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优质课磨课的一点感悟
作者: 崔灿 楚慧姣“台上一刻钟,台下十年功’.上好一节高质量的数学课的确需要教师认真磨课,只有潜下心来,不断打磨,才来“磨出”更精彩的课.
“磨课”首先是磨人,磨执教者的品性、灵气、理念,要快而准确地寻找到教材、学生、老师三者之间契合度。怎样处理预设与生成,怎样去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怎样将教学目标巧妙地和学生实际相融合、贯通、展开,才是我们实施“磨课”的真正目的。
一、磨教材:深入研读,准确把握
讲好一节,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这里说的教材不仅包括课本,也包括课程标准、教师用书等参考辅助资料。
磨过程:反复试讲,完善细节。每一次试讲,对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暴露问题和不断走向完善的过程,也是对自己教学设计进行熟练和优化的过程。教师在反复试讲中验证目标定位是否准确,方法是否科学合理,重难点是否突出,课时容量和时间安排是否适切等。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才能够判定自己的预设是否可行。
初磨,根据楚老师和组长的建议精简内容,删掉不必要的环节。观看网上名师优质课视频,借鉴了一些课堂语言。
再磨,组长请来了学校2位有经验的伍主任和王老师听我的课。再次磨课教学环节流程把握的比较好,但实践活动课“学生多动手,并把发现用语言描述出来”这个亮点没有凸显出来。课后两位老教师提出中肯意见,于是重新更改了教学设计。
多磨,接下来我又多次在同年级的其他班进行了磨课试课,并邀请其他教师听课,同样可以发现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提出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虽然见解并非一致,甚至有矛盾冲突的地方,但在这个过程中,我根据我班孩子的情况梳理吸收,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并融入到我的教学设计中。
特级教师黄爱华曾说“磨课、磨人”。在磨课的过程中,不断试讲、倾听、评议,修改、否定、重构,对于执教者和听课者均是一种历练。
二、磨学情:直面差异,灵活应对
我在磨课过程中,由于面对不同班级的学生,学情也是不同的。比如,在
2班采用了一些方法试讲效果良好,但换16班和17班,就上的没有那么流畅,学生的回答也不像预期那么好。这种现象让我体会到,是学情决定了教学设计,而不是让学生来适应教师的设计。不同班级的学生,其性格特征、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是千差万别的。
因此,课前教师就要有多种预案,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更具开放性、包容性和灵活性,这样针对不同的情况,就可以自然切换到与之匹配的教学方式,实现灵活应变的效果。
磨他人的课,开自己的花。这学期的磨课我经历了好多次。有时站在授课者的角度思考,有时站在专家的角度思考,有时站在教材的角度思考,但更多的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这样的多向度思考后,就会发现磨别人的课,其实也能开自己的花。
磨课之后,再上公开课时,各个环节都很流畅,学生的课堂反应也挺积极。虽然教学目标可以达到,但仍有一些细节需要不断完善。
磨课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教学有发,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教育理念。一次次的磨课是在团队通力合作,集思广益,不断碰撞出的智慧的火花,人才会在其中得到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