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情绪失控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策略探究案例

作者: 叶小清

摘 要:面对情绪失控的学生时,班主任需要去情绪化,以更多的耐心去接纳和理解学生的情绪,陪伴他、安抚他,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情绪调试方法,陪伴他们走出失控的情绪沼泽。

关键词:情绪失控;心理疏导;策略探究

一、案例描述

小德,是本学期新转来的一名男生,记得第一天报到给笔者的印象是清秀、聪明。如果不是相处久了,加上几个教师成天抱怨,真不敢相信,小德非但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文静,反而很是“暴躁”,是个典型的让人担忧的学生,比如上课基本不听教师讲课、经常自顾自地在课桌上画画,或者用铅笔将课本戳破。那天上语文课的时候,笔者让组长给学生分发堂上听写簿,小德从组长的手中接过本子,战战兢兢地把本子翻开,当看到作业本上全是刺眼的红叉叉,担心笔者让他订正,他竟发起了脾气,将作业本扔到地上,用脚猛踩几下,一屁股坐到地上,边哭边叫了起来:“叶老师真坏,打了我这么多错的,我讨厌老师,讨厌上学。”

二、分析诊断

笔者心中很是好奇:为什么他会有这么大的反应?是真的不会订正吗?他的过度反应,让旁边的同学都躲得远远的,不敢靠近他。笔者走过去牵着他的手,将他带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和他肩并肩坐着谈心。慢慢地,他的坏情绪渐渐平息下来,随后竟然哭了起来,哭得非常伤心。笔者并没有多说话,只是用手轻拍他的背。一段时间后他便将心里诸多的不满一股脑儿地向笔者倾诉,其中不乏对他父母的不满,也有对班里同学、授课教师的不满。笔者帮他一一分析为何他的心里会有这么多的不满,分析完之后他也能从中明白过来,似乎这些烦恼和不满并非都是他人的过错。这时的他也能够耐心地听笔者讲道理,并给出正确的应答。

回到办公室,笔者打开班级学生花名册,翻开这学生的资料——爸爸,本地村民,自由职业者;妈妈,外地户籍,在超市上班。笔者想学生身上的问题根源很可能在家庭。笔者联系他妈妈打算预约家访,却被婉言拒绝了。于是我们约好第二天让他妈妈来学校。

笔者从小德妈妈处得知:他们夫妻正在闹离婚。目前孩子跟爸爸住,学习主要由爸爸负责,但是妈妈也会经常对其嘘寒问暖。之后笔者又找机会与小德的爸爸交流,明显感到了小德爸爸的特别。他对国内的教育体制十分不满,认为学校的学习压力过重,抹杀了孩子的天真。他表示对孩子的学习没有要求,认为孩子的思想和品行在自己的教育下没有任何问题,相信孩子即便不接受学校教育也会出人头地。他认为小德会发脾气,主要是被激惹导致的,也是被他妈妈惯的,而且小德和自己在一起的时候都非常听话,从来不会出现这种现象,只是在学校和妈妈那里会出现问题。而这些,他认为是妈妈没有管理好孩子、学校对小德的教育不到位、教师不合格导致的。

后来由于小德多次情绪爆发,笔者与他爸爸的沟通交流也变得密切频繁,在与他爸爸多次打交道的过程中,笔者,包括学校领导和心理教师都领教了他的固执,我们都明白了小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和表现。

三、辅导策略

在家庭教育中,夫妻关系不和,亲子关系极可能会有缺陷,而在有缺陷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教养中,可想而知孩子的身心会多么压抑。那笔者该怎样帮助小德呢?首先想到的是,用爱去取得小德的信任,让他在感觉无助时能首先想到笔者,不认为自己是孤单的。于是,笔者会每天默默地走到他身边,手把手教他把桌子整理好;课上,会提问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当众表扬他;知道他喜欢看书,为了让他能在无聊的时候有事干,还给他买了一些绘本,希望他能明白书中简单的道理,有所收获。当笔者将《请不要生气》和《妈妈,我真的很生气》两本书送给他时,他满脸笑容,大声地说“谢谢”。笔者感觉到了学生对自己的接纳。慢慢地,笔者发现了小德的变化,比如语文课,他偶尔会举起小手了,课堂作业也自觉动笔去做,甚至按时上交了。下课后,会在办公室门口转来转去,笔者心里明白,他是希望引起注意。更让笔者高兴的是,在他发脾气时,他愿意牵上笔者的手跟着走。

哪个学生会不在意自己的学习成绩呢?小德也不例外,但他很厌恶做作业。一次放学,笔者将他独自留下,拿出了他交的练习纸,煞有介事地肯定他:“你今天能主动做完整张练习纸,进步了很多。”然后又让他坐在笔者身边,一题一题地指导他应该怎么做,还不时地用假装可惜的口气跟他说:“这道题课上讲过的,假如你认真听了,肯定会做的。”他也知晓正是因为自己平时上课不认真听讲,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字不认识,那么多的题不会做。那天他很快把试卷订正好了,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认真。作为鼓励,笔者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并奖励他一个大拇指贴纸。

要让小德不讨厌学习,还要让他在班级找到归属感,从而很好地融入班级。笔者注意把握好每一次活动的育人契机,让他一起参与:六一节文艺汇演活动散场后,他主动留下来帮忙把小凳子都叠放好,而且做得又快又好,得到负责教师的满口夸赞。回到教室后,笔者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表扬了他。他开开心心地参加学校的“跳蚤市场”义卖活动,使劲吆喝拉“生意”。这分明是一个心中有集体的学生啊,笔者感到很欣慰!

其间,笔者又与小德的妈妈沟通了几次,委婉地向她建议,希望她多抽些时间陪陪孩子,多给孩子一些温暖,或者试着多与孩子沟通,用爱和宽容影响他。同时也向学校心理教师寻求帮助,在情绪方面给予学生心理辅导。

四、成效总结

在教师和小德妈妈的共同帮助下,这学期小德的进步还是有目共睹的,当他觉察到自己的愤怒情绪时,会尽量克制,不再随意挥动他的拳头。学习上,他也会主动写完课堂作业,并且及时主动地交给老师。慢慢地,同学们也开始和小德在一起玩,不再像以前那样害怕他了。小德妈妈也多次向笔者提及自己能感受到孩子的变化,虽然花费了许许多多的精力,但只要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就都是值得的。

五、案例反思

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作为班主任,对于小德这样特殊的学生,笔者主动去亲近他、关爱他、温暖他,接纳他的感受,包容他的缺点,分享他的喜悦,拉近师生的距离。在学生出现过激情绪的时候,作为班主任的我们要在陪伴中安抚和缓解学生的情绪,达到影响和改变他的目的。

像以上的事例,当学生出现情绪激动现象,如哭泣、吵闹时,作为班主任,我们可以这样做:1. 陪伴——在一起,不留学生独处。2. 倾听——保持冷静,耐心倾听,不评判、不说服,不带任何价值观地倾听,保持中立,与他共情,让他倾诉自己的感受,认可他表露的感情,不试图说服他改变自己的感受。3. 安抚——肢体接触,表达关心。4. 求助——必要时向学校危机干预领导小组及时汇报,向专业的心理服务机构求助。5. 告知——及时告知家长,让家长知情。

对于学生情绪过于激动的极端情况(如扬言要自杀),我们不可掉以轻心,要及时作为,争取化危为机。班主任可以这样做: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安抚他,让他相信可以获得所需要的帮助,并鼓励他寻求这些帮助。请教师记住: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班主任同样需要校长室、德育处、学校心理辅导中心等后援力量来共同帮助危机中的学生。

读懂学生需要一个过程,而我们最应做的就是做好学生的陪伴者和倾听者。平时多阅读有关书籍,当我们有了更多读懂学生的方法,工作也会有更多改善的可能,也更能赢得一片学生的心。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周蕖,王义高,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2][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儿童教育心理学[M].张婷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2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