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融·乐”课堂背景下小学语文高年段“1+X”古诗词教学探析

作者: 陈嘉琪

摘 要:在“融·乐”课堂的教学背景下开展“1+X”古诗词教学实践,“1”既指教材内的一篇古诗词,又指这篇古诗词所具备的一个典型特征,即诗歌主题、意象、情感、观点、表达特点等;而“X”指多项内容、多篇文章和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1”的基础上,得到“X”的提升,实现内化与外化的互构,让学生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感受诗词的魅力,体会不同朝代的盛衰荣辱与文人墨客的喜怒哀乐,促进他们核心素养的形成和落实。

关键词:“融·乐”课堂;小学高年段;“1+X”古诗词教学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古至今,无数文人雅士为我们留下脍炙人口的经典诗篇,他们或描绘自然,或感慨世事,或抒发哀愁,或寄托志向……这些陶冶情操、滋润心灵的上佳文本历经历史的层层筛选、沉淀,成为中华文明智慧的精华和中华文化的瑰宝,光照历史,润泽后世。诗词以其凝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和深邃的意境滋养着中华儿女的性情,在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育人价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与旧版相比,新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古诗词课文的编排上不仅增加了“量”,还注重了“质”。在此背景下,如何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重视学生对古诗词的感知理解,让语文核心素养在古诗词教学中落实落地,是语文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大难题。

结合“融·乐”课堂“三融六乐”的教改目标,我们尝试将五育、技术、四评融入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古诗词课堂中乐研、乐学、乐教、乐动、乐思、乐创,全面发展。对此,我们开展基于“融·乐”课堂教学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高年段“1+X”古诗词教学实践。这里的“1”既指教材内的一篇古诗词,又指这篇古诗词所具备的一个典型特征,即诗歌主题、意象、情感、观点、表达特点等;而“X”指多项内容、多篇文章和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时,教师从“1”中提取核心议题,组织相关的“X”文本或与之关联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1”的基础上,得到“X”的提升,把所学的知识、方法、技巧进行延伸和实践,实现内化与外化的互构,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和落实。

一、反复朗诵,在“1+X”中品味诗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词从诞生开始就是可歌可唱的,之后再赋予平仄、押韵等形式。回想古代的孩子,他们自牙牙学语起,就开始读《笠翁对韵》《声律启蒙》,不求甚解,却朗朗上口,兴趣盎然。我们不妨借鉴这个好方法,以一首诗词为载体,运用多种诵读方式,给古诗词赋予节奏、音乐,又结合押韵、句读等规则,搭配适当的乐曲、现代音乐,引导学生在抑扬顿挫的音乐旋律中把握古诗的意蕴,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古诗词的画面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意美,让枯燥的文字变得绘声绘色,拉近与古诗的距离。

二、妙比意象,在“1+X”中体会诗情

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发现,若每次讲解都只停留在单篇古诗词的讲授上,学生对诗词与诗词间的联系比较模糊,对主题、意象、手法、表达特点的归纳和掌握也比较陌生。因此,在“融·乐”课堂“1+X”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打破传统古诗词教学模式,通过巧设阅读任务,构建目标明确的阅读平台,以比较的视角,建立起一首主要诗词与多篇类比诗词的联系,让学生在清晰目标的指引下感受古诗词的主题、意象、情感和表达特点。长此以往,学生会因“见多”而“识广”,会在多次比较中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欣赏,开拓思维,提升素养。例如,在讲授《枫桥夜泊》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月意象时,可引导学生与《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诗句相连,让学生在不同诗人、不同朝代的背景下,感悟月的意象、三位诗人相似的羁旅愁思以及对故乡浓厚的思念之情。

三、还原画面,在“1+X”中理解诗境

小学高年段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过渡阶段,单纯的古诗词字面教学对他们理解、体会诗人的处境、情感仍有一定难度。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依然离不开具体形象的引导,如图片、视频、绘画等。教师可在一首诗歌的基础上,借助多样化的直观图像,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走进古诗情境,走进诗人内心,体会诗人感情。如《望庐山瀑布》,若停留在简单的字义理解上,学生难以体会庐山荡气回肠、雄伟奇丽、气势磅礴的壮丽景色,也难以理解诗人站在瀑布边,眼望山峰耸立、紫烟缭绕,耳听气势雄浑的水声时所产生的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此时,教师出示庐山的动图或视频,学生就可直观感受香炉峰在日光照射下缓缓升起的紫色烟霞与瀑布从高崖上喷涌飞泻的壮丽景色。在直接的视觉冲击和直观的媒体情境下,学生的感受会增强,思维会被激活,情感会被唤醒,从而实现与诗人的“畅游”,激发对壮丽景色的向往。

四、扮演诗词,在“1+X”中体验诗人

正如毕加索所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学生在初步理解诗词大意,了解诗人背景、情感的基础上,把自己想象成古诗词中的主人公,将古诗词中的人物以及人物发生的故事以生动的表演形式呈现出来,不仅是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研读和再创作,更是突破传统、打破时空界限的一次心灵触动和思想碰撞。学生可在人物对话、改编、演绎中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领悟诗词所呈现的深刻情感与深邃意境。如在讲授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诗时,学生可通过对“看剑、梦营、分麾、点兵、拉弓”等动作的演绎,感受诗人想要收复失地、杀敌报国的决心以及英雄迟暮、壮志难酬的悲愤,加深对诗歌情感与主题的理解。

五、读写结合,在“1+X”中体悟诗志

叶圣陶先生曾言:“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实际上,古诗词的教学也能成为阅读和写作互相促进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主题、关注创作背景、了解人物形象、鉴赏人物情感后,通过人物语言、神态、心理、动作、处境的想象,让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对古诗词进行改写、补白、评价等,将读与写相结合,深化对诗人形象与诗歌主题的理解。如在学习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时,可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从下列选项中选择感兴趣的一项进行写作的交流与探究:1. 将古诗词改写成白话文故事。2. 围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角度,对杜甫听到消息后欣喜欲狂、手舞足蹈的艺术形象进行细致描写。3. 请你给此时的杜甫写一封信,表达出你想对他说的话。4. 请结合杜甫的生平、处境与艺术形象,对人物进行恰当的评价。

六、创新评价,在“1+X”中落实诗学

评价任务的设计是实现古诗词“教—学—评”一体化的关键环节。有了科学合理的评价任务,教与学才会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学生才可以客观地认识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理解的偏差,从而推动学习目标的落实和学习任务的完成。立足一首古诗词的教学,辅之以多种形式的教学评价,通过评价主体、评价方式的变换,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创造性思维,使之在灵动乐学的方式下完成对古诗词内容的深化理解,打破“教育”与“学会”二者的壁垒。从评价主体的角度看,我们可以从单一的评价主体走向多元,如教师评、同桌评、小组评等。从评价内容的角度看,除了作业评价外,我们还可嵌入课堂即时评价、课后表格评价、情景代入评价或跨学科综合评价等。丰富的评价方式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动力,及时调整教师的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与学的质量。

读诗,亦是读史。在小学语文高年段的古诗词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1+X”的方式,丰富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手段,让古诗词的教学内涵更为丰满、更具张力,让学生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感受诗词的魅力,体会不同朝代的盛衰荣辱与文人墨客的喜怒哀乐。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才会拥有与千百年前诗人的情感共振与精神交流,才会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提升文化素养,树立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

参考文献:

[1]朱建.基于核心素养的“1+X”古诗文教学实践探究[J].小学语文教学,2023(11).

[2]王琼敏.小学语文古诗词浸润式教学探析——以小学语文高年段古诗词教学为例[J].甘肃教育,2024(12).

[3]徐树忠.任务驱动:实现古诗词“教—学—评”一致性的关键——以初中统编教材古诗词教学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22(3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