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新结构教学评框架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作者: 高志永

摘 要:一节有实效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应用新结构教学评框架对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化重组;应用新结构教学评框架精准定位教学目标;以新结构教学评框架为抓手创设教学情境,实现“教—学—评”一致。

关键词:结构化重组;教学目标;教学情境;“教—学—评”一致性

一、应用新结构教学评框架提高初中道法课堂教学实效的必要性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教学内容要跟上时代,只有不断备课、常讲常新才能取得较好教学效果。”同时,随着《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制定出台,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核心素养时代。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考试命题的依据,这必然要求我们增强课标意识,实现基于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

当前初中道法课堂普遍存在教学目标达成度低、教学内容虚化素养涵育、教学情境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情境任务弱化价值底色这四大问题。笔者认为,一节好课必须以培育人、拓思维、用知识这三个角度为基准,应用新结构教学评框架理论,落实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的结构化知识维度、以真实生活情境为核心的问题情境维度、以关键能力为核心的结构化能力维度以及深度学习为核心的学习水平维度,指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如何让新课标落地有声(落地:可执行;有声:有效果),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广州市教研员张云平老师主编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例教学解读》指出,应用新结构教学评框架是落实新课标精神的有力工具。该框架能准确把握课程目标,促进思政一体化;同时也深入解读课程内容,有效指导课堂教与学。以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二框“爱在家人间”为例,运用新结构教学评框架,从教学内容结构化重组、教学目标精准定位、教学情境生活化创设实现教学评一致三个方面来阐述和呈现一节好课的基本标准,以点带面地实现新结构教学评四维一体的课堂教学评价范式,从而为初中道法课堂教学赋能,提高教学实效性。

二、应用新结构教学评框架实现四维一体赋能高效课堂的途径

(一)应用新结构教学评框架对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化重组

课程内容是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其中的“内容要求”是课程实施的精华所在,也是学科大概念的一种呈现。尽管“内容要求”不是跟现行教材一一对应的,但是通过解读内容要求,我们可以提纲挈领地把握核心内容。新结构教学评框架中的“知识维度”要求建构以大概念为核心的结构化知识体系,包括陈述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理解分析的知识)、元认知知识(通过反思总结变成自己的东西)、品格价值观(态度情感品质的形成),它们之间是密不可分且处于不同层级的相互联系。大概念在教学内容整合中起到联结、统领和决定作用,是核心思想观念、枢纽知识观点、根本方法的教学评。应用新结构教学评框架是将新课标的“内容要求”与现行教材对接,并对该内容要求的设置背景、立意、逻辑层次、价值导向等给予阐释。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应举一反三,结合具体生情学情确定“怎么教”。

教学内容是有序构建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是提升课堂教学成效的“关键棋”。但在选择教学内容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却偏重知识的符号生成,虚化其背后的素养涵育,从而切断了一节好的思政课的逻辑链条。教师在设计本课时往往孤立化呈现知识,忽略教学内容的关联性与衔接性,如此的课堂教学仅仅靠学生记忆观点,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浅学习”。

为解决以上问题,教师需分析目的逻辑结构和内容体系,重构教学内容。以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二框“爱在家人间”为例,本节课的大概念是“亲情之爱”。陈述性知识是指基础的概念性知识,如亲情的含义、与父母沟通的技巧等。当学生通过大量的生活亲情实例分享介绍,关于与父母沟通技巧的陈述性知识就转化为沟通的技能这一程序性知识;为了更好地营造家庭爱的氛围,学生要不断自我总结反思,熟练掌握化解与父母矛盾的技巧,关于与父母沟通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就转化为元认知知识了;同时还要审视父母的关爱,与家人和睦相处,关于与父母沟通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就转化为体谅父母、为父母分忧等正确价值观念(沟通与爱的素养),即品格价值观知识。所以我们要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对知识进行整合,离不开将内化知识变为一种外化行动的习惯。同时课堂教学要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不断强化实践教学。

(二)应用新结构教学评框架精准定位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提升课堂教学成效的“先手棋”,而思政课更应响应和凝练宏观的育人目标,承担起素养育人的使命。但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却过渡渲染知识,淡化了育人色彩和思维色调,从而偏离了一堂好的道法课的航行方向。教学目标撰写四要素:有行为主体且必须是学生;有行为动词且意义明确、指向清晰、易于观察、能够测评;有行为条件即学生行为展现所依赖的特定范围;有表现程度即学生所达到的表现水准。

以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第二框为例,面对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社会生活,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初步学习过与家人相处的相关知识,且新课标与教材的单元导言都强调父母是我们成长中重要的见证者和陪伴者,学生要探索体悟与父母的相处之道,从而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但大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往往会聚焦简单的知识讲解,脱离课标与导言的相关要求,仅仅依靠记忆观点结论这种“浅学习”的教学方式,具体表现为平铺直叙地讲明了“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却未讲透“为什么、怎样做”的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和品格价值观知识。本节课对应新课标的核心素养要求是:“感恩父母养育之恩、长辈关爱之情,能够以感恩的心与父母长辈沟通,能够为父母分忧解难。”课标“教学提示”是以“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为议题,厚植家国情怀。为解决以上问题,指向落实这些核心素养并符合“教学提示”要求,让课标要求落地有声,教师必须要以教育方针与文件精神为引领,依据新结构教学评框架、教材单元导言和学情制定本框的教学目标:

课时目标:1. 通过制作和展示家庭相册,体会家庭的温馨美好,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之情,愿意亲近父母;2. 通过观看情景剧,理解亲子冲突的原因,根据实例概括与父母平等沟通的技巧,愿意并自觉调适逆反心理,增进亲子关系;3. 通过本课时学习,能结合日常生活的现状关心体谅父母,树立家庭责任意识,以实际行动表达对父母的爱。

这个目标的设计体现了知识维度、能力维度、情境维度和学习水平进阶维度;教学目标涵盖了“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评什么”“怎么评”等一系列问题。同时目标反映了学生完成这一课时的学习后所达成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具有“习得—应用—拓展—适应”的进阶性,经历“认识—认可—认同—认定”四个阶段的水平维度。

(三)以新结构教学评框架为抓手创设教学情境,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新结构教学评框架提出,大情境和大任务是贯穿高效课堂学习过程的重要载体。教学情境是以蕴含学科大概念和核心内容、具有育人价值的真实生活中的典型材料为主线,能够贯穿一个课时的结构化问题情境,是学生学习以及学科内容与现实生活连接起来的场景。在结构化的教学情境下,通过设置内在关联水平进阶式的任务群或问题链,让学生触“境”生“情”,在真实复杂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思维,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基于学生真实生活的情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道法课堂上得“有滋有味”。

以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第二框为例,本课以“爱”为主线,可以设计三个研学活动:爱的温度、爱的碰撞、爱的传递。

环节一:爱的温度

教师活动(环节):1. 播放学生制作的全家福视频;2. 布置学生查找并分享感动中国人物故事,让学生做评委写推荐词。

学生活动(任务):展示、分享、汇报。

评价活动:受采访的父母长辈对学生在体验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录视频并给出评价等级);教师、其他学生对学生成果汇报进行评价。

环节二:爱的碰撞

教师活动(环节):1. 指导学生排练情景剧《家庭的“暴风雨”》;2. 组织小组学生根据情景剧内容及结合自身经验,概括亲子冲突的原因。

学生活动(任务):亲子冲突原因探究。

评价活动:教师通过观察、对话对学生进行评价。

环节三:爱的传递

教师活动(环节):1. 引导学生运用自身经验为情景剧《家庭的“暴风雨”》中的冲突出谋划策;2. 组织学生用爱心卡写下对感恩父母长辈的祝福并与同学分享,鼓励学生勇敢把爱心卡送给父母长辈。

学生活动(任务):归纳化解冲突的沟通技巧;撰写爱心卡。

评价活动:教师通过观察、对话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根据彼此爱心卡的质量和展示表现进行互评。

“教—学—评”一致性是指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和评价之间的相互配合,这是课程转化的关键。上述教学环节体现坚持“教—学—评”一致性、坚持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统一、坚持教师价值引导与学生主体建构相统一。

参考文献:

[1]张云平,黄志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例教学解读 道德与法治[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23.

[2]雷浩.新课标:以教学评一致为切入口[J].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22(12).

[3]刘石成,谢丽凤.如何上好一堂思政课[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3(06).

[*本文系2025年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结构教学评框架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实施路径的研究”(课题编号:2024110303)的研究成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