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作者: 陈兆元摘 要:劳动教育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具有积极意义,文章分析了劳动教育的现状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充分重视,从劳动提升应对问题能力、增进亲密关系、提升身体素质这几个方面,阐述劳动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生;劳动教育;心理健康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和价值观塑造的时期,各方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越来越重视,这不仅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还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推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同时,对于学生心理积极健康发展具有极深的影响力。
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提出“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劳动教育策略的有效实施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学生品格不断发展,能够更好地掌握调整心理状态的能力,让学生在遵循基本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劳动教育的现状及反思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影响劳动教育教学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儿童首次触网年龄越来越小的当下,需要考虑信息网络技术对人们学习生活产生的影响,分析劳动教育现状及原因,保障劳动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在学校方面,劳动教育资源的不足或不够全面,劳动教育专业知识的缺失,会影响到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兴趣和重视程度,使学生对劳动的认识不够深入,导致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印象容易停留在环境卫生清洁、参与家务劳动等片面、浅层的理解上。
在家庭方面,部分家长对劳动思想的认知还未更新,认为劳动教育是可有可无的,与其在做家务等劳动技能上下功夫,不如多看会儿书,将重心放在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致使很多孩子难以形成正确的劳动意识,缺乏对劳动技能的掌握能力,影响了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在学生个体方面,网络的普及让学生能够轻而易举、不论好坏地接收到各式各样的信息,在眼花缭乱的信息浪潮中,部分学生难免会受到错误信息的误导,将一夜爆红的网红现象当作成功的表现,产生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的不良思想。
二、劳动教育对学生心理的重要影响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有一项关于家庭教育调研的调查数据表明,劳动教育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息息相关。热爱劳动的孩子能够在劳动活动中受到锻炼,磨炼意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劳动的过程中,学生付出了努力和汗水,让身体活动起来,有助于学生释放身心上的压力,锻炼手脑的协调能力。有效的劳动成果能够使学生收获成就感和愉悦感,培养学生自信自强的性格,塑造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在合作劳动活动中培养团结合作的意识,在社区服务实践活动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养成自觉参与劳动活动的良好习惯。劳动帮助学生长期保持畅快的心情,减少焦虑、郁闷等不良情绪的产生,更好地进行心理情绪的调整。
三、劳动教育促进心理健康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之一,能够让学生受益终身,有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塑造,发展学生健康的积极心理品质。俗话说:养成坏习惯容易,养成好习惯艰难。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行为塑造和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所形成的性格、习惯和思维方式会逐渐固定,具有普遍、持久、深远的影响,因此更需要予以重视。尤其是对于年纪较小、自控能力不强的小学生而言,更需要学校和家庭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环境,树立学习的榜样并监督他们要持之以恒,逐渐养成良好的品行习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一)劳动提升应对问题的能力,培养心理抗压能力
学校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学生参与学习、交友、娱乐等活动的主要场所。学校要合理利用校园的环境优势和教育资源让学生在长时间的校园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对劳动的正确认识。在日常生活劳动教育中,以一周一次的大扫除活动和班级的卫生轮值工作为例,这一环节很好地利用场地资源,且不需要专业劳动技能知识作为辅导。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卫生扫除中锻炼动手能力,学会总结做得不够好的部分,下次不断改进。比如,有学生在用湿布擦拭教室窗户后,发现玻璃上出现了很多毛絮和水痕,显得比擦之前更脏了。于是负责擦窗户的小组瞬间变成了问题探究小组,他们寻找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尝试换一种擦拭窗户的材料,直到有人用废弃的草稿纸成功让窗户焕然一新。随后,他们将自己的实践经验告诉其他同学。看到重新变得干净整洁的学习环境,学生具有成就感,学习的欲望也更加强烈了。在深刻感受到卫生劳动的辛苦之后,学生会自觉地维护周围的环境,保持干净整洁。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学生的劳动意识逐渐增强,具有吃苦耐劳、勤劳奋进的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越来越强,能够很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
(二)劳动增强亲密关系的联系,帮助学生释放压力
1. 班级关系
随着学生年龄增长,心思越发敏感,烦恼的时候更愿意和朋友倾诉,在与朋友的沟通中释放压力,调节情绪。因此我们要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不仅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还要重视品德和文明行为的培养,建立健康积极的交友关系。
在开展劳动活动时,大部分都是以班级、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的,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互相交流的机会,还能够让他们在合作劳作的过程中了解彼此,合作互助,展现自身的能力。学生在合作中关系变得更为亲密,充满信任,同时合作开展劳动活动也是彼此之间互相监督的过程。若有学生在劳动活动中表现出懈怠的情绪,会有同伴对其进行劝导和鼓励;而想要放弃的学生为了不给自己的小组拖后腿或者让同伴失望,也会坚持下去。班级中形成无形但坚固的凝聚力,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良品德,具有集体荣誉感,共同进步。
2. 家庭关系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家庭氛围是孩子成长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积极和谐的家庭环境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否则孩子可能出现种种心理问题。
家校合作共育,优化劳动教育,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如在学校小农田活动中,教师可以邀请家长进校园,与孩子一起参与小农田的劳动实践中,分享自己的种植经验,探讨方法,或者有的家长主动带着孩子去近郊农田体验干农活。孩子在接触大自然、参与农活劳动中体验到自然的神奇和美好,拉近了亲子间的距离。
学校要把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作为重要职责,一改家长只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错误育人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纠正“孩子只需要好好学习,不用参与家务劳动”的错误思想。让孩子在家积极参与家务劳动,在劳动的过程中懂得家长平时的辛苦,学会理解和体谅父母,同时树立家庭责任感,形成自立自强的人格。
(三)劳动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促使身心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相互影响,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促进生理的健康,强健有力的身体状态是心理健康的保障。运动时大脑会分泌内啡肽,起到振奋精神、增加心血液循环量等作用,给大脑放松的时间,缓解焦虑。因此劳动教育还要以体力劳动为主,充分发挥体力劳动的独特育人作用,让学生正确认识到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均可创造价值,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参考文献:
[1]金娥.以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J].思维与智慧,2023(16).
[2]胡晓宁.以劳动教育,助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J].课堂内外(高中版),2023(07).
[3]王洁.让劳动教育牵手心理健康教育[J].文理导航(上旬),2023(01).
[4]罗祖兵,吴必园.劳动教育须坚持以体力劳动教育为主——兼论劳动课程的实践属性及其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202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