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研究
作者: 朱含璐一、问题的提出
语言表达分口头语言表达和书面语言表达。叶老说:“‘语文’一名彼此同人之意,以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这里说得十分明白:‘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文章。一个人表达 “出口成章”,写起文章才能“下笔成文”。
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主要表现在:一是学习目标把握错位。教师课堂内容不讲深、不讲透不罢休;二是认识上的越位。将分析文章作为教学重点,这严重超越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得不偿失;三是语言学习上的不到位。长期以来,由于语文教学重点在培养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上,整个教学过程的重心往往朝文章的理解分析上倾斜,忽视语言积累和运用。
二、研究的策略
1.全面提升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是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我们对语文老师提出“说起话来好嘴巴,提起笔来好文章”的语言表达目标;明确基本功训练内容:练好“三字一画”(钢笔、粉笔、毛笔字、简笔画)基本功;练好语言表达(口头语言表达和书面语言表达)基本功;规范课堂语言(导语、承接语、评价语、结束语等语言)行为;明确学段要求、知识体系,单元章节等内在联系。
2.培养的学生语言表达习惯是重点。小学生的教育就是一种习惯教育,语言表达训练也是一种习惯培养。
3.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动机是关键。
(1)以特长促进表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在教学中,应尽量利用学生长处来发展其语言能力。
(2)以情感引发表答。“世界上朴素的感情是最美的。”孩子心中的每一个想法、愿望都是天真、真挚、朴素的,要让他们在无拘无束的表达中倾吐心声。
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最高目标。思维和语言密不可分,语言是思维的直接表现,思维是借助语言体现的。从听和说的心理过程看,思维起决定性作用,所以,语言表达能力训练过程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
(1)由浅入深,体现层次性,语言表达要从基础抓起,从简到难循序渐进;
(2)扶放结合,体现针对性,刚训练时对一些词不达意、条理混乱的学生,可降低标准要求,引导扶持,直到说清楚为止;
经过三年的提升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研究,实验班学生的语言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语言表达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同时,教师的语言表达功底也更加雄厚。通过研究,我们也深深地认识到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实践性、层级性很强的长期任务,需要语文教师协同其他科任教师携起手来系统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