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级“非正式群体”现象及管理策略探究

作者: 胡秋月

摘 要:班级是学校对学生实施教育的最基本单位。基于共同的兴趣、感情和目标自愿结合在一起,形成有别于班干团队、班级社团等由班主任组织的“非正式群体”,对它们的管理、引导和运用会在整个班级生态系统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在“非正式群体”现象的描述中,以对此类群体的管理样本为例,探讨小学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现状及其管理策略。

关键词:小学;班级;非正式群体;管理策略

心理学家梅奥最早提出“非正式群体”概念:人们在交往中自发组织起来的,由于共同的兴趣、感情、目标等自愿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小团体。借用“生物多样性”概念,一个班级往往也存在一些由学生自发形成的三人一组、五人一团的规模不同、构成各异的“非正式群体”,与班主任组织领导下形成的班委会、班内学习小组、班级社团等正式群体并存在班级“生态系统”中。

一、小学班级“非正式群体”样本素描

在小学的班级管理中,一些“非正式群体”在班级中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作为小学班级存在的普遍现象,有时甚至会影响班主任的管理工作。

笔者是一名乡镇小学教师,从教以来一直承担着班主任工作。笔者所任教过的班级,就先后存在着“书法爱好者小队”“陀螺分享组”“跳绳小联盟”“动漫小协会”“跆拳道组合”“故事群落”“无人机炫酷所”等“非正式群体”。

这些相对于班委会、班内学习小组、班级社团等“正式群体”的“编制部门”,因为装备齐全、分类精准、活动充分,在班级管理与班级成长中扮演重要角色。如何应对、管理是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小学班级“非正式群体”成因

(一)心理归属感

按照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观点,“归属感”是人的客观心理诉求。小学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生都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归属感,都渴望有自己的朋友,渴望交往,能在同伴间得到理解和支持。因此,在“类聚、群分”的心理推动下,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情感需求选择与自己的认知、观念、心理相似的人,组成属于他们的群落,从中得到满足和归属感。

(二)活动平台需求

在当今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年代,很多学生在小学就已经拥有自己的手机,他们是信息工具的“原居民”。但与此同时,也必然缺少与他们活泼爱动、游戏玩耍的“物理平台”。为了弥补这种“缺憾”,不少小学生会主动“呼朋唤友”,组建“非正式群体”平台。课间活动、周末休闲、假期邀约,在“非正式群体”的交际平台中,酣畅淋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欢呼雀跃地舒展自己的个性。

(三)学校素养教育驱动

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和《地球上的星星》告诉我们,固然天才有他们“闪耀的舞台”,但即便是自闭症的孩子也有属于他们的“放牛班的春天”。现在小学教育正走向多元化发展、素养培育的大道,不同于以往“一间教室、一张黑板、一支粉笔”的教育。优等生当然可以在成绩上出彩,有绘画、编程、书法、运动特长的学生也可以在“非正式群体”活动中大放光芒,更是班级在各级比赛中不可缺少的“主力军”,一起描绘班级素养教育的百花园。

(四)家庭生活使然

不同的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生活氛围、父母受教育程度等,也会影响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进而影响着小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例如,在同一个村的学生,他们除了在学校,平时放学回到村里还有更多时间相处,这部分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形成一个小团体;居住同一个校区的学生,会因为地域的近距离、父母的朋友圈形成自己的“群落圈”,会有更多机会认同对方、理解对方,因此就形成他们之间的一个小群落。

三、小学班级“非正式群体”对班级管理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当“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目标一致时,就会对班级管理起着积极的影响。群体成员之间会自觉遵守班级的规章制度,规范群体之间的行为,开展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在处理班级事务时,群体成员之间会相互理解、沟通和配合,营造出融洽的班级气氛,为班级的正常运转创造出良好的条件,对班主任的管理工作起着“增效”作用。

(二)消极影响

当“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目标不一致时,就会对班级管理起着消极影响。相信很多班主任在管理中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当你让班干部去布置一项任务或开展一项活动时,如果这项任务或活动与某“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喜好和利益不一致时,他们会拒绝参与或消极参与,甚至会利用群体的力量与班级的“正式群体”或者教师“较量”,导致班级管理“减效”。

四、小学生“非正式群体”管理策略

(一)了解群体动向开展针对性教育

作为班主任,我们要细心观察。观察群体成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了解群体的动向,引导“非正式群体”向好的方面发展。通过细心观察,我们会发现这些群体成员的闪光点,要在一些公开的场合表扬和肯定他们。笔者班上有5人总喜欢做捣蛋的事情。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笔者发现他们虽然调皮,但是劳动都认真积极。于是,笔者特意安排他们负责班里的清洁工作,他们真的把班里清理得干净整洁。所以,笔者就在班上表扬他们并颁发小红花,让他们知道班主任的目光始终追随着他们。7个多月之后,他们变成了“互学工作队”,有2个学生获得了期末“三好学生”荣誉。

(二)利用趋同性引导核心人物

“非正式群体”一般都有一位公认的核心人物,他们对“非正式群体”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能左右其所在群体的活动。因此,班主任在管理“非正式群体”时,可以从这些核心人物入手,多与他们接触,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引导他们配合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安排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参与到班集体的建设中,实现对整个团体的积极转化,形成“非正式群体”正向行驶的“好车头”。

(三)搭建平台给群体展示自我的机会

小学班级“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一般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因此,班主任在管理“非正式群体”时,可以多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使他们更热爱班级活动,更亲近校园生活。例如,在2024年的六一儿童节时,笔者就设置了一项“群英会”才艺表演比赛,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唱歌、跳舞、绘画、舞台表演等活动,为不同群体成员施展才华提供舞台。笔者班上的小团体纷纷报名参加,表演都受到了全体同学的欢呼和鼓舞。“跳绳小联盟”“跆拳道组合”和“无人机炫酷所”三个团队在学校举行的才艺表演中获奖,为班级增光,增强班级凝聚力,提高了“非正式群体”的集体荣誉感。

哲学家萨特曾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对于小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非正式群体”,我们不能因狭隘理解而机械打压。我们需要认同、管理、赋能,根据不同的成因,采取多样化的管理方式,引导群体成员往积极方面发展,促进整个班集体健康、茁壮地成长,让“非正式群落”成为班级教育管理的“新质生产力”。

参考文献:

[1][美]阿妮塔·伍德沃克.教育心理学[M].陈红兵,张春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李继秀,汪昌华,陈庆华.教育理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3]刘蓓.浅谈小学生非正式群体现象剖析及治理措施探讨[J].下一代,2020(10).

[4]谢文湘.浅谈小学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策略[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9(01).

[5]卢泰.谈谈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特点和管理[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交流论文论文集[C].200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