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整合视角下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作者: 吴治国

摘要:本文探讨在信息技术整合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培养高中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本文通过分析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融合方式,阐述其对学生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重要作用,并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以促进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引言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从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来看,实践、体验、做中学是必由之路,要走入真实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进行学习,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习。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地理学的研究技术与方法走向现代化,突破单一定性描述,走向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转变。以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为主的3S技术已经贯穿于地理学问题解决的各个环节,实现了地理现象的可表达、可观测、可计算与可服务。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地理教学的辅助手段,成为地理教学的内容。首先,地理学科具备空间性,地理事象填充于空间之中。作为地理教学的辅助手段,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有力表现地理事象的空间三维立体与动态变化,有效促进地理学习,因此,新课程着力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课程改革后,教帅尝试将多媒体课件,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嵌入地理教学,一部分学校投资建设了多媒体网络化地理教室。近年来,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在地理教学中方兴未艾,成为课程改革的新潮流。其次,作为教学内容来说,地理信息科学赋予地理学“第二次生命”,是现代地理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3S技术在课程标准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部分均有体现。

因此,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地理课堂教学,对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中的应用路径

(一)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培养高中生区域认知素养

区域认知是一种认识地球表面复杂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给出区域认知的培养目标:学生能够形成从空间—区域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格局有较强的观察力,并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区域关联等方法认识区域,简要评价区域现状和发展。

天地图是我国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主导、国家地理信息中心具体实施建设于2011年正式发布运行于互联网、国家电子政务网等网络环境的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用户利用天地图的网站就能进行基于地理位置的信息浏览、查询、搜索等各类应用。在常规地理课堂教学中,天地图为常规地理课堂教学提供教学资源,可以快速准确地确定某一区域的空间位置和空间范围,软件具有加载遥感影像的功能,遥感影像不仅可以对比不同区域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还可以利用遥感影像对比地理事物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的空间变化,另外在学生的地理探究性学习中,学生可以将天地图作为辅助工具。

(二)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培养高中生综合思维素养

综合思维是一种认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学生能够形成从综合的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对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方的地理环境特点,辩证地看待地理问题。

MeteoEarth是一款专业的天气软件,该软件采用3D旋转地球设计,对气温、气压、风速、风向、云量、降水量等气象要素做全方位展示。用Meteoearth软件来辅助气压带、风带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掌握该内容,能够充分了解到有关于地球的地理知识,为更好地开展日后的教学工作提供知识储备,同时也能够让学生通过发散思考的方式,逐步了解到更多知识,为全面实现学生地理水平的高质量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培养高中生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是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和地理工具,在室内、野外和社会的真实环境下,通过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获取地理信息,探索和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具备活动策划、实施等行动能力。地理信息技术为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可以科学、高效、便捷的辅助信息解读和应用。因而选择合适的地理信息技术,分析、判断地理问题,寻找解决方案,正逐渐成为数字时代必备的一种能力。

Google Earth 是一款由美国谷歌公司推出的虚拟地球软件,具有免费安装、操作简单等特点。学生可以利用该软件进行身临其境的地理考察和研究。例如地理必修第一册中“河流地貌”一节,利用Google Earth软件寻找情景素材,学生可以看到比较直观的河流地貌。有助于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读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等地理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四)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培养高中生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观和发展观。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深入认识两者相互影响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理解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阶段性表现及其原因,认同人地协调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形成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

GIS在自然灾害预测和评估中的运用,可以对自然灾害制订减灾预案、动态检测、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学生可以直观感受自然灾害的危害,从而帮助学生感受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高保护地理环境的意识。也能让学生直观感受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制约,从而培养人地协调观。

三、利用信息技术支撑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新的信息技术,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使其能够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学校可以积极组织专家讲座或者采用远程教育培训的形式,拓宽学习的渠道,增加学习的机会。另外教研组内可以加强交流合作,鼓励教师上传和分享自己应用地理信息技术的教学资源,形成资源共享的良性循环,共同学习进步。设立技术导师,为年轻教师提供一对一的信息技术指导和支持。还要重视具体实践,把理论内化为实际行动,亲自体验相关软件的操作,才能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利用地理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实践学习,提升学生的地理信息技术素养。

学校要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保障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建设数字化创新地理实验室,建设数字化、信息化的互动式地理学习环境。统一提供相关地理信息技术软件下载与安装教程。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学生评价体系,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和学习。加强数字化地理课程资源建设,逐步建设专门的地理学科数字化课程资源。

四、结语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发展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内容,通过地理信息技术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与区域性,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通过地理信息技术的操作与应用,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最终增强学生的人地协调观。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发展,教师要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促进高中课堂的提质增效,从而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