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阶段书面作业的设计策略研究

作者: 陈慧娟

摘要:“双减”政策旨在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这对初中阶段的书面作业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双减”背景下初中阶段书面作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设计策略,探讨如何通过优化作业设计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双减政策  初中阶段  书面作业  设计策略  减负增效

引言:“双减”政策(《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政策的核心目标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尤其是书面作业的负担,同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初中阶段作为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书面作业的设计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身心健康。因此,如何在“双减”背景下优化初中阶段的书面作业设计,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双减”背景下初中阶段书面作业的现状

(1)作业量与时间的调整。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初中阶段的书面作业量显著减少。学校普遍控制了作业的总量,确保学生每天的作业时间不超过规定时长(如初中生每天不超过90分钟)。

(2)作业内容的变化。传统的书面作业多以机械性练习为主,如重复抄写、大量计算题等。而在“双减”背景下,作业内容更加注重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强调实践性和创新性。

(3)作业形式多样化。除了传统的书面作业,学校开始引入更多形式的作业,如口头作业、实践作业、小组合作作业等,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二、“双减”背景下初中阶段书面作业存在的问题

(1)作业设计缺乏针对性。部分教师在设计作业时,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作业内容对部分学生来说过于简单,而对另一部分学生则过于困难。

(2)作业形式单一,创新性不足。尽管“双减”政策鼓励多样化的作业形式,但部分学校仍以传统书面作业为主,缺乏创新性和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作业评价机制不完善。当前的作业评价多以正确率和完成度为主,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的综合评价,导致作业的实效性难以全面体现。

(4)教师设计作业的能力有待提升。部分教师对“双减”政策的理解不够深入,缺乏科学的作业设计理念和方法,导致作业设计质量不高。

三、“双减”背景下初中阶段书面作业的设计策略

(1)分层作业设计,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可以设计分层作业。例如,基础类作业适合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拓展类作业适合中等水平的学生,创新发展类作业适合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分层设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作业中获得成就感。

(2)丰富作业形式,增强趣味性和实践性。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形式,如:①实践性作业:通过实验、调查、手工制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②开放性作业:设计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③合作性作业: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作业,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注重作业的实际应用性。作业设计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例如,数学作业可以设计与生活相关的计算问题,语文作业可以设计与社会热点相关的写作任务。

(4)优化作业评价机制,注重过程性评价。作业评价应从单一的结果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作业中的思维过程、合作表现和创新能力。例如,可以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衡量学生的作业表现。

(5)加强教师培训,提升作业设计能力。学校应组织教师参加“双减”政策相关的培训,帮助教师掌握科学的作业设计理念和方法。同时,鼓励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改进作业设计,提升作业的质量。

四、案例分析

以某中学的数学作业设计为例,该校在“双减”背景下,设计了以下作业形式:①基础类作业: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设计简单的计算题和概念理解题。②拓展类作业:针对中等水平的学生,设计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应用题。③创新类作业: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开放性问题,如“如何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分层设计和多样化的作业形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均得到了显著提升。

结论:在“双减”背景下,初中阶段的书面作业设计需要从传统的“重数量”转向“重质量”,从单一的书面练习转向多样化的实践活动。通过分层设计、丰富形式、注重应用和优化评价,可以有效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同时提高作业的实效性。未来,学校和教师应继续探索科学的作业设计策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该论文为河南省周口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双减”背景下初中阶段书面作业的设计策略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4ZKYBL09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