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构建高校劳动教育体系

(一)各部门统筹协调,建立劳动教育价值宣传认知体系

高校劳动教育体系化构建不仅仅是高校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工作,更需要高校各部门人员的参与,共同为学生构建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加强学生对劳动教育知识的认知,促进学生形成劳动教育知识体系。

首先,高校需要成立劳动教育领导小组,对劳动教育体系化构建进行指导。高校以劳动教育体系化构建的重要性为主题,组织教育工作者对其进行交流,使高校的教师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提升教师对劳动教育活动的认知,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高校的管理人员应倡导教师积极地参与其中,发挥自身的优势,对劳动教育制度进行制定,从不同的视角展开讨论,以此构建综合性的高校劳动教育制度,避免过于片面,从而对劳动教育活动形成一定程度的限制。高校需要各部门需要通力合作,对劳动教育课程的设置、实践活动的构建,以及劳动活动经费的管理等方面给予指导与支持,有助于高校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

其次,重视劳动教育理念的传递,将其融入思政教学课堂。劳动教育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整体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因此,在高校开展思政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劳动教育知识融入教学课堂,让学生于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使学生能够建立良好的劳动观念,对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进行深度的探索,强化学生对劳动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如此,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知识的趣味性,加强学生对劳动知识的探索,避免学生产生不良的思想,还可以丰富高校思政教学课堂的内容,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培养。

最后,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加强对劳动价值观的宣导。在我国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现阶段,线上教学的方式已经被教育工作者广泛地运用到教学工作中,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教学成果。在此基础上,高校可以通过线上的教学方式,将劳动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对学生的思想进行熏陶,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高校教师可以借助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等线上的教学手段,将劳动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也可以在线上发表自身的想法与见解,让教师能够收集到学生的想法,有助于高校教师对劳动教育活动内容的调整。在线下开展劳动价值观宣导的过程中,高校教师可以借助当下的时事政治、热点事件、重要的节日等,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如辩论会、文艺晚会、主题班会等活动,让学生对具有工匠精神的榜样人物进行学习,通过一些具体的故事引导学生形成劳动观念。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

(二)将劳动教育课程纳入人才培养计划,构建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

高校需要将劳动教育课程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为学生构建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劳动思想的形成,提升学生的抗压能力,让学生能够在职场中有较为良好的表现。首先,高校可以设置劳动教育通识课程,并给予课程相应的学时与学分。高校可以将劳动教育课程分为两种:一种是劳动教育通识必修课,另一种是劳动教育通识选修课。通过两种劳动教育课程,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高校还需要为学生设置线上课程,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对劳动知识进行学习,并且可以增加学生的学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对劳动教育课程的关注度,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教学目标。在设计劳动通识选修课程时,高校教师需要为学生设计丰富多样的劳动教育活动,如茶艺、教材编辑、新闻采集、制作食物等,让学生能够有多种选择,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有助于高校教师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其次,高校教师需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设计劳动教育活动,使本校的劳动教育价值得到充分发挥,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促进人才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重视学生的日常教育,多角度构建劳动教育实践体系

高校的劳动教育活动需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重视对学生日常生活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劳动意识,从而促进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形成。在传统的高校劳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高校通常较为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将大量的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不利于学生对劳动知识的探索。高校教师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忽略了对劳动实践活动的设计,使学生不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对提升学生的劳动价值认知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从多角度设计劳动教育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

首先,高校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加强学生日常生活劳动教育。高校可以将校园公共区域的打扫工作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校园建设,这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劳动意识,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爱护校园的思想,增进学生与学校的关系,有助于构建和谐校园。高校可以针对学生宿舍的管理问题做出调整,将学生个人宿舍的整洁度进行评比,将其纳入三好学生的考核标准中,考核分数直接与学生的学业成绩挂钩。

其次,丰富学生校内校外的劳动实践活动。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在学校内进行一些校园建设劳动,如在校园内种植一些树木、花草,并对其进行养护,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学校环境保护工作中,使学生建立劳动意识,有助于学生自主地参与校园建设。这样的校内劳动教育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提升学生的劳动技巧,而且可以使学生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激励学生参与校外的实践活动,主动地开展专业领域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与专业技能。

最后,高校需要重视为学生构建创新性的劳动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多元化的劳动实践活动中,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让学生能够对劳动知识有更深层次的认知,有助于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念。

(文章摘自《大学》2024年第32期,原文标题《高校劳动教育体系化构建的学理与实践解析》,作者:吴清华,高雪纯)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