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统文化课程滋养学生成长
作者: 李柳娟摘 要: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精髓,具有丰富的德育资源,将其引入学校的课程,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通过开发民乐团与粤剧选修课程,开展戏曲社团课程,结合课后个性化课程,采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学习与训练模式,传承与发扬沙湾的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戏曲的发展与传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戏曲课程;育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要坚持课程育人,加强综合课程建设,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学校立足广州市番禺沙湾传统文化资源,大力弘扬广东音乐和粤剧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构建富有特色的戏曲课程,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校园生活,引领学生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提升爱国爱乡的情感,滋养学生成长。
一、传统文化课程的育人价值分析
(一)塑造良好的品格和人格魅力
戏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艺术元素。戏曲剧目往往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如忠诚、孝顺、勇敢和正义等。通过学习戏曲,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这些正面价值观的影响,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戏曲表演通常需要团队合作,学生在排练和演出的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学会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提高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提升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
戏曲融合了音乐、舞蹈、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是高度综合的艺术形式。在视觉、听觉等多感官体验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从而提升综合的艺术素养。戏曲表演的妆容精致、道具精美,也是对学生审美的熏陶。戏曲表演中的唱、念、做、打等技艺,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提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戏曲表演需要演员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传达情感和故事情节。在戏曲的学习和表演过程中,学生要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表演方式和艺术手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激发创造性思维,提升创造力。同时,通过参与戏曲表演等活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增强中华文化自信,提升爱国爱家情感
在学校推广戏曲,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了解本土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戏曲中的不同表演形式,以及服饰、道具、化妆等艺术元素,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表现。通过学习和表演戏曲,学生能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从而提升爱国爱家的情感。在全球化背景下,坚定的文化认同使学生更加自信地面对世界多元文化的挑战。
二、传统文化课程的实施路径
课程是文化的根基。课程作为德育教育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是文化创新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了让学生传承戏曲文化,提升艺术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学校建构了戏曲系列课程。
(一)默润心田:艺术选修课程是普及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学校开展艺术选修课程探索,每周三开设一节艺术选修课。选课年段为三至六年级,采用同级走班的方式上课,每班人数约30人,实现小班化教学。开设飘色选修课程,学生通过飘色艺术深入了解戏曲故事、了解戏曲人物造型、学习人物化妆和穿着服饰等,提升对戏曲艺术的兴趣。乐器类的课程包括古筝和竹笛,这是普及民族乐器的主阵地。除了校内教师外,学校还聘请校外优秀教师进行专业的指导,通过每周一次的选修课程,普及民族乐器。
艺术选修课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还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了他们的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通过艺术选修课程,学生能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促使学生更深入地学习和探索传统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传承者,并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二)细育心灵:社团课程是推进传统文化的有力推手
社团课程作为学校课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深入学习和实践传统文化的平台。学校民乐团与粤剧社团相得益彰,促进戏曲的发展与传承。民乐团开设二胡、竹笛、琵琶、阮、大提琴、笙、打击乐和扬琴等课程。学校以社团文化建设引领社团发展,通过建构社团文化理念,按照“低年级打基础,选出苗子,中高年级出成绩”的队伍建设策略,加强梯队建设,培养学生兴趣,发现好苗子,强化民乐团和粤剧社团的建设;班级“树立典型,搭建舞台”,带动学生开展戏曲和民乐训练活动。社团课程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的传统文化学习方式,从而更加深入地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社团老师通过灵活趣味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戏曲表演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民乐演奏的基本能力,增进学生对戏曲艺术的认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尊重和热爱,对推动戏曲传承起到积极的作用。学校民乐团学生改编并演奏广东音乐《醒狮》《赛龙夺锦》等曲目,需要学生了解曲目的背景、历史和文化内涵,从而了解岭南文化的精髓,深刻感受到本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更加珍视和传承本土文化。
(三)育人无声:课后个性化课程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创新途径
学校采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学习与训练模式,结合学生课后个性化课程进行训练。课后个性化课程继续开始八门民族乐器课程和粤剧课程,还在寒暑假期间安排短期的集训,以民族乐器的演奏作为背景音乐,为粤曲的演唱增添光彩。此外,学校通过戏曲讲座和戏曲进校园演出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兴趣,传承弘扬优秀戏曲文化。通过课后个性化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学生从番禺沙湾古镇文化中汲取灵感,与教师一起创编以“沙湾古镇”为故事背景,沙湾广东音乐六角灯笼为故事题材的少儿粤剧。其中,粤剧《风采沙湾》在“第25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中被授予“小梅花集体节目”,并多次受邀参加义演活动,如番禺春晚演出活动和“共圆小康梦 奋进新征程”新时代文明实践广东“七个一百”精品项目下基层活动演出等。改编的粤剧表演《山乡风云》讲述女兵刘琴驰骋沙场、英勇斗争的故事,展现了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和英勇形象,对于传承红色经典、弘扬革命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学生自己参与创编戏曲,提高认同度,增加了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的感悟和认同,坚定了文化自信,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传统文化,高度重视传统文化课程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不断优化课程设计,让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滋养的同时,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度理解与积极参与,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传承和创新地方文化,厚植爱国爱乡爱家情怀。
参考文献:
[1]曲天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系统设计与实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26).
[2]陈萍.地方文化课程建构的基本理念与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5(07).
[3]谢锦棠,温玉婵,麦志亮,黄小平.为孩子铺设和美之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