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背景下小学农耕特色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作者: 陈俏霞

摘 要:红色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而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在红色文化背景下,开发小学农耕特色课程,旨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同时让学生了解农耕文化,培养劳动意识和勤劳品质。在课程实践过程中,教师需充分利用周边农耕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农耕的艰辛和乐趣,加深学生对红色文化和农耕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红色文化;农耕特色课程;南泥湾;实践研究

一、红色文化概述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创造的先进文化,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为背景,包含了丰富的革命精神和道德观念。红色文化最根本的特征是“红色”,它具有革命性和先进性相统一、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本土化与创新性相统一以及兼收并蓄和与时俱进相统一等特征。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二、红色文化融入农耕特色课程的意义

1. 传承红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将红色文化融入农耕课程,有助于学生了解革命历史,传承革命精神,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在红色文化背景下实现“五育融合”,传承刻苦耐劳、踏实肯干的民族精神。

2. 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动手能力。红色文化与农耕文化相结合,让学生在体验农耕活动中,感受到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和动手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红色文化融入农耕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农耕特色课程介绍

农耕特色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农耕文化,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和动手能力。课程内容包括:农耕历史、农耕知识、农耕工具、农耕技艺、农耕习俗等。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农耕文化的发展历程,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提高实践能力。近年来,我校开辟出总面积达1760平方米的“南泥湾农耕园”,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重要的场地保障。学校通过开展文化活动建设、课程建设、南泥湾小农田建设等打造“红色文化担当教育”。重点开发特色水稻种植课程,学生全程参与播种、插秧、田间管理、收割等。在水稻收割后,我们充分发挥稻草的作用,编织成革命年代常用的草鞋、蓑衣、斗笠等。

四、教学策略探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依据红色文化及农耕文化的历史底蕴,构建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以此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南泥湾,这个名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在抗日战争时期,革命前辈们就是在这样一片贫瘠的土地上,以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开荒拓土,建设起了南泥湾革命根据地。这段历史不仅见证了我国革命事业的艰难历程,更展现了革命前辈们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在进行“小农田种植前土地准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巧妙地引入学校农耕基地名称背后的南泥湾历史典故。这一历史故事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更使学生能够深刻体会革命前辈们在南泥湾开荒时的辛勤劳动,更好地理解南泥湾精神的核心价值,进而激发他们对于土地的敬畏之心,并自然引入课程主题。而通过对比开荒前后的变化,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劳动的价值,并以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思考荒地改良可能面临的问题,明确劳动前的准备工作。

(二)融汇红色故事,塑造学生的情感认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结合新时代学生的特征,将红色故事融入劳动教学、实践操作及文化建设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更能引导他们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新时代优秀少年。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细心挑选那些具有深刻教育意义和代表性的红色故事。巧妙地将这些故事与农耕课程相结合,使之成为劳动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这样的融合,学生在亲身体验农耕文明的辛勤劳作与智慧结晶时,能够自然而然地接触到红色文化的精髓。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农耕文明的发展历程,更能在他们的心中播下对红色文化的敬仰与情感认同的种子。这样的教学策略,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实现了对学生思想教育的深化。

(三)结合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实践技能

教师应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农耕实践活动,如农作物种植、收割等,以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我校充分利用“南泥湾农耕园”,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结合季节特性,设计了系列种植课程。例如,在水稻田中,3月筛选种子与育苗、4月组织插秧、5月养殖禾花鱼、6月除草施肥、7月收割早稻……此外,学校还开辟了中医药种植区,引入中医药文化,使学生感受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些活动不仅涵盖了丰富的劳动知识,还融入了实用的劳动技能训练,旨在实现知识与技能的紧密结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品质。这种有机融合的教学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劳动意识及技能水平,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有效的评价机制,提高学生劳动积极性

评价机制是激发学生劳动热情及规范其劳动行为的有效策略。在劳动教育的初始阶段,学生往往未能充分认识劳动的深远意义与价值。因此,必须通过实施评价活动唤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此外,精确且客观的评价能够帮助学生识别自身的不足之处,指明未来改进的方向,使学生劳动具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首先,构建线上劳动打卡系统。为实现农耕劳动教育与学生生活的深度融合,评价机制不应仅限于传统劳动记录的范畴。构建线上劳动打卡系统,旨在使学生及家长能够随时记录劳动时长、过程及成效,同时促使学生自我约束,走出学校后,仍能进行适量农耕劳动。此外,学校可通过分析学生打卡频率、劳动质量等数据,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并对表现积极的学生予以奖励。这种开放性与客观性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其次,实施线下跟踪与反馈机制。班级可设计劳动记录手册,让学生记录在校内劳动中印象深刻的经历,定期评选“劳动担当之星”。同时,班级可组织劳动分享会,让学生充当小讲师,传授劳动技能,总结劳动成果,并评选“劳动担当小能手”。结合劳动技能闯关活动,为不同劳动能力的学生设定不同级别的奖励,以促进学生积极进取。此外,通过不同活动授予优秀学生“农耕之星”“叮当小厨神”“争先小军人”等荣誉称号,使评价更加多元化和全面,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劳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综上所述,将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农耕特色课程中,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与民族精神的弘扬具有深远的意义。红色文化是我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无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将这些精神财富融入小学农耕课程中,不仅能够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更能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农耕文化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民族精神的伟大与力量,培养团结协作、勤奋劳动的品质,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应不断探索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泰城.论红色资源在当代中国公民教育中的价值[J].求实,2009(04).

[2]朱树忠.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初探——以上海市杨浦区市光新村第一小学为例[J].现代教学,2020(15).

[3]何兰英.在劳动教育中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意识[J].甘肃教育,2020(1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