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作者: 郭慧芬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着力于学生语文阅读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阅读是陪伴学生的重要本领,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打开学习文化知识大门的钥匙,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文本阅读;自主阅读;阅读能力;方法引领;实践训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要重视情感体验,并有比较丰富的语言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灵活运用多种阅读方式,理解、鉴赏相应学段的文学作品,接受文学作品的高尚情操和趣味性的熏陶。这不仅提出了义务阶段学生阅读能力的总目标,高度概括了阅读对学生终身发展影响之大,还指明了达到这个阅读目标的途径和方法——大量阅读。因此,学生从小具有良好的阅读能力和习惯,会使其终身受益。

一、从文本出发,明晰要求,循序渐进

培养学生“读好课文”的能力是一年级教学工作特别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中之重。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也不容小觑。重视朗读,不只是简单地“朗读课文”,而是针对文本个性和语义,提出朗读的不同法则和要求。

(一)一年级上册要达到的朗读要求

1. 朗读课本文章,注意“一”字在不同语言环境的读音。在《秋天》的教学,学生需要理解并掌握“一”字的三种读音。在学生刚学这个字的时候,生字表中出现的是本音,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会出现变调现象。所以在课文中第一次出现这个字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读本音和变调音,去感受变调是为了读起来顺口、好听一些。

2.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每篇课文后都有不少生字,分别由双横线和田字格划出。虽然两类字教学要求不一样,但都是要求学生必须会读的。所以学课文前,一定要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会认这些生字。字熟读后,还要组词,再进行词语连读。对于课文中生字出现频率较高的句子,有必要让学生多读几遍,这都是读好课文的前提。

3. 读句子,注意读好停顿。不同的标点,停顿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教师要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教学生停顿的方法,渐渐读出句子中的停顿,读出句子的节奏韵律和语感。

(二)一年级下册要达到的朗读要求

1. 重在指导读好句子。(1)朗读课文,注意读好不同语气的句子。对于“。”“?”“!”等标点符号结尾的句子,教师也要先示范,后引导学生读出不同的声调,来表达语气。在此基础上,再培养学生读出感情,运用上不同的语气。(2)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在一年级下册的教材里,常出现一些比较长的句子。这些句子,学生读起来有点难度。我们可以与学生一起把长句子圈画出来,并试着朗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句子的主要部分,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在一次次朗读中,体会到长句子不难读,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读好长句的信心。

2. 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低年级的学生,都倾向于代入并扮演角色进行朗读。教学中如果能抓住人物语言,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对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有很好的效果。如《小公鸡和小鸭子》,学生乐意模拟小公鸡和小鸭子的对话;《荷叶圆圆》是关于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三个角色的对话等,都是非常好的语言训练材料。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如指名读、小组读、开火车读、表演读等,学生体验感情朗读的快乐,提高语文素养。

3. 分角色演一演,促进朗读水平的提高。分角演读,是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常用的方法,尤其适合具有一定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的课文中。如学习《小壁虎借尾巴》时,让学生扮演小壁虎、鲤鱼、老牛、燕子、壁虎妈妈几个角色,然后互换角色,反复练习,进一步体会小壁虎没有尾巴后向谁借尾巴,以及借尾巴的心情变化。每进行一次演读训练,学生的朗读兴趣就会被大大激发,朗读水平也随之提升。

二、训练适当的阅读速度

在课堂训练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能力,阅读速度快慢是判断速读能力高低的重要方式之一。提高阅读的速度,能大大提高理解文段的水平,从而提高阅读效果。

(一)时间上循序渐进

在训练阅读时间方面,可以用计时的办法。如,刚开始的一个月里,可以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阅读一遍大概150字的课文。第二个月,可以规定学生在4分钟内把大概150字的课文读完。第三个月,要求学生在3分钟内读完大概150字的课文。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阅读训练,学生会渐渐发现自己读得越来越好,速度越来越快和越来越理解所读的内容,他们就能越来越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二)多种阅读方法并举

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教学中,我们通常采用朗读、轻声读和默读的形式。但无论何种形式的读,都是为了更好地达到学习目的。

1. 朗读,培养语感,锻炼语音、语调,体会情感。朗读是借助声音语调增强印象,体会作者情感的重要阅读方法。朗读是学习语言和文段的重要手段之一,不但可以培养语感、增强记忆,而且能陶冶情感、激发想象、激活思维,有利于理解和欣赏文章。朗读主要有“停顿、重音、语调、节奏”四个方面的要求,朗诵是更高级别的朗读行为。

2. 轻声读,介于朗读和默读之间,同时兼有朗读和默读的优点,是一种不可小觑的阅读方式。当遇到陌生的阅读内容时,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轻声读。轻声读有明显的优点:首先,轻声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熟悉文本;其次,轻声读可以使学生更专注于自己的读声,及时发现问题,能马上做出调整、改正;最后,轻声读能够让学生各自都有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

3. 默读,速度快,便理解。默读就是无声地阅读,在视觉神经接受文字信息后直接传送到大脑进行理解。因此,默读具有速度快、效率高的特点。由于默读是无声的,阅读环境相对安静,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去思考、消化阅读内容。

(三)比赛提速

低年级的学生乐于投入比赛,拥有较强的表现欲。课堂上,我们可以多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比赛,对提高阅读速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比赛的形式尽量多样化,如个人比、男女生比和小组比赛等。有时进行摘果子比赛,看看谁的果子最多;有时进行登山比赛,看看谁最快登顶……保持比赛的新鲜感,让学生在课堂里充满激情,在愉悦的课堂氛围里提高阅读速度。

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一年级的学生能够专心致志地安静阅读,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坚持不懈地努力。我们可以尝试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身体等多种感官参与,防止学生注意力的分散,慢慢促进专心阅读习惯的养成。

(一)带着阅读问题边读边圈画

阅读的另一个习惯,就是使用适当的符号,更好地帮助阅读理解。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文章开头、行间,通过文字或者固定的符号标注。例如,可以用“①②③”标小节,用“    ”划重点,用波浪线划优美的词句,或在不懂的地方标“?”。运用一边阅读一边标注的方法,使注意力集中,活跃思维,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对于这方面的习惯养成,可以采用前期适当渗透,后期重点训练的方法,体现层次性。

1. 浅层次:圈画出明显信息,简单明了。例如,在学习《小猴子下山》时,边读边用笔画出小猴子看见了哪几种东西,分别是什么?在学习《要下雨了》时,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先后出现了哪些小动物,主要写的动物是谁,打上着重号。

2. 深层次:抓住关键信息,能灵活选择运用。例如,在学习《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毛泽东爱人民的情怀,也让学生学会感恩他人。在学习《小猴子下山》时,抓住小猴子下山的全过程的主要情节,教育学生做事要一心一意的道理。从文本到生活,起到教育迁移运用。

(二)引导学生学习借助图画阅读课文

低年级课文大部分有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插图,起着补充文字的作用,它能帮助学生理解内容,认识事物,提高观察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文字的同时,观察插图,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 看图画想象:指导学生细心观察课文插图,后通过丰富的想象,充实课文内容。如教学《彩虹》一课,可以指导学生观察“我”在彩虹上浇水的图画,想象“我”给哪些作物浇过水了。

2. 看图画猜故事:看课文的插图,猜猜故事内容。《要下雨了》是关于小白兔、燕子、小鱼、蚂蚁的故事。在读课文之前,让学生先看看图画,想象它们说了些什么话,然后编成一个小故事,再读读课文,对比自己的猜想。当遇到猜对情节的时候,学生的自豪感得以提升,大大地增强了阅读兴趣。

3. 看图续编故事:看课文插图,根据课文内容,续编故事,为今后的写作奠定扎实的基础。《文具的家》是一篇对学生极具教育意义的文章,学习完课文后,可以引导学生看图续编故事:贝贝让文具都回家后,文具跟贝贝说了些什么?把故事续编下去,体会收拾文具的重要性。

《礼记·学记》说:“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可知,抓住教育时机是多么的重要。作为低年级的语文教师,我们要在教育实践中努力探索指导学生高效阅读的方法,把握住学生阅读的黄金时期,让学生爱上阅读,体验阅读的快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他们终身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京子,全金花.提高小学汉语朗读水平的途径[J].中国民族教育,2009(02).

[2]杨进红.审美体验视域下语文阅读教学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刘邦奇,吴晓如.智慧课堂:新理念 新模式 新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4]李野.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9(3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