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家校共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作者: 刘艳

摘要:目前,家校合作在全国教育改革中备受关注,我国当前的家校合作现状存在着一些问题,包括随意性强、计划性差和阶段性强、连续性差等。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及其实验者在不断地探索中,也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家校合作作为家庭、学校共同促进学生成长的一种互动形式,具有促进孩子道德行为健康发展、促进孩子的社会化及可以更好地发掘孩子的才能的作用。家校合作理论的丰富,也促进了合作策略、形式、内容等多方面的创新。

关键词:家校合作  现状  价值  实施

引言:一直以来,家庭和学校作为儿童成长的两块主要阵地,各自肩负着其不同的教育任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各种新鲜事物迅猛发展,诸如广播、电视、漫画、网络等,加之世界经济实力的地域性发展,使得社会中的价值观念开始出现扭曲。这种扭曲已经开始出现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蚕食着传统的道德观念,尤其是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这些不良影响更容易改变青少年群体心理发展的方向,严重造成青少年心理健康缺失,倒的水品低下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肩负着教育任务的家长及学校只靠自身的力量的话,就很难成功地达到所期望的教育目的。因此,家庭与学校必须联起手来共同应对。

一、我国家校合作的现状

单就家校合作而言, 有部分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对家校合作还没有正确的认识。从家庭方面来看,许多家长把孩子送进校园后,便抱持着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任务的心理,片面认为教育孩子都是学校的责任,而作为家长只要负责孩子身体成长及生活物资的供给,没有能够认清自己身为家长所处的正确教育地位。因此,有这种心态的家长一般很难积极的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活动中。从学校方面来看,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没能真正认识到家长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他们认为家长的学历水平低、受教育程度有限,不具备参与教育活动的能力,如果盲目地让家长参与进来,只会给学校的教学活动带来诸多不便与困扰。而且,由于部分家长在参与中表现得更多的是消极应付的态度,也就直接造成了学校方面的消极心理,使得合作活动流于形式。

(1)随意性强, 计划性差。开展家校合作活动之前往往需要制定出科学、系统的活动计划以具体的活动计划来引导合作活动的顺利进行,促进活动的展开,为家校合作教育目的的实现提供基本保证。然而,在真实实施过程中,有些学校并未引起重视,造成从校领导层到教师层之间懈怠,学校没能与班级充分配合,甚至有些合作活动仅仅是按照班主任个人认为需要时才开展的局限于班级范围内的。在学校发起的家校合作活动中,大多情况下也只是向家长宣传一下所谓的文件精神,没有什么实际效果。活动后也没有专门的活动记录、总结,更没有针对某些问题的专题研究。这样的家校合作活动所收到的效果必然微乎其微,也必然会打击到教师及家长参与家校合作活动的积极性。

(2)单向灌输多, 双向交流少。家校合作作为一种家庭、学校互动的活动形式,是促进家长和教师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合作与配合的良好机会。可是,在实际中,家校合作活动只是学校张贴一些教育宣传画,宣传一些生涩的教育理论,缺乏教师的生动的解释,难以被家长所接受的同时,活动的意义也随之消失。

(3)阶段性强, 连续性差。家校合作活动的展开存在着明显的时段性,即多主要集中在开学后、期中测试后和期末测试后,在这三个时段之间的大部分时间里则很少甚至是没有开展合作活动,这种阶段性的特点,直接导致的是活动效果的断层,前后效果难以相互呼应,实际所收到的教育效果也会受到影响。家校合作活动的阶段性也体现在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阶段缺乏连接,使得家校双方不能很好地制定出合适青少年性格、年龄特点的具体合作计划。

(4)相互挑剔多, 彼此合作少。家校合作过程中,家校要加强沟通与了解,共同探讨家校合作的目的,在对家校合作教育目的有了充分的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而实际中,学校和家庭往往相互推卸责任。出现问题时也是相互指责,难以相互信任。家长对学校的要求太高,学校则认为家长没能尽到其应尽的责任,双方更是难以协商解决问题,这种情况使得合作活动很难深入开展,效果也就甚微。

总之,当前我国的家校合作还处于初级阶段,所涌现的诸多问题也迫切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加以分析和解决。

家校合作的不断实践过程中,它的教育价值也不断被教育工作者、研究者发掘出来,成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目标首要应是在育人,教会孩子做一个积极乐观、勇敢正直、对社会有益的人,使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每个人都是社会集体中的一员,并不会是孤立的,一个人的行为所带来的影响也并非局限于个人,而是会波及周围的。所以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培养孩子的集体荣誉感,使孩子能够融入到集体中,并为集体所接受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现实是有些家庭对孩子的关注重点在学业上,认为成绩好才是唯一的教育目标,家长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忽视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所以很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考试成绩、班级排名,甚至节假日给孩子安排各种补课项目,只要考试分数上升了,其它一切都可忽略。为了学业的发展,家长甚至主动要求老师不要安排自己的子女做班干部、课代表,告诉子女“一心只读圣贤书”,对于班集体活动、劳动,能不参加就不要参加,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孩子表现出自私、不关心他人,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表面上学生表现得合乎学校日常行为规范,但是与同学相处中,遇到需要为班级出力的时候,这样的学生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因此并不会受到同学的欢迎。而学校教育则要求学生拥有集体意识,为团体服务,更深处是教会孩子为他人服务,不计个人得失的奉献精神。家校合作交流中,这一部分家长的思想在学校的引导下必定会有所改变,从而使得孩子处于学校、家庭共同引导的环境下,利于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对学生集体意识的培养,使孩子真正成为集体中的一员。

教师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与家长接触最多,沟通也最多,是家校合作的重要桥梁。所以,有必要提高教师的素质,这直接关系到家校合作的效果。针对这一点,有些学校开设了对教师进行这方面培训的专门培训班。家校合作既然作为一种重要的育人力量,就应该使之合理化、科学化,避免家校合作流于形式,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研究者和家长都应该共同探索与思考的问题。

该论文为河南省周口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农村小学家校共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kjy2425404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