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管理策略
作者: 王泳沂摘 要: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师,是学生心灵旅程的引路人。在班主任工作中,情是心灵的钥匙,爱是教育的基础。教师的爱是架设在师生心灵之间的桥梁,是学生敞开心扉的金钥匙。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文章通过对随班就读学生的个案分析,提出相应的教育管理策略。
关键词:随班就读;教育管理;班主任工作;师生沟通
一、学生情况描述
去年笔者刚接手了三年级的一个班,班里的一个特殊的学生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叫小彦,中度智力迟缓,同时患有多动症和孤独症。他非常好动,课堂上注意力极不集中,不能专注听课。他总是坐不定,很难坐端正。上课经常搞小动作,喜欢在座位上玩,有时会打扰旁边的同学,偶尔还会发出声音,影响课堂纪律。学习能力表现为思维能力差,阅读能力薄弱。而且情绪极不稳定,偶有发脾气,有时甚至一言不合就“砰”的一声关门跑出教室。他好动、自卑、自闭,有时喜欢一个人待着,有时又总是不停捣乱。
二、个案分析
随班就读学生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学业障碍与行为障碍,还伴随着孤独感、被隔离感、自卑感等心理困扰,往往比一般的学生更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怀与爱抚。如若教师漠视了他们的存在,对他们视而不见,不闻不问,漠不关心,他们会错误地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导致更加自我封闭。因此,教师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用真真切切的爱去温暖他们幼小而脆弱的心灵。
三、实施策略
(一)亲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
首先,笔者先寻找机会接近他。起初,他对笔者感到陌生,有点抗拒。笔者就每天下课主动找他聊天,与他“拉家常”,说说学习和生活上的事,让他逐渐熟悉笔者。看到他状态不佳,笔者会询问他是不是不舒服,怎么没精神了?看到这节课他比以前坐得端正了,笔者马上竖起大拇指夸赞他;看见他的书包里书本放得乱七八糟,笔者就教他一本本地放整齐,并叮嘱他爱护书本;看到他取得一点点的小进步时,笔者会给他送上一份小奖品。可喜的是,小彦慢慢地喜欢并亲近笔者,人也活泼开朗了不少。
(二)抓住闪光点,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不想成为好孩子的儿童。从儿童来校的第一天起,教师就应该善于发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他身上所有的好东西。”于是,笔者为他提供重新跃起的机会,以提高他的自我效能感。笔者决定先帮助小彦建立起在班级的存在感。他的行为习惯不好,但活泼好动,声音响亮,语言表达能力还不错,所以笔者就委任他为班长,让他主要负责早操、大课间和放学排队的纪律,专门负责叫口令,试用期为一个星期。刚开始,小彦显得特别开心,也阳光、自信、开朗了,工作起来十分认真,同学们也接受他的管理。他尝到了当班长的喜悦感和自豪感,工作干劲十足。因为当了班长,身上有了责任感,学习有了动力,所以他的行为也改善了不少。课间,他学会了主动去擦黑板;看到教坛脏了、乱了,他自觉地去擦干净、摆整齐;他会主动把垃圾捡起来,放进垃圾桶里。课堂上也终于能看到他把小手放平,身子坐直,慢慢地开始学习认真听课了。连任课教师都惊讶不已,向笔者反映小彦会学着坐端正了,他在面对教师的教育时也不会发脾气了。
于是笔者趁热打铁,把他拉到了身边,满脸欣赏地表扬了他上一周的表现,感谢他为班级做出的贡献。他一脸惊喜地说:“王老师,你是在表扬我吗?”笔者笑着点点头,说:“是啊,上个星期,我们班的纪律大有长进,这有你这位班长的功劳啊!”笔者继续问他,“你还愿意继续为我们的班集体服务吗?”他用力地点点头。接着,笔者又在班上大力地表扬了小彦同学的进步和表现,大家也都感受到了他的变化,不约而同地向他送去一阵阵热烈的掌声。看着老师和同学们对他的肯定,小彦一脸的骄傲油然而生,眼睛里闪烁着从未见过的光芒。
笔者通过让小彦担任班长,以此成功地转移了他的注意力,也让他对自己的行为有了约束,更重要的是让他切身体会到成就感和自豪感,成功地让他感受到了自己在班级中的存在感。在笔者的尊重、表扬及激励下,他各方面的表现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三)家校联系,采用鼓励式教育法,指导学生好好学习
笔者知道,要想让小彦彻底融入班级,还需要指导他好好学习。但随班就读生学习能力比较薄弱,特别是理解能力方面,跟不上大家进度,致使缺乏对学习的兴趣。而且引导他学习,还要看他的心情。所以笔者努力地让他配合老师,尽量积极地参与课堂互动。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为此,笔者决心从培养他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因此,作为班主任就要与随班就读生的家长定期保持联络,随时交流情况,同时要给家长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于是笔者打电话给小彦的妈妈,了解他以前和在家里的学习情况,还经常在微信里跟她谈起孩子近段时间在学校里各方面的表现和进步,以此形成家校合力,帮助小彦重拾学习的信心。笔者要求家长每天认真地督促孩子完成一些简单的作业,如朗诵课文、背诵古诗词、抄写生字词、读课外书等,并经常与孩子交流谈心,在家里形成重视孩子学习的氛围,做好孩子的精神支柱。
为了改变小彦的学习态度和提高他的学习兴趣,每次上课,笔者一发现他不自觉又想开小差和搞小动作的时候,就用眼神提示他或走到他的身旁,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回答,或让他做一些简单的带读和表演,让他找到自信和成就感。记得有一次语文课在学习生字词时,笔者试着让他读读生字词,他居然能响亮、准确地读出几个来,这简直出乎笔者的意料。笔者对他做出了肯定和大力表扬,教室里也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时笔者观察到他快速而又细微变化的眼神,里面有高兴和自豪。只要他认真了、努力了,笔者就给予他大力的表扬。也许是从学习中获得了自信,也许是教师的良苦用心感动了他,也许是有了努力的方向,小彦真的变了:变成了班级的有用之才,主动帮助老师管理同学的排队纪律;变得积极向上,课堂上渐渐活跃起来,跟着同学们一起读书、表演、学习。
四、成效总结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要时刻关注随班就读学生,爱护他们,发展他们,让他们也能与普通学生一样正常地学习、生活,让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只要努力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发现,及时表扬,积极肯定,并给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就能让他们的自信心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只要教师善于发现、把握和鼓励,他们也会振奋起来。教师所释放的温暖师爱,会像冬日的暖阳,温暖心田;正确的激励方法,能把爱做成加法,能把班级管理效果做成乘法,让班级建设得更有凝聚力、向心力。
看到小彦思想积极上进,能听取教师的教导,行为习惯上有了较大的进步,并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让作为教师的笔者内心倍感安慰。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教师只有与学生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给予学生的知识与能量,才能及时有效地输送到位。这是教育的最美境界。
参考文献:
[1]赵坡.班主任如何破解德育低效难题[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
[2]李镇西.教育的力量[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