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渗透“真善美文化”的实践与策略
作者: 夏荣群摘 要:“真善美文化”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与法治观具有重要意义。以佛山顺德区龙江苏溪小学为例,通过创设真实情境、挖掘教材“真善美”资源、创新教学方式等手段,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效渗透“真善美文化”,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法治观念和审美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真善美文化;教学渗透;情境创设;审美教育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与法治观的重要途径。“真善美文化”作为传统道德伦理思想中的核心概念,对于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社会科学领域,道德与法治教育不仅是社会秩序的基石,更是真善美理念的传递者和推动者。近年来,学界积极探索将“真善美”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旨在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治意识。学者们普遍认为,道德与法治课堂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场所,更是人格塑造和真善美传播的重要平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学校德育的核心,承担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培养良好公民的重任。学者们提出,通过选取真善美的故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这是对真善美的具体实践,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理解和内化。
在“真”的方面,诚实教育一直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传统的道德说教方式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学者唐燕强调应关注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和道德行为实践,让诚实教育真正深入人心。在“善”的方面,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善”教育被广泛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吕莉提出,通过讲述民间故事、组织体验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善良品质。同时,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参加社区服务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关爱他人、尊重规则。在“美”的方面,张爱红强调真善美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并探讨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实现真善美的理念。通过审美化的教学方法,让课堂充满真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法治精神。
一、“真善美”在道德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真善美”是道德教育中永恒的主题和追求的目标。王国维认为,一个完整的人物应该具备“真善美”的三德,而教育也应该分为智育、德育、美育三个部分。
(一)“真”:道德教育的基石
“真”是道德教育的基石,它意味着诚实、正直和真实,也意味着追求真理。在教育实践中,强调“真”的重要性,即教导学生追求客观事实,遵循道德准则,是对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直接响应。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贯彻马克思主义理论,并结合历史与现实案例的讨论,学生能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分辨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差异。这种教育方式促使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时,保持清醒头脑,不被表面现象迷惑,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坚持真理,拒绝谎言与欺骗。
(二)“善”:道德教育的灵魂
“善”是道德教育的灵魂,它意味着积极向上、善良、宽容和友善。在道德教育中,培养学生具备善良品质,能够关心他人、关爱他人是不可或缺的。通过培养“善”的品质,学生能够学会宽容和尊重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社会中,这种品质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小学阶段,可以借助寓言故事的道德寓意与现实生活中的正面榜样,引导学生初识团结、友善等基本道德元素,树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德观念。学生通过培养“善”的品质,能够学会宽容和尊重他人,并在社会中积极面对各种问题和困难,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美”:道德教育的升华
“美”是道德教育的升华,它意味着积极向上、和谐、正确的美感和审美情趣。“美”不仅体现在艺术和自然中,更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关爱中。通过培养“美”的品质,学生能够激发追求卓越的精神,更加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建设中,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学生通过培养“美”的品质,能够激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欣赏,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的繁荣与进步注入正能量。要做到以“美”启“真”,以“美”扬“善”,通过“美”的课堂,将法律的约束力量、底线意识与道德感化力量传递给学生。
(四)“真”“善”“美”在道法课中的内在联系
“真”“善”“美”三者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形成了一个紧密相连的系统,它们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构筑了教育蓝图。“真”为根本,指导学生明辨是非,坚守原则;“善”为实践,引领学生行善积德,守法奉公;“美”为媒介,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升华精神境界。三者融会贯通即是在学生心中播撒下真善美的种子,让他们无论面对何种挑战与诱惑,都能秉持初心。
二、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深度融合“真善美文化”的实践与策略
苏溪小学,坐落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龙江镇,以独特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实践,成功地将“真善美文化”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角落。苏溪小学不仅在课堂上传授道德与法治知识,更在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多个层面,实现了“真善美文化”与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深度融合。
(一)校训引领
苏溪小学秉承“崇德向善,求真至美”的校训精神,这一精神不仅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也是校本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灵魂。在日常教学中,道法课教师通过“校训故事会”等形式,讲述古今中外优秀人物的事迹,阐释校训的深刻内涵,让学生在故事中感悟,在思考中成长。同时,学校设立“校训之星”评选活动,表彰在学习、品行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以此激励全校学子追求卓越,见贤思齐,践行“真善美”。
(二)挖掘教材“真善美文化”资源
苏溪小学道法科组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真善美”资源,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课本上精练简短的内容展示出来,以便学生理解和接受。这一过程要求教育者不能止步于对教材文字的直接翻译,而应探究每篇课文、每个案例背后的深层含义,特别是其所倡导的道德准则、法制精神和人文情怀,这是“真善美”的灵魂所在。二是要构建价值网络。通过对比不同章节、不同主题之间的联系,搭建起一个纵横交错的价值观网络,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的“真善美”认知结构,如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与“公平正义”的现代社会原则相结合,展现其普适性和时代价值。三是要细究编写目的。理解教材编辑的初衷和意图,辨识哪些内容是为了弘扬“真善美”,哪些是为了批判不良现象,以此指导教学重点的设定,确保教育活动始终围绕“真善美”这一核心轴线旋转。
(三)以“真善美”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
一旦明确了教材中的“真善美”资源分布,即可着手策划一系列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将这些抽象理念转化为学生触手可及的经验与情感体验。为了将“真善美文化”有效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苏溪小学构建了一个立体化、多层次的教学体系。这其中,最特色的就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苏溪小学道法课组沿着两条线进行案例选取和设计。其一,挖掘生活中的正能量案例。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育者充分利用身边发生的“真善美”实例,将其转化为生动的教学素材,以激发学生的共鸣与思考。例如,“作息有规律”一课,通过提问“哪位同学从未迟到过”的方式,不仅能够凸显守时的重要性,而且能即时表彰那些表现好的学生,彰显其行为背后的自律。其二,对负面行为进行纠正。教育者亦不可忽视对负面行为的审视与纠偏。以“作息有规律”课程为例,在表彰守时模范之余,教师应适时引入迟到案例,探究其背后的成因,如外部干扰、个人习惯不良等,继而引导学生开展批判性思考,共同探讨如何规避类似状况的发生。此举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自我反省意识,还有助于他们习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策略,从而避免重蹈覆辙。从更深层次来看,教育者要构建一套完善的预警与干预机制,以防范可能损害“真善美”价值的行为发生。例如,对于考试作弊、剽窃他人作品等违反诚信的行为,教育者应及时介入,通过个案分析、集体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此类行为所蕴含的风险与代价,以及它们对个人品德、社会信用造成的长远负面影响。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教育者旨在培养学生坚定的道德底线,促使其在面临抉择时,始终坚持正义与良知,远离一切有悖于“真善美”原则的诱惑与挑战。此外,学校还设置了“道德辩论赛”“模拟法庭”等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验道德决策的复杂性,增强其法律意识和道德判断力。
(四)社会实践联结,道法实践课堂生动展现
苏溪小学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建立了佛山市中小学特色中草药劳动教育基地。基地集种植、观察、制作中草药相关产品于一体,旨在通过劳动实践,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大自然,了解中华传统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学生亲手播种、灌溉、除草,体验农作物的成长周期,并亲手制作中草药相关产品,从中领悟到生命的不易与自然界的伟大。同时,苏溪小学还开设了中草药识别课程,教授学生如何区分不同的植物,了解它们的功效和用途,激发他们的兴趣。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参与基地的建设和运营,学生学会了尊重劳动,懂得了感恩。这一过程,也是“真善美文化”在“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动体现。
除此之外,苏溪小学依托本地社区,积极开展其他类型的社会实践型道法课,如一年一度的“送兵仪式”道法课,让学生感受到国家荣誉的庄严与神圣,激发其爱国情怀和责任感。此外,学校还联结居委会,构建了一系列道法实践课,如“社区垃圾分类实践课”“传统醒狮文化进校园”等,这些实践活动与道法课接轨,共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苏溪小学地方特色道法课。
三、结语
苏溪小学通过校训引领、教材挖掘、课程体系构建、特色基地建设、社会实践联结以及教学策略创新等多方面的努力,成功地将“真善美文化”深度融入“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这一实践不仅提升了学生的道德素养、法治观念和审美能力,更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深度融合“真善美文化”,是培养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戴建华.从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抗疫”题看教学导向[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1(05).
[2]安宝珍,郭雨馨.“儿童哲学”视角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J].教学与管理,2020(02).
[3]唐燕.为什么从事德育?——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道义动机及其建构[J].中国教育学刊,2020(06).
[4]吕莉.学科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四部曲——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21(07).
[5]张爱红.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审美情趣及其培养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09).
[6]谭筱英.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审美化构建[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0(08).
[7]刘欢.追寻“真善美”,引领学生道德生命自我成长[J].小学教学参考,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