产学合作活动的分数,提升产业界资历教员比率。
第二,改革核心教育实践体系。职业教育课程必须具备的必要条件是尽可能在教育内容中多反映产业要求的职务执行能力。而现有的职业高中教育课程是从重视学术体系的观点出发的,因此不能充分反映实际产业现场所要求的内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此,韩国增设了以参与为中心的多种教学活动,使教育实践转变为以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等产业现场所需要的未来核心能力为中心的教育实践活动。例如,实施自主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PBL)、翻转课堂、创客教育,以实务专业性为基础,通过创意和融合创造新知识,培养可以挑战性地利用这些知识的企业家精神。
第三,以产教融合为基础,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职业高中学科结构落后于时代发展,学校拥有的实验实习设备在提高现场适应能力方面不足等问题被指出后,韩国对职业教育实践结构进行了改革。新设了未来产业领域的相关学科,对现有学科进行结构调整,推进职业高中和专科大学的再构造化。政府提供了行政、财政支援,并大幅扩大教育课程编制运营的自主性。在产业现场开展了通过实际经验系统掌握知识技术的“现场基础学习”,在安排职业高中教育课程时,让企业也参与其中,从而更多地反映现场的需求。
(三)构建可持续增长的职业能力开发体系
在韩国以往的职业教育过程中,无论是从业人员入职前的生涯教育,还是入职后的能力开发、离职及退休后的继续教育,各阶段、各对象的对口支援政策是不够完善的。因为以往的职业教育是以学龄期为中心,以就业准备对象为主。对此,韩国采取了各阶段的继续学习和实践措施。见表2。
第一,构建能够成长为专业职业者的终身支援体系。通过连接前途、职业支援相关信息网,为人生的各个阶段设计出相应的前途建议,最终形成了可以接受专门咨询的系统。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学生、家长、学校之间定期进行前途咨询,系统管理履历,为入职后也能接受前途设计及继续学习咨询提供职业能力诊断服务。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利用自由学期制、职业生涯教育集中学期制等,支持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特别是对婚后辞职的中年女性或离职者等就业困难群体,通过量身定做的诊断咨询提供帮助。
除此之外,还制定了职业生涯连续性的经费支援体系。例如,学生进入职业高中可获得就业奖励金,高中毕业进入职场后可得到政府提供的支援,包括青年明天填满基金、继续学习者奖学金等。通过这些支援措施,青年可以获得长期工作和挣钱的机会,企业也可以避免优秀人才的流失(见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