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微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 麦堞烽摘 要:德育微课程是一种以培养道德为宗旨,以学生兴趣点为内容,以各类活动为主体,以展示成果为主要途径的短期德育教学活动。这类教学活动按照类别可划分为学科发展型、传统文化体验型以及社团活动型三种形式。文章将通过德育微课程开设的背景及意义、核心概念、实施策略及实施效果四方面来进行浅谈。
关键词:德育微课程;综合素质;课程实施
一、德育微课程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一)学校德育现状的分析
我国小学教育中的德育领域正受困于新出现的矛盾,并正应对多种新挑战。这导致了一些新的薄弱环节出现,使得德育的有效性急剧下滑,面临效率缺失、成效不佳,乃至产生反作用的管理难题。
(二)德育微课程开发的意义和作用
1.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品德类微型课程设计致力于激发学生的自我参与精神,在选用教学素材时优先考虑学生周遭的亲身经历。如此一来,学生自发地关注周围发生的事及平常行为习态,有助于他们展现并增进文化素质,进而激发和提高自身文明素质。此类课程也鼓励学生将品质与才能运用到不同领域,在学业上更显自我驱动和创意发散的能力。
2. 加快学校德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打造一批具有高尚师德、教学热忱、无私奉献精神的教师团体,乃是学校师资团队发展的宗旨。德育微课程体现了教师与学生共同作为德育互动的核心,在教师承担“引导”与“教授”职责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丰富其专业智慧,提高思维水平,同时也致力于对杰出教师团体的培养做出实践与尝试。
3. 引领学校德育创新特色发展
打造既贴合学生现状又展现学校特色的德育微课程体系,能够让教师群体及教学资源在道德教学上发挥最大效能。此举旨在形成立体、多元化、深入并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结的现代道德教育课程体系,对于营造创新的德育实践方式,具有切实意义和深远的研究重要性。
二、德育微课程的核心概念
德育微课程是一种新兴的品德培养课程模式,潜能巨大。课程以学生和教师共同挑选的真实事例为教学内容,经过精细设计完备,借由深入分析事例本质,促使学生对所发生的事件、社会现象有更深的理解,从而实现在不知不觉中向学生灌输道德观念的综合教育模式。这一课程模式特色在于内容的简洁、精炼和微量,显示出高度的适应性、目标的针对性、实战的应用性和操作的简易性。
三、德育微课程的实施策略
德育微课程从整合学校资源入手,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及地区资源特点,对德育微课程内容进行了整体设计,以德育活动为主,以“春草学子看社会”为题,下设三个板块:自然与环境的协调(人与自然的相处)、社群文化的钻研(人与社会的互动)以及个人激励的发展(个体挑战与自我提升)。各类德育微课对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极为重要,教师要稳健引领学生向着健康自立的方向迈进。
(一)德育微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
1. 学科拓展课。这类课程由各学科的教师根据小学阶段德育的既定目标而设计。教师会综合考虑学生的个人特质、发展需求以及兴趣偏好,并结合他们自身专业知识和特长,旨在通过综合学科性的实践活动,以体验式的教育方法,增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品行修养。这类课程强调实践操作、应用知识,并且融入情感、态度和人生观的培养。
2. 经典习俗课。本类课程通过在校园及其外围教学点举办各种主题活动和综合性实践活动而形成体系。以醒目且主题明确的活动作为媒介,结合学生的亲身参与体验,旨在全面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能力、品格修养等多方位素质的进步。
3. 社团活动课。指的是学生自愿参与的各类兴趣团体。这些社团活动是建立在专业指导教师的引领下,遵循着社团的规章和制度,系统性地开展一系列的学习与实操活动,这里包括养成教育、艺术教育等多个领域。
(二)德育微课程的评价建构
1. 课堂观察(课程互动及活跃程度;学员的参与程度;教材内容的充实度)。
2. 学生评议(内容实用性、教学方式有效性、学生收获指数)。
3. 成果呈现(作品展、展演)。开学之初,举办微课程活动的启动仪式;学期结束时,将举行微课程成果会演,内容涵盖学生的多样作品、表演等。
(三)德育微课程的有序发展
1. 学校成立了一个微课程研究小组,以德育负责人担任组长,语文科、道法科、艺术科和心理学科的负责人作为成员,该团队负责在从总体规划到具体行动方案的制订。此外,举办师资研讨会,以促进教学理论和理想的互换,确立学校育人的核心宗旨,倡导积极推行素质教育的发展,突出教师塑造学生的使命和社会地位,加深教师对其自身教育价值的认同。
2. 设立微型课程的管理规范与课程实施流程。微型课程需遵守“六定”原则:明确学生主题、确定学习时长、指定学习场所、确立指导教师、设立学习目标、保证三有(制定课程计划、备妥教学方案、进行成果展现)。
3. 纳入课表,有序实施。每周二下午第三节课,安排课程学习。升旗仪式结束后,安排社团成员到各班进行汇报交流。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节和节日主题实践活动。
4. 整合校园周边资源,提升微课程的影响力。学校的德育微课程的开发得到了沙头街道办、横江村村委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的大力支持。学校获得了许多好的课程资源,并在年初与番禺区博物馆、番禺区档案馆等单位成功结对。
四、德育微课程的实施效果
(一)德育微课程的实施,攻克了多个重点问题
德育教育创新后,学生在投身实践活动时领悟了德育的核心要义,在亲身体验中达成自我进步的教学法受到欢迎;把德育转化为系统的课程,使得教育变得条理清晰、主旨明晰,通过课程的高效组织,确保活动的规范实施及其持续改善与评估;强化德育元素在各学科传授过程中的深入融合,将课堂作为传递德育的关键阵地,便于学科导师在讲授课程时更自如地结合,培育学生的道德品格。
(二)成长助力,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专注于整合学校教育与学生个性化成长,为学生开辟多样化的才能发展途径;帮助学生探索兴趣与成长的交汇点,紧密结合课程学问与个人兴趣、特长,丰富学生生活的色彩;指引学生建立自信心,推动他们智力的发展和学术水平的提高;通过对学生的实操技能、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增进体育能力,提升文化艺术修养,锻炼思维逻辑,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三)内涵修炼,教师在实践中得到成长
引入微课程的德育教学改进了教师自主学习与提升自我的效果。在此类课程中,教师需要引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策略要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学生能够自我教育,重视教学过程,实现个性化教育。
(四)开拓创新,学校工作得到全面提升
德育微课程在初期试行和后续拓展过程中,逐步突显了教学内容的文化维度、建立了教与学互动的文化准则、塑造了教师队伍的才艺气质、构建了学生个性发展的文化结构、普及了社区生态的文化观念、彰显了评价体系的文化独特性。这些措施共同打造了精致而高尚的育人环境,悄然熏陶学生的精神世界,把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内植于学生内心深处。
德育微课程作为一种传播媒介,集合了优秀教师的智慧和技巧,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吸收知识的途径,是一条效果显著的知识传授之路。这种教育方式能够应对在教学活动中遭遇的难题,并以创新的方式激励师生去观察与学习。
参考文献:
[1]姚丽君.“微德育”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J].新课程研究,2019(30).
[2]游永亮.“多彩教育”理念下德育微课程的实践[J].生活教育,2016(02).
[3]朱勤.微课程大德育——在微课程的引领下实施微型德育课的实践探索[J].新校园(中旬刊),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