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的探索

作者: 刘晓晴

摘 要: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不断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恰当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达到“教学评”一致性的目标。基于此,文章介绍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学评”一致性的含义、作用,以及实施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课堂实施

一、“教学评”一致性的内涵

依据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提出的“教学评三位一体”的理念,“教学评”一致性指的是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习结果的评价之间能否实现三者融合统一。理解“教学评”一致性的内涵,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其一,确定本节课的研学问题。小学数学课堂实施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围绕此研学问题进行展开。结合广州市番禺区“三导四环”模式,能更系统地将“教学评”一致性融入教学的四大环节中。其二,发展性评价是整节课必须体现出来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其实就是培养学生能保持学习向前发展的动力,所以维持学生的热情需要教师提出发展性的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很重要,恰当的发展性评价帮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的眼光必须是发展的,才能给学生提供发展性的评价。

二、“教学评”一致性的必要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数学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主要表现为:抽象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与创新意识;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主要表现为: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或推理能力;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主要表现为:数据意识或数据观念、模型意识或模型观念、应用意识。在此核心素养的导向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学评”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一环接着一环的,如果缺少一个将会导致课堂实施上无法恰当引导学生培养对应的素养。

教师教学中除了制定必要的符合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把握教学内容、选择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外,也要及时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进行评价。发挥评价的育人作用,以评促学、以评促教,教学相长,才能使小学数学课堂变得丰富有趣,实现素质教育要求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四基”“四能”。有教无学、评,教师将成为课堂的主导甚至是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有学无教、评,整节课将无法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全靠自学也会导致学生可能未能完全掌握知识的内涵与技能方法;有教有学有评,虽然看起来流程丰富、内容充实,但是如果教师的评价是浮于表面,没有对学生的学进行合理、有针对性的评价,也无法促使学生进行深刻地思考,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就是为什么要继续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一致性进行探索的原因。

三、课堂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教学评”一致性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研读教育教学规律,在符合客观条件下,实现教育教学中“教学评”一致性。教师需要秉持“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把学生的兴趣、需求与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素质教育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潜在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未关注个别学习能力稍微弱一些的学生,即使整堂课的学生参与度比较高,仍可能会有部分学生在小组合作环节汇总时,出于对任务的不理解或者基础知识不太扎实,导致出现游离状态,这时需要教师思考如何评价引导学生。再如,教师虽然关注到要及时提供评价,但是容易出现重视教师评价而忽视了学生的评价的现象。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会发现学生很在乎评价,如果教师能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课堂会变得很有活力。

四、应对策略

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努力地促进“教学评”一致性,让三者紧密结合,为数学课堂输送强大的教师智慧以及学生的群体智慧。

(一)动手操作,让思维“长”出来

素质教育要求下,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及时指导学生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法探讨出课堂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教师在课堂中真诚地与学生交流,耐心倾听学生发言,学会做一个倾听者,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彻底打开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的参与度。教师秉持“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能快速培养出学生的迁移能力,将旧知识与新知识融合,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形成更加完善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二)借助理论,把素养“种”下去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课堂中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在教学环节中可以设置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让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环环相扣,结构合理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提问的时候,教师在对新课标、教材与学生的充分理解前提下,设计出合理的问题,提问目标清晰明确、能够突出重难点,帮助学生完成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师还要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设置难易适中又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答对的学生有成就感,又不至于让答错的学生有挫败感,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三)应用评价,把素养“引”出来

新课改倡导评价方式要丰富,包括书面测验、口头测验、活动报告、课堂观察、课内外作业等。每种评价方式各有特点,教师可以结合这些评价,了解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识,记录学生的成长变化。评价维度要多元,关注“四基”“四能”,关注“核心素养”,重视知识技能,关注过程与方法,注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主体要多样,不仅包括教师评价,家长和学生也可以对课堂进行评价,学生从各个方面吸取评价,会有更多友善及有用的输入进行自我更新。最后要重视评价结果的呈现,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清晰知道自己哪一方面表现最好,哪一方面需要继续改进。在评价指出后,学生会更加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整学习的策略,提高学习的效率。全方位的评价促成课堂“教学评”一致性,丰富了整节课的内容,也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下全面落实“双减”的大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想要让课堂效果达到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做到素质教育要求下的培养学生的“四基”“四能”,需要我们转变评价观念,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重视评价的改革。在“教学评”一致性的道路中不断探索,保持三者紧密结合、环环相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境界,最终形成一个课堂教学模式,帮助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出一个精彩的课堂,努力创造条件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少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章勤琼,俞人靖.“学—教—评一致性”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J].小学教学(数学版),2023(02).

[3]涂晓锋.“教学评一致性”的含义及实践程序[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23(Z5).

[4]宋军.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与思考[J].甘肃教育研究,2024(19).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