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文化”的校本课程实施初探
作者: 陈敏健摘 要:为培养学生的道德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开展“故事文化”校本课程的实践探索。在“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下,加强优秀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构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校本课程。采用符合学生学段特点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故事文化”的育人价值,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德育素质。
关键词:校本课程;“故事文化”;立德树人
一、形成“故事文化”校本课程体系的意义
学校是进行教育活动的场所,学生在校园里学习知识、培养技能、塑造德行,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打造校园“故事文化”校本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学校文化和精神价值的重要体现。通过建设“书香校园”活动形成“故事文化”的校本课程资源,构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校本课程,深化课程改革,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在探索有效、科学的教学策略的过程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质量,丰富的“故事文化”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道德文化素养,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二、“故事文化”校本课程的特色
(一)编写本土与校园故事
让“故事文化”校本课程凝聚着师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认真挖掘和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关注身边的校园故事,打造学校品牌建设特色。组建课题组,确定课程的研究方案,收集整合相关资料,与各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根据各学段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计划。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情感需求出发,引进丰富的本土资源,加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和联系。为学生创造更多认识外部世界的体验和实践机会,提高收集、整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共创故事的过程中锻炼创新能力,增强团队合作的意识。
(二)深入学习“四史”故事
有效导入“四史”教育,引导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开展“学习四史坚守初心”的主题活动,鼓励师生品读党史,在校园中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通过丰富的形式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四史”知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红色经典的认识,从生动的故事中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鼓励学生将感悟转化为实际行动,激发爱党爱国的情怀,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
(三)推进自主教育的实施
优秀的故事往往能给人带来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价值观念,因此能够调动学生兴趣和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收集、使用相关的学习材料,与其他同学合作、分享,学会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学习计划,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编写故事、创编表演、小组讨论等形式丰富的活动,为学生创造充分展现表达能力和创作能力的机会,提供输出观点的平台。
(四)展开文化德育的宣传
重视“故事文化”对现实生活的时代意义,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使文化资源带来的德育影响力融入家庭教育中,得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让学生带动家长一同听故事、读故事,增强亲子之间互动的同时,让家长参与到创编本土故事的环节之中,感悟课程文化,打造“故事文化”的文化特色。
三、“故事文化”校本课程的教学实践
优秀的“故事文化”能够以其丰富的内涵润泽童心,为学生指明精神发展、人格塑造的方向。在开展“故事文化”课程时,要找到故事与学生生活的交汇点,采用符合学生学段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好地发挥“故事文化”的育人价值。加强优秀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一)课堂教学实施
为了有效提高学生在“故事文化”课程中的注意力,可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科学、合理地应用多媒体平台,以图片、音频、视频等能给予学生直观感官体验的方式。例如,在开展爱国主义故事教育时,对于《狼牙山五壮士》提到“悬崖绝壁”,大多数学生很难身临其境地感受其地理位置的险要。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展示棋盘陀的图片,巍峨陡峭的高山能够给人带来很强的感官冲击,丰富学生听故事的体验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在了解环境背景的情况下,学生对于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勇无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心中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学生往往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却缺乏条理清晰地讲故事的能力,抓不住故事内容的重点。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认知水平设计问题,巧搭“脚手架”为学生提供思考方向,提高学生对故事的鉴赏能力,掌握分析故事的本领。在教师的指导下,低年段的学生主要培养“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在阅读中深化情感认知和价值认同。中高年段的学生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探究,合理分工合作,根据课堂内容明确研究方向,收集、整合相关资料并提炼归纳。还可以通过应用数字化智能平台技术,以益智游戏、良性竞赛、角色扮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整个班级充分参与讨论、交换想法,增强课堂上的交流互动,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为落实“双减”政策,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使他们的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学校定期开展朗诵比赛、阅读知识竞赛、故事展演等活动。用于表演的剧本可以是根据原有故事改编而成的,也可以是学生自主创编的新故事,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又对校本课程起到了示范和推广的作用。鼓励全体师生积极参与到校园“故事文化”的建设中,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校外教学活动
利用学校设有的实践基地、德育基地、劳动基地等开展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故事文化”体验途径。学生能够通过实践基地的多种资源和设施加深对“故事文化”的理解。如在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时,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以及他们为我国革命事业做出的贡献,深刻理解传承和弘扬先辈的革命精神的意义,激发对红色经典的阅读和创编兴趣。在文化全球化和多样化的当下,我们要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教师带领学生参观传统文化基地,充分利用本地的文化教育价值,让学生深入了解本土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和价值。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和文化自信,既为校本故事的创编提供了素材积累,又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不断延续和发展。
(三)渗透德育教育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通过“故事文化”课程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将故事中学到的优秀品德、人文精神内化为自己的信念,用优秀的文化故事浸润童心,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引导学生在网上收集德育故事,可以是古今中外的寓言故事,也可以是真实的新闻,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故事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故事榜样的影响下,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德育观。然后,引导学生将德育理念转化为行动,并仔细观察周边的生活,将自己或他人所做的好人好事写成故事并进行分享。每个人都想成为故事的主角,学生会自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和谐美好的校园氛围。
四、评价与总结
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教师通过评价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采取评价主体多样化的方式,包括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还可以借助数字化智能工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进行调查和测试,对学生的故事阅读能力、文本赏析能力、故事创编能力等多角度进行评估,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策略。
“故事文化”校本课程的实施可以丰富学校的人文精神,将师生的成果进行汇编,提高学校品牌文化,形成办学特色。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交际能力,而且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促进他们的核心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