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溺爱型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性格的影响

作者: 黄定衍

摘 要:面对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身心强大的人才能更好地在社会里生存立足。众所周知,性格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由后天环境和教育塑造而成的,直接影响做人做事的方式,以及人生的命运。由此可见,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对于每个家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溺爱;性格;教养方式

一、家庭教养方式的特点和表现

家庭教养方式指父母在教育、抚养其子女的生活表现的一种行为上的特定倾向,是教育方式、观念、行为的综合体现。不同的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深刻长远的影响。

放任型特点:父母对子女不干涉、不管教,对子女采取不闻不问、放任自流的态度。对子女没有约束,任其自由发展,即使子女做错了事,都不会及时指出错误并教育。这让子女缺乏父母的关心和关注,失去归属感,从而自由散漫、自以为是、唯我独尊、自制力差、情感冷漠。

溺爱型特点:父母过度宠爱、关心子女,对孩子所提出的所有要求和条件无原则满足,从不放手让子女独立面对社会,致使孩子霸道、缺乏责任心和自信心、爱慕虚荣,心理健康受到影响,交际困难且无力承受任何心理上的挫折和打击,对父母表现出很强烈的依赖性。

民主型特点:父母对子女精心培养,爱而不惯,信任尊重,民主平等,启发开导,与子女之间有着积极的感情交流,尊重孩子和理解孩子,激励孩子敢于发表意见和表明心愿,对孩子幼稚和错误循循善诱,致使孩子情绪稳定,善于交流和合作,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二、溺爱型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性格的不良影响

溺爱就是过分的宠爱,溺爱把一个孩子置于不恰当的突出地位,施加以过分的待遇。为了了解溺爱型的教养方式对儿童性格的影响,首先我们必须要认识在日常生活当中,家长对孩子的教养表现哪些是属于溺爱行为。只有深刻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性格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在外界生活条件和人的心理活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家庭的影响奠定了儿童性格的基础。所以家庭教养的方式主导了儿童性格的发展。

(一)盲目信任

经常可以从家长口中听到一句话,“孩子是我生的,难道我不清楚吗?”就是这么一句话,把孩子自述内容予以肯定并为孩子寻找“冠冕堂皇”理由,却把涉事者所表达的、质疑的部分有意无意地给搪塞过去了,对孩子的所谓知根知底,是对孩子抱以百分百的盲目信任以及对作为父母的自己过度的自信。从而导致错过及时对孩子的错误指出和教育的同时,让家长错失了对孩子全面认知的机会。

(二)千依百顺

有些家长生怕给与的不够,还不断想尽办法来给与孩子更多。更加将自己的人生目标定性为能为孩子无度的获取而努力奋斗,就算苦了自己也不能苦了孩子。从来不考虑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是否需要。革命是身体的本钱,但有些家长却曲解了这个真理,最为明显的莫过于在饮食方面:认为孩子的饮食喜好大于一切。所以孩子的身体损害,是家长对孩子在饮食方面的溺爱,是一个较为明显的后果,无论是瘦弱还是肥胖都会造成孩子身体综合素质的缺失,对孩子一辈子的身体状况有严重的影响。

(三)没有规矩

孩子三岁上幼儿园之后,很多家长都惊讶地发现孩子有了很大的改变:乖多了,知道在规定的时间吃饭、唱歌、玩玩具,上课发言要举手,也能听讲简单的学习内容和模仿肢体活动。这就是幼儿园里的规矩和学习模式给孩子提供的健康平台。但在家的时间总比在幼儿园的时间多,家长的无意识管教和指引,让孩子可以随时吃零食、休息时间不睡觉、不洗澡、不刷牙、玩具随地放等在家为所欲为的行为。放任自如的家庭教养,足够抹杀孩子在学校的教育成果,让孩子在家一个样,在学校一个样,想怎样就怎样,就形成了生活学习没规矩、没纪律,做事随心而为,但凡遇到孩子不如意的,脾气一下子就来,甚至出现过激行为。

三、溺爱型家庭教养方式形成的原因

家庭的溺爱犹如“慢性”疾病一样,随着时间慢慢推移把毒素传染到孩子的思想里。久而久之,导致孩子养成一发不可收拾的坏脾气和坏性格。

(一)自我代入

现在家里的大人经常感叹:“我那个年代,什么都没得到过,如今我有能力,肯定给与孩子最好的。”这样一来,自我代入的角色从而发生巨大的变化。“设身处地”为孩子量身定做最美好的规划,最周到的照顾,至高无上的关注,最无微不至的爱护。就这样,大人们就近乎失去理智地去溺爱孩子来满足最深处的“自己”,将压抑的自爱、失去分寸的溺爱充满在孩子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角落当中。这使得孩子毫无理由、毫无前提地接受家长的宠爱,一发不可收拾。

(二)隔代抚养

现在生活节奏快,经济压力大,人们早已从人多力量大的思想转变为优生优育、重质不重量的思想当中。特别是时下年轻的一辈,大多数为了更好地为家庭提供优质生活而努力工作,故此把照顾孩子的任务都一一交给了家里的老人。而家里的老人出于孩子的人身安全、要在孩子心中占有一席之地和以往对自己孩子关爱不够想补偿给孙子孙女等各种复杂的心理原因,导致老人对孙辈的宠爱变本加厉地变成病态式的溺爱了。

四、溺爱型家庭教养方式不良影响的对策

家庭教养方式从各方面激励着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积极的、准确的父母教养方式包括了管教、期望、引导和关心。溺爱是对儿童伤害较大的抚养方式,溺爱的后果,轻则使儿童难成人,重则危害长辈、危害家庭,甚至危害社会。

(一)树立正确的家庭教养观念,以身作则

每一个家庭的教养观念和态度直接影响孩子身心发展,严爱有度的教养能渗透进孩子日常生活中。只有在正确家庭教育的指导下,家长身体力行做好方方面面的表率,以身作则,时刻谨记孩子只是家庭中普通的一员,给与孩子自信,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敢去放手让孩子尝试失败,和孩子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坚持不懈,才能引导孩子始终健康成长在正确的轨道上。

(二)正确对待孩子的需求,教育孩子感恩和付出

家长需要倾听孩子的需求,与孩子建立深层次的链接,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情感需求,懂得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只有理解孩子的需求及其原因,才能判断孩子的需求是否合理:需求合理的,给与满足或帮助;需求不合理的,针对需求给与拒绝,并就不合理的需求和孩子进行充分的沟通,解答孩子对拒绝所产生的疑问和不解。让孩子懂得需求的合理性,从而教育孩子对父母给与的满足应有正面的认知理解,懂得感恩而不是一味地理所当然,要以感恩的心为身边关爱自己的人付出关爱。

(三)家庭充满“爱”,教育充满“爱”,陪伴充满“爱”

良好的家庭教育应该是充满爱的教育,家长需要充分尊重和理解孩子,与孩子多沟通,让孩子充分感受家庭的关系,营造和谐的亲子关系。孩子由于心智未成熟,所以在感知方面还没有大人敏感。所以家长应该把“含蓄的爱”从言语和行为中大胆地表现出来,为孩子塑造爱的氛围,让孩子内心充盈,坦然面对困境、面对挫折,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爱的正确表达方式,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做人处事方式。

参考文献:

[1]刘改娟.家庭教养方式对子女性格特征的影响[J].应用科技,2005(05).

[2]王亚辉.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自信心养成的影响探析[J].赢未来,2018(S4).

[3]王月莲.儿童家庭教育中溺爱的危害分析和思考[J].科教文汇,2010(10).

[4]龙泉.爱的教育——《杀死一只知更鸟》家庭教育观念的启示[J].北方文学,2019(S3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