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教坛勤耕耘 大爱无疆树新人

作者: 李辉云

编者按:教师是教育的行者,起于梦想,归于追求。在23年的教育生涯中,李辉云老师怀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信念,坚定扎根教育岗位,用心育人。面对教育,他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育人理念,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爱心、细心、耐心、恒心——“四心”德育风格和育人特点,深受学生、家长好评。面对课堂,他不断求索,追求“让学生动起来,让知识活起来”,形成“融情、启思、促行”教学风格,深受学生欢迎。同时,他还潜心科研,并带领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促进整个教师团队的发展。在教育教学道路上,李老师一路前行,一路成长,不断书写着自己事业的壮丽篇章。

李辉云,1979年生,中共党员,2001年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2012年获教育硕士学位。中学政治正高级教师,广州市从化区第五中学办公室主任。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名班主任培养对象,广东省中小学中职学校思政课100门优质建设课程主持人,广州市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广州市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广州大学硕士实践导师,广州大学兼职教师,广州市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广州市“六要”思政课好老师,广州市中学政治特约教研员,广州市中小学家庭教育特约教研员,广州市远程培训教师专业发展专家。主持广东省课题4项、广州市课题5项,主持和参与教学成果获奖广东省级3项,广州市级4项。近年来,上公开课、开讲座,省级9次、市级7次、区级20余次。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教学与管理》《中国德育》《教学月刊》等刊物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中国知网收录19篇,多篇核心期刊。出版专著《指向立德树人的议题式教学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

一、壮志凌云从教育,爱党敬业勤耕耘

他以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为榜样,自幼立志从教,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信念来到广州郊区——从化,至今已坚守23年。作为一名中学思政课教师,他明白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懂得思政学科的“立德树人”“铸魂育人”重要价值;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以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坚持、坚守三尺讲台。

他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思想,用高度的责任心、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教育素养,去关爱每一个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他始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育人理念,努力诠释“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准则,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光荣使命,用爱与责任,在平凡的岗位中践行教育初心,努力成为“四有好老师”,毕生追求做“大先生”。

他以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努力做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模范与表率,服务师生、服务教育,成立了广州市名教师工作室、广州市名班主任工作室、从化区首批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了广东省中小学中职学校思政课优质建设课程项目,成为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获得广州市优秀思想政治课教师、广州市“六要”思政课好老师、广州市名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二十三载教坛耕耘,培育了一批批优秀学子。他深受学生爱戴、家长点赞,也受党组织认可,成为区委、区教育局“宣讲员”和“广州市百姓宣讲团”成员等,当选为区党代表。

二、启智润心爱孩子,智慧德育来育人

从教以来,他长期担任班主任、年级长、德育副主任,在工作实践中,他不断探索和创新班级管理、年级管理的方法和艺术,努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与风格的管理模式,具有很强的班级、年级管理能力。他注重宏观与微观的结合,既重视整体上的良好班风级风的建设,又重视与学生个体情感的沟通与交流。在集体方面,他善于建立有效的班级管理制度,重视班级、年级文化建设,积极组织全体同学以高度的热情投身到各类“创优评先”活动中去,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所带的班级、年级总能形成良好的班风、级风和学风。在个体方面,他特别注重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加强与学生心灵的沟通,努力培养学生积极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及健全的人格特征。无论是对优秀学生的培养还是对后进学生的帮扶,他都善于把握学生的个体特征,并有计划地且耐心细致地分类辅导,取得显著的教育效果。

作为一名“老班”和德育工作者,他喜欢与学生在一起用智慧“排忧解难”的快乐时光。2021学年他担任德育处副主任,同时兼高一年级领导和年级长。在高一新生录取平均分仅有550分左右的困难情况下,年级强调“德育为先,三全育人”,与班主任做三年德育规划,与学生做三年“圆梦计划”,用爱与智慧激励学生发挥潜能,逆水而上。到高一期末统考成绩已大有进步,到高二第二学期区同层次学校四校联考,物理类和历史类前10名、前20名、前100名,都有一半学生入围。慢慢地,学生感觉“找到了自信,看到了希望”,动力满满。学生常说:“是老师的爱与智慧唤醒了我们。”

他善于激励学生超越自我、努力绽放,一批批优秀学生考入理想大学,2021学年陈同学、肖同学分别获“南粤少年”“新时代好少年”荣誉称号,邹同学获“广东省宋庆龄奖学金”等。同时,他倾心于关爱困境学生,成为他们的“心灵按摩师”。他从学养、教养、心理健康等方面着手,转化邝同学等一批后进生,最终都考入心中的理想学校。他关注家庭教育,努力推动家校共育,让孩子在良好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他非常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14年主持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研究一般项目课题《农村中学生学业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编号:2013YQJK050),较早关注农村学生心理健康,努力推动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推广和普及,推动心理健康室的成立和建设,相关研究成果《农村中学生学业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学业成绩的关系及教育干预路径探索》获广州市教学成果奖,遴选为2021年广州市教学成果培育项目,成果《农村中学心理健康“三心两意”模式探索》获得广州市第六届中小学德育创新成果奖。

在长期担任班主任、级长、德育副主任的德育工作中,对待学生坦诚而不鲁莽、关心而不骄纵、信任而不包庇,因而在学生当中树立了良好的师长形象,使学生“敬而亲之”。他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爱心、细心、耐心、恒心——“四心”德育风格和育人特点,深受学生、家长好评。2021年,他有幸成为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高中名班主任培养对象,在教授们的精心指导下,凝练出“智慧德育”特色品牌。积极推广智慧德育,在广州市骨干班主任培训,以及到茂名、阳江、梅州、河源等地进行交流,得到高度好评,相关成果《德育过程中若干概念辨析》得到《教学与管理》认可并发表。

因育人成效突出,他获“广州市第一批名班主任”荣誉称号,遴选为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高中名班主任培养对象,成为“广州市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聘为“广州市家庭教育特约教研员”。

三、活学巧用创新意,因材施教育良才

从教以来,他秉承生本教育理念,探索和追求“让学生动起来,让知识活起来”,形成“融情、启思、促行”教学风格,深受学生欢迎。在此基础上,他主持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规划2020年“强师工程”课题《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20YQJK001)、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专项科研项目《基于核心素养的议题式主题班会课研究》(编号:BQW2021MBG018)、广东省中小学德育课题《指向立德树人的思政课议题式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3ZXDY017)三个省级课题。在大量议题式思政课课堂教学基础上,提出“四真课堂”教学模式,通过“真议题、真情境、真活动、真任务”,引导思政课教学实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同时又提出追求议题式思政课教学“四重境界”,即“精设议题,入乎其内,入境真学;精构情境,沉乎其中,融境真懂;议学明理,得乎其里,悟境真信;知行合一,出乎其外,出境真用”,努力“把素养育起来”,真实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主持成果《四真课堂:思政课议题式教学实践探索》(编号:2023127889)获广州市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重点项目),并立项为2023年省教学成果培育项目。研究成果在《中国德育》《教学月刊》等刊物发表相关论文近12篇,出版专著1部,为同行提供借鉴与参考,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近年来,他在广州市、阳江市、茂名市、汕尾市、梅州市、清远市、河源市等地举办议题式思政课教学相关讲座、示范课,省级10节次,市级8节次,区级20余节次。课例《意识的本质》获省级优质课。2022年他被聘为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校外实践导师和广州大学师范生兼职教师。他还申报广东省“100门”思政课优质建设课程项目,在更大范围为推动思政学科课程体系建设做出贡献,努力让思政课成为一门“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课程。

他所在的学校入学录取分数较低,基础弱,但总体上学生求知欲较强。他运用情感教育法,主动与学生接触、交流,走进学生的心田,让基础薄弱的学生不放弃、让中等生有干劲、让尖子生有冲劲,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取得理想成绩。如:2020届高三,他所教班级政治平均分在广州市调研测、一测、二测中均超过广州市第三组平均分,区同类学校排第一。在广州市线上调研测试中,石同学、肖同学文综政治单科获得区第一、二名好成绩,这些同学也考入了理想大学。

他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趣味经济学》等选修课和“哲思社”社团办得有声有色。近3年,在小论文、少年评论员等比赛中,指导学生在广东省、广州市级获奖达16人次,区级超30人次,他也获评优秀指导老师。

因教学成绩突出,他被评为“广州市优秀思政理论课教师”“广州市骨干教师”,广州市“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名师考核优秀,成为广州市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从化区首批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

四、潜心科研终不悔,源于实践有创新

俗话说:“教育科研是推动教育教学发展的第一动力。”教育科研是适应教育变革,推动教育创新,提升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作为一线教师,李老师第一次做课题的时候,也是感觉茫然,不知如何开展。可是,为了能跟上教育领域的新理念、新技术和新趋势,为了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为了通过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他主动向科研专家、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如何做课题,在研究中学做研究。

近年来,他主持广东省教科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课题2项、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专项课题1项、广东省德育课题1项,主持广州市课题6项,参与广东省、广州市课题6项。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中国德育》《教学月刊》《教学与管理》等刊物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知网收录19篇;出版专著《指向立德树人的议题式教学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主持教学成果有2项获广州市教学成果奖,参与成果获广东省、广州市教学奖和德育成果奖5项。他主持广东省“100门”思政课优质建设课程项目,开发优质课、教学资源等,广东省级以上3节、广州市级6节、区级近20节。

他是广州市和区“学科中心组”核心成员,被聘为广州市政治学科和家庭教育特约教研员、广州市新结构范式研究员,是广州市远程培训教师专业发展专家、区教科研指导专家。

五、甘为人梯勤指导,无私奉献育新人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他常说,名师不是个人的成名成家,更应该体现在互助过程中带动整体教育教学的发展,尤其是带领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促进整个教师团队的发展。

他组建了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3级共4个工作室(广东省优质课程、广州市名教师工作室、广州市名班主任工作室和从化区名教师工作室),作为主持人,他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将多年教育教学经验倾囊相授。通过他的努力,有近20位成员获评为广州市学科骨干教师、广州市骨干班主任,或在广州市青年教师技能大赛获奖。

他积极指导青年教师参与科研,为18个省级、市级、区级课题进行专家指导。他也到偏远农村龙潭中学支教,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帮助支教学校教师快速成长。他响应广东省教育厅号召,近2年到阳江等城市进行了5次送教下乡,努力为带动偏远地区青年教师成长做贡献。

总之,二十三年躬耕教坛,几千个日日夜夜,无数的风风雨雨,见证了他的默默工作与辛勤耕耘,见证了他的付出与汗水,也见证了他的成长与发展。他将继续用自己的坚韧与执着,用自己的敬业与奉献,用自己的成果与业绩,不断学习和诠释新时期的教育家精神,不断书写着自己事业的壮丽篇章。他说:“我无悔于我热爱的教育事业!”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