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

作者: 黄伊琳

摘 要:小学生心理健康是学校工作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小学阶段,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面临诸多心理压力。由于知识和生活阅历的限制,导致学生在生理、心理及人际交往等方面暴露出一些问题。而此时,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很有必要增强学生心理素质以及培养学生情绪调节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情绪调节;心理健康

小学生正处在自我身心成长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具有不成熟、不稳定的心理特征,心理状态容易受到诸如亲子冲突、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的影响。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个体面临期望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在外部世界则初次体验到独立解决问题、处理人际关系时的无助与迷茫。随着竞争加剧,个体心理压力逐渐增加,心理健康在个体发展和适应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情绪调节与个体心理健康有着密切关联。小学阶段是情绪调节能力的快速发展时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和较大学习压力,但学生在情绪调节方面的发展水平相对偏低。因此,提升小学生情绪调节能力变得尤为必要。

一、情绪调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情绪调节指个体对情绪的发生时间、类型、体验、经验以及表达产生和施加影响的过程,包括内在体验、生理反应和行为表现。个体情绪调节是个人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维度,受到大脑功能的成熟程度、人格特质、父母支持、生活居住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等各种方面的影响,对个体社会适应和社会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Burckhardt研究证明早期实施情绪调节干预能够显著提升青少年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水平。以专题心理课程为基础的干预计划有效促进和提升学生情感调节。学生学习和使用情绪调节策略有助于个体增强其情绪调节能力。Chiodelli等研究发现,短期基于正念的干预能够显著提高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短期情绪调节辩证行为疗法在提升青少年情绪调节和心理健康水平方面具有显著效果。鲁冰研究显示,积极心理日记促进青少年采用正向情绪调节策略,改善并显著提升个体情绪调节能力。王丹研究指出,以解决焦点为导向的群体干预能够提升学生情感调控水平。陈涛提出,情绪主题绘本可以有效提升小学生阅读氛围,帮助其准确识别情绪,并提高情绪调节能力。

二、培养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策略

(一)培养情绪调节能力要与学业压力和人际交往相结合

研究显示,关于学生负面情感事件中,人际交往和学习问题的发生频率最高,其中包含作业量大、考试题目困难、成绩未达预期以及同伴关系矛盾。这些负面情感事件之所以容易引发学生负面情绪,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确实面临学习压力,出现学业焦虑;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学生自身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人际交往技巧。因此,应该将学生心理辅导(如内在学习动机、记忆和遗忘规律、学习兴趣、学习成效和知识的累积)和人际交往辅导相结合,针对学生具体困惑,指导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做到及时复习,收获成长和进步。

(二)培养情绪调节能力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学生产生负面情绪有时候不仅来自自身,也有学生家长及家庭教育因素。例如,专制型家长对学生思想的严厉管制,使学生习得不良情绪事件应对方式,学生缺乏情感温暖和安全感,导致长期压抑和消极情绪的积聚,影响自身情绪调节能力。忽视型父母往往对学生的情感和情绪需求表现出冷淡态度,以工作繁忙为由,忽视陪伴和教育,学生缺少家长情感价值支持。而溺爱型父母过度呵护,使学生习惯依赖外界环境处理情绪问题,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因此,学校情绪辅导要与家庭教育辅导结合,识别学生情绪信号,找到情绪触发点。家校合力,帮助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以及生活学习状态。

(三)培养情绪调节能力要与性别教育相结合

相关研究发现,在应对情绪时采取的调节策略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小学高年级女生相较于同年级男生,情绪调节水平明显较高,所采用的调节策略是情绪表达。男生常被鼓励展现出坚强、勇敢的一面,因而更倾向于隐藏或压抑自身情感,这种处理方式可能导致情绪长期累积,进而影响情绪的稳定性。反观女孩更多通过哭泣、宣泄或倾诉来应对情绪,但如果频繁或过度使用,同样可能对人际关系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进行心理辅导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更有效的方法来调整和疏解情绪,以更理智的态度去面对和处理负面情绪,促使学生成长为拥有稳定情绪状态和健康心理状况的青少年。

(四)培养情绪调节能力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个体成功进行情绪调节,有助于自身对社会的积极适应以及拥有稳定心理健康状况。在众多情绪调节策略中,最常用方法是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认知重评让个体从情绪根源处体验情绪变化,增加积极情绪体验,增强个体心理承受力,提升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避免长期负面情绪,预防抑郁和焦虑情绪的产生,对青少年心理健康至关重要。训练学生熟练运用合理情绪疗法ABC理论中的情绪调节策略,不仅有助于缓解学习压力,也有助于学生进行理性思考,采用积极的调节策略调整情绪状态,提升心理弹性水平。

三、结语

有研究表明教师情绪是课堂学习效率的影响因素之一。在心理课上,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思想,以平等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其次教师要注意自身情绪表达,保持热情饱满的教学态度,用积极向上的氛围去感染和带动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团体辅导,运用游戏、视频、小组交流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体验情绪情感的转变,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情绪调节的各种方法和途径,树立正确的情绪调节意识,使学生快乐自信地学习和实现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涛.情绪主题绘本对儿童情绪调节影响的研究:以一年级儿童为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6.

[2]顾秋花.情绪调节策略教学对高一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干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9.

[3]鲁冰.积极心理日记对高一新生情绪调节影响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7.

[4]马波.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高年级儿童焦虑心理的影响:情绪调节的部分中介作用[D].西安:西北大学,2014.

[5]彭旋.积极情绪故事教学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情绪调节的影响[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20.

[6]王丹.中职生日常情绪调节状况及其焦点解决团体辅导干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