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创新策略探究

作者: 周群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培养成为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本文探讨了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创新策略,通过情境创设、问题驱动、史料实证、合作探究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引言:历史学科作为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知识积累、思维发展和价值观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引下,初中历史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人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核心素养培养,成为广大历史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核心素养内涵与初中历史教学的关联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方面。时空观念要求学生能够将历史事件、人物等置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中去理解和认识,这有助于学生构建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史料实证强调通过对各种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获取历史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证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历史解释是学生在对历史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历史现象进行理性阐释,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家国情怀则注重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些核心素养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指向,为课堂教学创新提供了方向。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创新策略

(1)创设情境,培养时空观念。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历史地图、历史图片、历史影像资料等,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帮助学生建立时空概念。例如,在讲解“丝绸之路”时,教师利用动态地图展示丝绸之路的路线变迁,从西汉时期的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穿越西域,一直延伸到中亚、西亚乃至欧洲。同时,配合相关的历史图片,展示丝绸之路上贸易往来的场景,如骆驼商队、不同民族的商人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丝绸之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空间范围以及其所承载的经济、文化交流功能,从而深刻理解这一历史事件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2)问题驱动,提升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能力。精心设计问题是激发学生思考,培养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结合相关史料设置问题链。例如,在学习“美国独立战争”时,教师首先展示北美殖民地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相关史料,如税收文件、殖民地人民的抗议书信等,然后提问:“从这些史料中可以看出北美殖民地人民为什么要反抗英国统治?”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史料实证分析。接着,进一步提问:“美国独立战争对美国以及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促使学生在对史料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历史解释,从政治、经济、思想等多方面阐述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通过这样的问题驱动教学,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3)小组合作探究,培养综合素养。小组合作探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综合素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探究主题,如“评价秦始皇”。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通过查阅书籍、网络资料等多种途径收集关于秦始皇的史料,包括他的政治改革措施、文化政策、军事行动等方面的内容。然后,小组内成员对收集到的史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从不同角度探讨秦始皇的功与过。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们各抒己见,通过交流和辩论,深化对历史人物的认识。最后,每个小组推选代表进行发言,向全班展示小组探究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史料收集与分析能力,还锻炼了团队协作、语言表达等综合素养,同时也培养了历史解释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挖掘情感因素,培育家国情怀。初中历史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家国情怀教育素材。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情感因素,在教学中适时渗透家国情怀教育。例如,在讲解“抗日战争”时,详细讲述中国军民在抗战过程中所展现出的英勇无畏、不屈不挠的精神,如狼牙山五壮士、台儿庄战役等英雄事迹。通过展示历史图片、影像资料以及幸存者的口述历史等,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国人民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使学生认识到今天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实践效果与反思

通过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实施上述创新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教学实践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课堂参与度增强,主动参与历史探究活动的积极性显著提升。在对学生的历史知识掌握和核心素养发展的测评中发现,学生在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方面的能力有了较大进步,家国情怀也得到了较好的培育。然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小组合作探究中,部分学生存在“搭便车”现象,参与度不均衡;在史料选取方面,有时存在难度把控不当的情况,影响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和理解。针对这些问题,教师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监督和指导,明确小组成员分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同时,在史料选取上要更加精准,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选择合适难度和类型的史料,以提高教学效果。

结论: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创新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创设情境、问题驱动、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创新策略的实施,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动态,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历史教学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的转变,让历史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