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传统文化 实施语文教学
作者: 舒欣摘 要:每一个民族在历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是需要继承、发扬的。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要主动担起传统文化教育的责任,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向学生普及和介绍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既要让学生掌握基本语文知识,也要让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特点,使他们形成一定的文化素养。因此,文章立足于教学实践,从“以语文教材为依托,挖掘传统文化素材”“以生活情境为载体,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以探索发现为核心,践行优秀传统文化”三点分析如何在语文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小学语文课程;渗透对策
语文教学不应该受课程内容的束缚和限制,应该把它与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行有机整合,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成长情境,促进小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和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对于优化语文教学的效果有着较大的意义。通过借助传统文化来开展语文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全,帮助他们形成优良的品格,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文化自觉和审美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的综合成长。
一、以语文教材为依托,挖掘传统文化素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列为语文课程内容的第一主题,并指出“围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求,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主题”。教师应该把所教的语文知识和传统文化进行精准结合,把传统文化因素与具体的知识结合,这样才能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对教材中每个单元、每一课的内容进行认真梳理,灵活地使用教材,挖掘其中优秀的文化资源,寻求恰当的时机向学生实施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浸润和熏陶。
目前我们所使用的是部编版语文教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地融入六大语文学习任务群,实现了教学内容上的全面覆盖。因此教师要积极落实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全面融合。
二、以生活情境为载体,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意味着语文教学要以生活情境为载体,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路径的创造性融通。
(一)文化依附于生活——教学目标贴近生活
小学语文课程主要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方面的目标,这三个方面的目标对于学生今后的健全成长有着很大的作用。但是在实际融入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还存在着目标与学生生活需要偏离的现象,有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对语文课程知识的传输,侧重于讲授那些“看得见”的理论知识,却忽视对优秀文化的普及、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在评价的过程中也只关注学生是否在课堂上掌握了语文知识,这样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全成长。因此,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是否满足学生的生活需求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学习需要。比如很多古诗词渗透着中华传统美德、传统文化习俗,表达着家国情怀、亲情友谊,教学时可进一步发掘。
(二)文化来源于生活——教学内容选取生活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育本来就是来源于生活的。小学语文教育亦是如此。在具体的活动中,教师要挖掘身边的生活资源,从生活中选取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或者素材,最大限度地唤醒小学生的已有经验,便于他们结合亲身的经历来建构语文知识、学习传统文化,从而增进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有利于让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自觉地传承。针对《负荆请罪》这一课,可以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让他们谈谈如何与身边的人相处,如何处理与同学之间的矛盾,从中学习到蔺相如的礼让不争和廉颇的知错就改、负荆请罪的品质。
(三)文化服务于生活——教学活动联系生活
新课标指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及时链接生活情境素材,在课上为学生搭建适宜的生活情境,最大限度激活小学生的亲身经验,拉近他们和课本知识间的距离,让学生结合以往的真实经验对学科知识展开多方位的建构,从而促进其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因此,教师要让文化服务于生活,在生活情境中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给他们理解文化、感悟传统文化的空间和机会,这样不仅可以增强语文课程的“生活性”特点,而且还能在不知不觉中培育小学生的文化素养。
在学完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这一课之后,为了提高学生践行优秀美德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可以给学生安排一定的家庭作业,比如让他们回家之后孝亲敬长,为父母或者家里的老人做一些能力范围内的事情。在身体力行的过程中实现对美德的传承,这样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教学。
三、以探索发现为核心,践行优秀传统文化
(一)自主探究,让优秀传统文化入心
在开展语文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来建构新的知识,使他们尝试用“自己的学习”来表达、阐述自己的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对学习中的问题进行探究,以此来推动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当今时代的教学要把学生视为一切教学活动的“主体”,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自主探究,给他们设置一些有趣味、挑战的探究任务,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这样才能使优秀文化深入人心,提高教育的效果。
(二)合作探究,让优秀传统文化入情
新课标也强调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倡导学生在小组内积极表达对某个问题的看法,使他们在多元的交流、互动中形成对问题的深度理解。所以,教师就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互动、合作、探究的空间和机会,呈现每一位学生的思维过程,在共同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实现丰盈而有深度的学习,同时让他们形成积极对待传统文化的情感态度。
(三)整合探究,让优秀传统文化融会贯通
整合性教学策略已经被应用至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学生自身的阅读能力,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王崧舟老师曾说:“在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个系统,要素与要素之间紧密联结;其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子系统,又跟其他子系统有着广泛的联系。因此,通过对语文课程多面向、多维度、多要素的整合,可以不断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质量与品位。”整合方式既有语文书中单元的整合,也有单篇的整合,以及专题的整合。除此之外,还有不同学科之间内容的整合。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迎合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作为课堂教学的传授者,只有语文教师自身对该方面的渗透教学领悟能力得到提升,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融入传统文化,并展开对应的阅读教学活动。语文教师要以现行的教材为依托,挖掘其中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寻求恰当的时机引领学生感悟本民族的优良精神和信仰,使他们在把握语文知识的同时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传统文化逐步进入学生的内心。以此来增强当代小学生的文化自信,让他们可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自觉践行优良的文化。通过有效渗透传统文化将学生培育成为知行合一、德才兼备的文化意义上的现代中国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王崧舟.融入·融通·融化——试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J].语文建设,2023(24).
[3]钱海萍.挖掘苏州文化打造特色课堂——融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本地传统文化的几点方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