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英语中小衔接教学实践探究

作者: 林宇娜

摘 要:伴随着小学三年级、初中七年级新教材的到来,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城区有条不紊地开展了中小衔接教研活动。在过去一个月里,我们向沙头片七个小学、一个中学就中小衔接英语教学情况与各校读写教学情况开展了调查与访谈、课例试教,在充分了解一线教师实施教学的困难与困惑、中小衔接两阶段的现存问题后,分别在小学二年级、小学三年级、初中七年级进行了读写结合教学实践活动探究。

关键词:小学英语;中小衔接;教学实践

一、读写教学实施的困难

1. 学校层面:学校缺乏足够的教学材料、设施或资金来支持有效的读写教学。

2. 教师层面:(1)部分教师仍缺乏必要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机会,以提高他们的教学技能和知识;(2)部分教师由于职业倦怠,对新课标学习仍不到位,无法更新教学理念。

3. 学生层面:(1)缺乏读写兴趣,惧怕阅读、写作;(2)写作质量不高,如用中式思维写作,缺乏写作技巧。

4. 客观现实:(1)读写课程不成体系,特别是绘本资源利用缺少系统规划,较为零散地穿插在每个教学模块当中,寻找合适资源费时费力;(2)缺乏有效的、系统的评估工具和反馈机制来评价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品格,可能导致教师难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需求。阅读品格是难以监测的;(3)“双减”与“五项管理”的政策下,英语听说读此类作业与课外读物资源仍需依靠电子设备才能辅助学习,这带来一定的影响;(4)村校家长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对英语学习条件提供支持较少,不够重视课外阅读;(5)英语课时少,基础薄弱的学生对于课内长篇课文长句与难句较难掌握,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指导学生内化,对于开展绘本教学更加困难。

二、中小衔接两阶段教学现存问题

1. 教师对衔接阶段英语学科知识的安排不熟悉。在中小英语衔接过渡期间,尤其是初中一年级英语教师对于英语学科知识衔接的把握,对英语学科知识衔接程度的掌控等都会对学生在中小英语教育衔接适应性上产生影响。

2. 中小英语教师互不熟悉彼此的英语教材。通过访谈发现,虽然今年七年级启用了新教材,但小学教师纷纷表示“没有关注”“不熟悉”。作为中小英语教育衔接阶段的教师,熟悉彼此教材是确保能够进行衔接教学的必要条件,但现实情况却是二者都不熟悉彼此的教材。

3. 中小英语教师认为关于中小衔接方面的培训较少。受访教师表示,从任教以来每年都会参加各类培训,但有关中小衔接方面的培训数量太少,几乎没有。

4. 中小英语教师互不熟悉彼此的教学方式。就知识角度看,初中知识性更强,更系统。在有限的教学课时里,中小教师的教学授课方式必然不一样。尽管教学方式不一致,但彼此之间要了解教学方式与目标。小学阶段教学旨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目标,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且保持着这份兴趣,培养学生有正确的英语学习习惯等。因而教学方式以视听说唱演等多模态为主,初中的教学方式则更加以知识性为主,除发展语言能力,培育文化意识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更是重点。

综上,我们呼吁中小学教师关注中小衔接的问题,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下一阶段的学习。中小听说教学的衔接,并不是局限于六年级七年级这个阶段的衔接,而是从小学阶段开始,关注每个年段的能力要如何衔接,确保学生每个年段都能够顺利过渡到下个年段的学习。

三、中小教学内容话题衔接

调查显示,尽管今年初中七年级已更换新教材,但其单元话题学习和小学各年级的单元话题学习密切相关并且有很高的吻合度。这就更加意味着在小学英语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话题学习的纵向联系。从小学英语学习开始,深化单元话题学习的内容,加大相关绘本资源的输入,适当拓展学生话题学习的深度,拓宽学生知识学习的广度,为初中单元话题学习做铺垫,也为单元主题写作做准备。

在低段口语教学方面,我们在学生进入一年级口语课堂开始,就要求教师建立起基本的课堂常规。如尝试用英语指令、课前一分钟、回答问题的正确做法、每周两天的早读等。

针对中段、高段读写教学,首先,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课外拓展阅读。如“绘本班级漂流圈”分享活动,发挥绘本最大价值;“亲子共读”,鼓励学生课后与家长一起读;“绘本我来读——小小朗读者”。其次,开展学科特色活动,搭建展示平台。如中年段开展课本剧、绘本角色扮演表演比赛、英语趣配音大赛;高年段开展读者剧场、戏剧表演;各年段的英语小报,如创意字母小报、节日主题小报、单元主题手抄报;评选绘本阅读记录卡。

四、以绘本融合教材的读写教学

1. 选择合适资源时,教师应参照由王蔷、陈则航编写的《中国中小学生英语分级阅读标准(实验稿)》制定的不同级别学生阅读能力标准。在这个大框架下结合学情,直接使用已经出版或引进的国内外系列分级英语绘本。这里推荐一套读写结合的适合小学与七年级的资源——《从读到写·英语写作启蒙》,它紧扣中小学教材写作任务,并提供详细科学的读写指导。

2. 针对英语听说读此类作业与课外读物资源仍需依靠电子设备才能辅助学习,以及解决课时少的问题,笔者有两个建议。第一,教师将绘本制作成课件,在课上先完成一部分的讲读,然后布置学生在课后作为自主阅读作业,分三个层次指引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完成阅读记录卡。如(1)写基本的文本信息,记下生词;(2)写基本的文本信息和故事主题,并写下几句话的读后感;(3)写基本的文本信息和故事主题,并写下人物分析或故事大意,图文并茂。第二,要争取家长对英语学习的理解与支持。只有家长在直观感受理解到教师的坚持,才有可能用行动去支持教师的工作。同时,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多渠道介入对家庭阅读的指导上。

3. 打造家校社阅读圈。(1)学校制订阅读宣传计划,在家校社三区积极宣传;(2)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给家长一学期开展一次家长指引指南,如亲子陪伴阅读、家庭读书分享会;(3)以优秀家委牵头在社区组织活动,如社区漂流书吧、社区接龙朗读、社区剧场cosplay;(4)激发家长教育热情,定期在亲子阅读活动中评选出“书香家庭”。

根据新课标,读写素养的定义是:中小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能够积极投入读写过程,对以书面文本为主的多模态文本进行解码、理解和表达意义,成长为积极读写者所需要的品格和能力。尽管多数教师都认同阅读与写作相互关联,但不少教师对写作的理解仍然只限于“写出一篇短文”的狭义概念。其实写作是包括写词语(如填写结构视图、思维导图、完形填空)、写句子(如补充表格完整、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记笔记、做批注、根据文章画图表等具有交际意义的写的行为。在教授写作时,多数教师提出随堂写作占用时间长、不现实,于是放弃这个过程。这是个教学错误。写作首先不是一个人的写作,写作前要组织小组合作讨论,它不仅是学习内容,更是学习方式。其次,写作教学是显性教学,不能课后完成,教师要重视过程的参与。

在新课标课程改革新理念的驱动下,关注中小衔接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我们的探究已从理念走向实践,走进了课堂;从口语到读写,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不断积累,不断完善实践。后续,我们还需深入探究中小衔接的更多有效实践形式,建立阅读与生活联系,采取多模态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英语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张金秀,徐国辉.小学英语整本书阅读:精品课例选粹[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