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基于“五育融合”的有效开展策略

作者: 罗芳

五育融合理念的教育内涵

五育融合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主张和趋势,在五育中的每一种育人能力都具有不同的教育特点,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要顺应新时代发展的新潮流,进一步优化人才能力,提高人才思想意识,就必须建立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在立德树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做好“五育”的和谐统一、有效连接。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德、智、体、美、劳的教学优势,积极把各项要素融入到数学教学,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书育人的本真,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完善“五育”融合探索的优化路径和实践策略,同时提高小学数学高年级段的教学能力,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和综合素养。

开展五育融合的有效策略

1、以德育为先,构建“雅”学教学路径

第一,《尔雅疏》说“雅者,正也”,“雅”代表的是品行端正。因此,教师要主动挖掘教材中的“雅篇”。首先在创设情境中,可以从一些具有代表的生活实例作为切口,在教学的同时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例如,在讲解“小数的意义”这节知识点时,在讲到小数的产生和发展时,我们可以通过向学生讲解小数是我国最早提出和使用,展现我们国家数学文化的历史,顺势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有效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组织学生“雅学”。教育教学活动与德育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要以教育教学活动为抓手,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实现对学生的德育。例如,在创设排队、用水、用电等具有德育特色的教学情境时,不仅要对知识点进行讲解,还可将文明排队、尊老爱幼、礼让他人、节约用水等中国美德与这些数学情境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养成文明礼让的良好品格。

2、以渗透智育为重点,构建“深”度教学路径;

第一,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沟通知识前后之间的联系,拓展学生学习思维的深度。在“双减”背景下,“减负不减质,减负要提质”已成为众多教师的共识,而减负工作的主要阵地在课堂。作为数学教师,我们一定要紧紧依托课堂,加强知识前后间的联系,以达到拓展学生思维深度、发展学生智慧、让学生具有举一反三、知识迁移的学习能力为目的。例如,在学习“小数乘法”单元时,将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进行比较,引导孩子将小数乘整数的问题转化为整数乘整数的问题,使学生深刻感悟知识点之间的横向联系。

第二,加强横向知识联系,提升学生思维广度。教师从实际学情出发,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快速发展为目标,将数学知识结构化,这既可以使零散的、碎片化的知识形成一致性,又可以培养孩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例如,学习《公顷与平方千米》单元的第一课时,我们可以通过复习旧面积单位定义推理1公顷就是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并且通过推算、以小见大的方式去感受1公顷的大小。在整节课中让孩子们去寻找1公顷的定义,让孩子们通过活动去培养量感和领会感知1公顷大小的方法,这也是为学习平方千米做准备,这样在学习平方千米时,孩子们就可以无师自通,举一反三去定义1平方千米,并通过推算的方法去感知1平方千米的大小。

3、以渗透体育为基础,科学融入体育元素

第一,结合数学教学特点,科学融入体育元素。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造新时代背景下的高质量课堂,教师要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深入挖掘体育元素,加强数学课与体育课之间的联系,强化体育理念的渗透。例如,在讲解“用字母表示数”这一知识点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教师可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设计“数字团团抱”的小游戏:“2N 代表任意偶数,当教师发出口令‘2N’时, 学生要快速行动,和就近的同学抱在一起,并保证抱在一起的人数是双数。”在这一体育游戏中,有些学生在跑动几次后明显出现了体力不支的情况,导致在游戏中未能获得胜利。借此机会,教师可以向学生渗透积极锻炼身体的重要性,使学生有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第二,教师要加强对体育运动重要性的渗透,更好地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以“条形统计图”这一知识点为例,教师可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每四人为一组,并完成以下实验步骤:(1)运动前,测量1分钟脉搏次数;(2)高抬腿运动30秒后,立即测量一分钟脉搏次数;(3)休息 2 分钟后,测量一分钟脉搏次数。测量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脉搏次数进行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绘制。通过绘制学生发现,每个同学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都不同。此时,教师可以给出健康身体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让学生对比,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与“健康身体”的差异。

4、以渗透美育为要旨,构建“美”学教学路径

第一,教师要发挥自身的模范作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美育。数学中的“美”绝不局限于算术美、图形美,教学艺术也是一种美。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当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讲解、巧妙的启发和优美的板书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美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并提升自身识记能力、思维能力和欣赏能力,真正实现寓学于乐。学生长期沉浸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便能够切实认识到“美”的重要性,这有利于学生审美素质的提升。

第二,教师要在数学实践中帮助学生体验数学美。数学中的美是形象的、鲜明的、生动的,有较强的可感性,尤其是新颖且奇特的空间图形。故此,教师可以图形为抓手,向学生渗透美育。例如,在讲解“认识图形”这一知识时,教师可向学生展示有多边形组成的漂亮图案,让学生欣赏漂亮的图案,激发学生动手“创造美”的欲望。为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图形之美,教师可在数学课上引导学生利用图形动手创造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创造出了精美的房子、精美的玩具。学生看到自己设计出来的作品,不仅会有满满的成就感,还会感受到数学带来的无限乐趣,享受数学之美。以此来帮助学生提高数学的美感。

5、以渗透劳育为根本,构建“心灵手巧”教学路径

学生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具备一定的劳动技能。教师可以此为出发点,将数学和劳动进行有机结合,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引导孩子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例如,在讲解“优化”这一概念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放学后体验“买菜—摘菜—烧菜”的过程。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生活技能,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还能使学生学会运用统筹思想让生活更科学、有效。此外,学生通过记录买菜所花费的费用,向父母询问每月家庭在“吃”方面的支出,还可以逐渐养成良好的家庭责任感。教师利用课前几分钟,在学生劳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买菜、烧菜的感受,还可以适时向学生渗透珍惜劳动成果、珍爱粮食的理念。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