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视频资源应用的优化策略
作者: 孔小君摘 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视频资源以其直观性、生动性和丰富性等特点,为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文章旨在探讨视频资源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分析其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利用音画交融、声情并茂的手段以情激学,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经历学习、体验、实践、反思。
关键词:视频资源;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提到课程资源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支撑,其中包括图书、音像资料、数字化资源,以及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案例。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视频资源以其直观性、生动性和丰富性等特点,为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视频资源在教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许多教师利用视频资源进行教学导入、案例分析、知识点讲解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优质视频资源被引入课堂教学中,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然而,在视频资源的运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部分教师对视频资源的认识不够深入,无法充分利用其优势;一些教师在选择和使用视频资源时缺乏针对性,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在使用视频资源时,教师应该适度合理地运用,优化视频资源的教学作用,以达到教学目的,深化课堂教学效果。
一、精选视频资源,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一年级至三年级的学生好奇、好动、喜欢模仿,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较短。因此,选择色彩鲜艳、动画形式、内容简短的视频,能瞬间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种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
在教学部编版一年级下册“不做‘小马虎’”时,在教学环节中精选教学视频,如导入环节播放视频《马虎的来历》,通过视频观看了解“马虎”这一词的来历,从而引发学生思考画家是个怎样的人,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小学低年级的教材中编排了很多绘本故事,但一年级的学生识字量不多,对理解绘本故事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将课文静态插图改编成动态视频,如《皮皮的故事》《谁精神》《拖拉鸟》《小马虎添麻烦》《大自然的语言》等故事,改编成动态视频后,能帮助学生理解图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小学高年级(如四年级至六年级)的学生情感开始变得内控、深刻、自觉,自控能力逐步增强。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视频资源。在选择视频资源时,应注意其教育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以及与教学内容的紧密相关性。同时,教师还应关注视频资源的时效性和质量,确保所选视频资源能够满足教学需求。
五年级上册第六课“我们神圣的国土”中,伴随着一曲《东方之珠》及相关视频,介绍香港回归。播放香港回归这样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视频,带领学生跟随视频中国旗的升起齐唱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在“中华民族一家亲”第二课时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出示阅读角时,播放了《天路》这首歌曲和视频,强烈的听觉与视觉的冲击,直击学生心灵。学生在观看视频时,教师对画面进行适当的描述:修建青藏铁路,面临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几代建设者以惊人毅力和勇气在世界屋脊上筑造了一条连接西藏与内地的神奇“天路”,孕育了青藏铁路精神。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中的细节,如修建铁路的工人的服装、工具、工作环境等。这些细节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修建铁路的艰辛。
观看结束后,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感受和想法,可以让他们谈论画面中的印象深刻的瞬间、修建铁路的重要性以及对工人们的敬意等,从而让学生明白修建青藏铁路的困难和青藏铁路修建成功带来的伟大历史意义。同时,也让他们认识到现实生活中的艰辛和挑战,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二、明确目标导向,视频启发学习
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提到课程资源的选择要立足学生实际,重视资源的典型性和适切性,注重知识性与价值性有机统一,发挥课程资源促进学生发展的育人价值。为确保所选视频资源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视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这能够激发他们的思考,增强他们的参与度和理解力。
在三年级下册第十一课“四通八达的交通”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时,教师先出示研学任务:你觉得这句话有道理吗?为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相关视频。这样,学生在观看视频时就会有目的地进行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看到视频中家乡修路前后人们生活的改变,学生再在小组内交流讨论,体会“要想富,先修路”的意思,让他们分享彼此的观点并鼓励他们相互提问和解答。通过思维的碰撞,不仅可以加深他们对视频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沟通能力。讨论结束后,进行总结和反馈。对讨论中的亮点进行表扬,对理解不够深入的地方进行补充和解释。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或观点,以激发他们的持续思考和学习热情。
学生带着问题看视频,能更有效地思考和讨论,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合理利用资源,升华道德情感
优秀的视频资源具有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等特点,能够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法治教育的内涵,增强他们的道德认同感和法治意识。
当视频中的情境、人物或故事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或情感体验相契合时,学生更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种共鸣能够促使学生更加关注道德问题,深入思考道德规范的意义和价值,进而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
统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欢欢喜喜庆国庆”一课,有不少生活实际的画面。通过人们庆祝国庆节的热烈场面,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喜悦之情。当学生看到全国各地、各民族的人们共同庆祝祖国妈妈的生日时,心中萌生出对祖国妈妈的热爱之情。这时,教师适时插入视频并加以引导:国庆节阅兵也是国庆节的庆祝活动之一。随即播放《国庆70周年阅兵》视频片段。看到我们在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发展和成就时,学生都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学生的真实经历和实践活动生成的视频也很有感染力,它们使课堂内容更加真实和生动,学生也更容易产生共鸣,增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课“父母有多爱我”时,教师播放班上一位同学过生日时家长为其庆生的视频。当学生看到自己的同学或自己在视频中的实践活动时,往往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通过视频的启发,学生会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自主发言,感受父母有多么爱自己。
视频资源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法治教育的内涵,增强他们的道德素质和法治意识。为了更好地发挥其优势和作用,教师应加强对视频资源的认识和研究,不断优化视频资源,为教学提供更多优质的视频资源。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应进一步探索和研究视频资源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和方法,以推动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金钊.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改进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思政创新课[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