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作者: 张红星【摘要】 家国情怀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的深深热爱,是对自己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刻在每个中华儿女骨子里的道德情操,是爱国主义精神产生的伦理基础和情感状态。初中阶段,学生的活动范围进一步拓展,认知能力也得到提升,价值观念逐步形成。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厚植家国情怀,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尤为关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成为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阵地。
关键词:家国情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非常重视家国情怀的国家。古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位卑未敢忘忧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经典名句,深刻表达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新时代,中华民族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也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在当下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和多元激荡的思想条件下,各种思潮和文化充斥在当今社会中,互联网的发展使中学生能够轻而易举的接触这些文化和思潮,由于缺乏辨别和判断能力,往往可能会被某些落后腐朽文化带偏,甚至误入歧途,培养青少年正确坚定的政治认同至关重要。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事关国家前途命运,培养好每一代青少年学生是教师的职责,更是使命。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道德与法治课程明确了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其中,新课程标准明确了家国情怀是政治认同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必须站在铸魂育人的高度,在教学中培养青少年学生对家庭产生深厚的情感,热爱家乡,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于此,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落实。
一、转变教学方式,坚持素养导向
虽然新课程改课已进行很多年,但面对中考压力,绝大多数课堂教学仍以灌输式为主,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无法真正使核心素养目标落地生根。家国情怀并不是抽象的概念,如果只是通过简单的知识灌输,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不能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因此必须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更多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构建相结合。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理性认同,自然而然地接受,或者构建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使学生潜移默化的生成情感认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真正实现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做到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例如我在讲授部编版八上《9.1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内容时,以学生参加国家安全教育馆为线索设置情景问题:1、入国家安全教育馆观纪录片《辛丑之年》了解国家安全是什么?为什么如此重要?2、观国家安全发展历史长廊辩“现在社会早已实现国泰民安了,因此有人说危险和威胁离我们很遥远?”3、阅人民军队建设护国家安全谈怎样维护国家安全?情境材料从学生实践活动出发,问题设置层层深入,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思考。并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小组展示、小组互评,整节课始终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之中,而且在一个个问题解决中,使学生不仅掌握了基础知识,而且逐渐培养了家国意识和居安思危的意识,更加懂得珍惜当今社会和平来之不易。
二、融入传统文化,铸就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本身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都蕴含着家国情怀的元素。新时代,传统文化更是借助现代科技迸发出新的生命力,暑期档的《长安三万里》掀起了国人学习唐诗的热情,杭州亚运会开幕式《春风又绿江南岸》让国人感受到江南之美景美不胜收。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犹如一场文化盛宴,让国人大饱眼福。因此,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再好不过。
例如我在讲授部编版九上《5.1 延续文化血脉》第二目美德万年长内容时,通过短视频展示电影《长安三万里》里面的各种人物形象,然后设置问题:“影片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为什么?你觉得这位人物的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的?”很多同学被高适“万里不惜死”的爱国激情、“他日云霄万里云”的豪情壮志和“抚剑悲歌对秋草”的忧患意识所折服,纷纷表示要学习高适那种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尤其在国家危难之际,更需要广大青年学生报效祖国。广大中学生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不仅增强了文化认同,而且厚植了家国情怀。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利用好传统文化这一资源。
三、利用时政热点,激发情感共鸣
新课程标准倡导构建基于真实情境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在情境中分析和理解问题,有效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政治核心素养。而时政热点是教师创设真实情境的重要资源。教师可以收集、挑选一些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时政热点引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提高课堂的参与度,而且能够增加学生生活阅历,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对于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具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我在讲授部编版九上《5.2 凝聚价值追求》时,针对为什么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这一问题时,以杭州亚运会男子4x100米接力赛作为学生的爱国主义体验。最后一棒的陈佳鹏在最后30米反超日本选手,率先撞线,上演了激动人心的一刻。通过视频呈现,很多学生看的心潮澎湃,为陈佳鹏最后一棒点赞。这种基于真实情境的直观式教学使学生很容易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同时也引导广大学生树立远大志向,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以“成长的学生”为原点,以学生生活为基础,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社会生活不断扩展。教师将时政热点作为情境材料引入课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很容易激发学生思考,有利于实现家国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育人目标。
四、重视校本资源,培养爱国先锋
家国情怀在本质上也属于德育教育,这要求我们在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目标时要遵守道德生成的规律。除了由外而内的说教、灌输之外,更要重视学生的内在体验,这需要老师整合校内校外各种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丰富学生的经历,这样才能让家国情怀扎根学生的内心世界,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因此,我充分利用本校的校本资源,在课堂之余带领学生参观学校的国防动员展馆,零距离观摩、接触我国海陆空各种武器装备模型,通过射击模拟、参与刺激的军事体验过程和国防知识竞赛,全方面立体式的认识和了解我国国防建设。广大学生深刻感受到祖国强大的军事力量,油然而发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总之,人民教师肩负着为国育人为党育才的使命。将家国情怀渗透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是道法老师的职责,学生家国情怀素养到底能够培养到哪种程度,主要取决于教师课堂的熏陶力度。教师只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方式,力求创设真实的、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整合校内校外各种资源,开展各类家国情怀主题类活动,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实效,才能使家国情怀扎进学生心中。
参考文献
[1] 韩震,万俊人.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2.
[2] 彭伟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J].特色期刊,2022(05):4.
[3] 查珩静.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C].中国会议,2022.
[4] 施志勇.谈时政热点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特色期刊, 2020(21):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