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单元的小学英语跨学科融合作业设计的实施研究
作者: 邓志东摘 要:在英语课程中,以主题含义为基础进行整体性的单元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单元产出大任务是检验单元整体教学效果,实现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文章的目的是对单元产出大任务进行有效的设计和实施,并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小学英语;单元教学;跨学科;产出任务;融合作业
一、单元产出大任务的小学英语跨学科融合作业设计的意义
在“双减”政策持续推进和实施的背景下,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根据学生目前阶段的身体和心理发展规律,主动地将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落实下去。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布置作业,其目的是巩固和温习课堂上所学内容。随着“双减”的实施,教师除了要注重英语作业的数量外,更要注重英语作业的质量。所以,在英语教学中,以大任务跨学科融合为核心设计作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和多元化发展,也是对“双减”的一种有效的实践。作业可以体现出学生是否对课堂内容有了真正的理解,这也是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评价的一种方式,可以直接地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相对于教学实践,在教育行业中,关于作业设计的理论十分匮乏,这就要求教师在作业设计的时候,要从自身的教学经验出发。在英语教学中,以跨学科大任务为中心设计作业,既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应用,又可以加强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小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二、单元整体产出大任务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一)关注主题意义,整合教学内容,确定单元教学逻辑
在设计大任务作业时,首先要解决好“教什么”这个问题。换言之,单元整体教学框架设计的思路是否明确,课时活动之间是否存在层次性和相关性。
设定一个关于旅游经验的话题。科教版教科书六年级下册Module 6共有两个篇章,第一部分为以对话为格式的听说材料,主要以四位主人公描述他们最想去的地方,并回答了该地方的著名景点等;第二部分为阅读资料,结合综合实践学科,通过写信的方式,作者用“所以”“不”“最后”“和”等联结词语,把自己初次参观加拿大的计划条理清晰地表达出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解答了“出国旅游时该如何去准备”这一问题。为弥补教材中篇章内容的单一化,作者增加了3篇课外文本。在文章里,笔者用插图讲述了自己在旅途中所看到的一切,并把本单元的一般将来时转变成一般过去时来表达。
根据课外3篇文章,作者将本课程的题目定为“What a trip!”。在学习了以上三个语篇之后,学生可以把所学知识迁移到自己记录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有趣的事情的过程中,让自己在旅途中有所记、记有所得、得有所悟,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
在解决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这个大单元的主题,生成了3个副题目:
分题1:让学生记下他们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并珍视记忆。
分题2:能记录旅途中发生的有趣事件,并能抒发自己的感受。
分题3:旅游心得。学生从修正作业、分享作业、交换旅游心得三个方面进行学习。
(二)基于主题意义及学情,确定单元教学目标与产出大任务
在进行单元教学目标及产出大任务的设计时,除了要将主题意义作为重点之外,还要考虑学生对本单元话题的熟悉程度和语言基础。通过对小学生的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都有旅游经验,但是很少学生会在旅游过程中和旅游结束后把自己的旅游感受记录下来。在知识量方面,多数学生能用一般过去时态来描述自己所发生过的事情。在思维和认识水平方面,学生还处在从具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阶段,这主要体现在,学生虽然有许多有意思的旅行经历可以跟别人分享,但是他们要么不知道从何讲起,要么就是在讲述过程中缺少逻辑性,让人不知所云。笔者认为,在培养学生逻辑思考能力的同时,应充分发挥写作的作用,提高他们的语言综合应用水平。
本单元的教学目的:一是基础脚印。正确运用一般的过去时,根据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从who/when/where/what/how等角度,对旅游足迹进行记录,珍惜记忆,培养思维的逻辑能力。二是关于中层人物的趣闻轶事。在结构框架图的帮助下,对旅途中的一次大事件进行比较详细地描述,从而从微观的角度来捕捉旅途中的趣人趣事,并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自己的逻辑能力和创造力。三是更高层次的领悟。利用评量表,修正写作,交流旅游经验、心得体会,发展思考深度。
最后,培养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掌握利用写作来记录旅行中的点滴和感悟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三)解析单元产出大任务与单课时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
单元作业不仅是课时作业的积累,而且应该是能够反映出单元总体要求的综合性作业。所以,不同课时的作业应该具有一定的关联性、逻辑性和递进性,并以完成单元产出大任务为目标。
比如,在完成第一节课时之后,利用本节课时所形成的构架图,记录下所学到的关键字,然后用口语描述自己的一次旅游经历。内容涉及何人、何时、何地、所做之事、所感之情。第二节课时的任务是用所学到的旅游足迹结构框图来制作一份名为“My Picture Walk”的快板,并配上图片。第一、二节课的目的是在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中,完成有关旅游基础资讯与见闻的简介。第三节课时的任务是在“My Picture Walk”上选择一个你在旅游过程中发生的有趣事件,然后在这个事件上添加一些详细的资料,为第四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第四节课是一个程序式的写作课程,让学生学会把旅途中发生的有趣事情一一写出来。第三、第四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本单元的主要作业中,把旅途中遇到的有趣的事情记录下来。在第五节课中,学生可以使用评分表对所写的文章进行修改,并在此基础上互相交流旅游心得。前四个课时的作业对单元大作业的内容进行了充实,在降低学生写作输出难度的同时,也确保了在5课时完成后,学生可以高质量地产出单元大作业。
以大单元为基础的跨学科融合任务设计和实施,有助于优化教科书的教学内容,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学习角度,有助于教师厘清单元大任务与单个课时任务的内在联系,凸显大单元的产出导向、情境导向和促进学习导向,促进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表达的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1]任凤芹,左红霞.论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高段英语作业设计优化路径[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23(05).
[2]曾月嫦.小学英语单元整组作业深度重构的实施方法[J].亚太教育,2023(06).
[3]石朗芹.“双减”背景下小学英语作业优化设计探究[J].英语广场,2022(31).
[4]方雪蕊.关于小学英语作业设计的相关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22(19).
[5]林青.浅谈“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英语作业优化设计[J].英语广场,2022(06).
[6]何晓斓,刘明东.“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英语作业设计:理念、原则及实施[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21(05).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大单元视域下小学英语中高年段跨学科融合育人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411051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