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劳动大美”课程 落实劳动育人理念
作者: 冯丽欢摘 要:文章以学校“劳动大美”课程(包括基础课程、探索课程和拓展课程)为例,结合劳动课程的创设与实施,介绍劳动育人在学校是如何落地生根的,从而为同类型课程的开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劳动育人;劳动课程设计;劳动教育
劳动,作为人类文明的基石,不仅塑造了世界的风貌,还潜移默化地培育了美。它超越了单纯的生存需求,成为教育个人的重要手段。通过劳动教育,我们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将学生培养成新时代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得学生在道德、智力、体质、审美、劳动技能与劳动观念上都同步得到发展。为了实现“劳动展现美,劳动创造美”的劳动育人目标,我们结合学校实际,开发出了主题为“劳动大美”的劳动教育课程系列,主要包括三大系列课程。以该课程的创设与实施情况为例,谈谈劳动育人在我校是如何落地生根的。
一、“劳动大美”之基础课程
在体验家务劳动中珍惜家园之美、在参与校园劳动中拥抱校园之美,在传统节日主题劳动中深入传承之美。
我校的“劳动大美”之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家务劳动、校园劳动、传统节日主题劳动三部分的劳动教育融合课程。首先,学生通过家务劳动可以掌握基本生活技能,感受家庭的温暖与亲情的重要。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我照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心与责任感。学生通过帮家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回馈着家人的爱与关怀,使学生既养成从小爱劳动的习惯,也珍惜亲情,赞赏家园之美。
其次,校园劳动任务使学生对学习的环境更加珍惜,更加爱护。不管是班级绿化与美化,课室的清洁与保洁,还是整理图书角,设计宣传栏,每一项任务都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通过劳动,他们学会了团队协作,增强了责任感。
大扫除作为劳动课程的一部分,是校园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要抓手。设定的目标是力争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会技能,劳动态度好,清洁效果优。课程首先要求劳动分工明确,学生被细分为不同的小组;其次重视过程性评价,及时表扬优秀个体,强调学生全员参与,组内团结互助,劳动态度认真,掌握基本劳动技能。在学生精心的劳动中,教室的各个角落都焕发出一种清爽的光芒,学生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充满满足与自豪。
最后,围绕传统节日设计一系列的主题劳动,例如春节大扫除和贴春联,清明节做青团,端午节包粽子……这些劳动任务既向学生传授民间传统技艺,又让学生在节日劳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感知国家历史文化底蕴之深厚,增强文化自信。
有一年回校时恰逢元宵,学校组织开展汤圆制作活动,并准备了各种包汤圆的食材。学生分工合作,一边做汤圆,一边聊天,这份温暖与融洽,成为元宵节最珍贵的记忆之一。最后,学生围坐在一起,品尝着自己亲手做的汤圆。那份甜美与满足,除了来自味蕾的享受外,更多的是来自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满足,以及对家人团圆的深厚传统文化的感悟。
二、“劳动大美”之探索课程
通过探究和实践活动体验创造之美,以及通过跨学科方法体验融合之美。
我校的探索课程主要包括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学发明、手工制作、社会调查、研究项目等形式。这类课程需要学校劳动教师做相当一部分专业知识铺垫,为学生的后续活动提供知识“脚手架”。比如,我们给准备参与科技发明的学生普及米思齐(MIXLY)图形化编程的知识,给准备参加社会调查的学生介绍利用问卷星制作调查问卷、处理调查结果的方法等。在探索课程中,劳动教师不但教给学生科创的基础知识,也教会了学生怎样利用知识去创造美好的前途。学生在实践中勇于探索未知,勇于解决问题,体验创造的快乐和成就感,沉浸在创造之美中不能自拔。比如有个学生对科技创新比较感兴趣,在学校劳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就设计出了“可调光白蚁陷阱捕捉器”。他利用现有材料(LED灯、旋转式调速器、可调尼龙笼)设计出物理光触媒白蚁捕捉器,以解决白蚁入侵的问题。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了劳作之美、创造之美。
同时,在劳动探索课程设计中,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将劳动教育与美术、综合实践等学科相结合,学科交叉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一个经历融合的契机,不但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而且学会将所学到的东西解决现实问题。这类学科交叉式的劳动课程设置使学生眼界得到拓展,综合素质得到整体提高。
三、“劳动大美”之拓展课程
从小农田实践体验躬耕之美、感受农业之美,从探究式社会实践活动中感受研学之美。
我校的“劳动大美”之拓展课程主要围绕校园小农田和探究式社会实践活动两部分展开。
首先,在校园小农田劳动课程设计中充分利用学校小农田劳动基地的有利条件,按照“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分年级组织学生进行种植实践活动。学生在小农田的劳动拓展课程中,亲手种植农作物,观察记录农作物生长的过程,亲自采收农作物。这种劳动方式与大自然亲近,使学生对食品倍加珍惜,从而真正体会“粒粒皆辛苦”的劳动情操,体会到农业之美。
例如,学生在小农田实践时发现不少植物害虫问题比较严重。叶菜被虫子啃得千疮百孔,果树则被果蝇、刺蛾侵扰,造成果实未成熟时就出现了破损现象。学校小农田因客观条件所限不能使用杀虫剂。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学生结合实际,查阅资料,考虑对策,在科技实践活动中提出解决办法——做一台智能太阳能灭虫机。该装置通过光感模块,白天吸引害虫进入,晚上自动开闭灯光,实现物理灭虫,无毒无害,24小时不间断工作。此举解决了小农田的害虫问题。
此外,在探究式社会实践活动课程设计部分,我们努力追求拓展类课程丰富多彩,为学生走出校园、参加社会实践劳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每学期学校按照劳动教育主题,开展主题式研学活动,包括参观博物馆、科技馆,参加社区服务与义工活动等。这类课程的开展,要求学校精心组织环节,不要让课程放任自流成为简单的“春游”和“秋游”。活动进行中,我们鼓励学生做好笔记,深入思考;活动结束后,我们组织学生展示调研成果,并开展系列评奖活动。这些活动在给学生开阔眼界的同时,也教会了学生怎样与人共处,怎样为社会服务,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有一年,学校组织全体学生参观广东科学中心,这是一次以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激发科学兴趣、培养创新能力为目的研学活动。广东科学中心作为华南地区著名的科普教育基地,既拥有宽敞的展厅,又配有先进的科普设施,教育资源丰富,是华南地区著名科普教育基地的组成部分。学生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研学课题,在此对科学奥秘进行深入探究。学生在活动期间首先到广东科学中心各主题展厅进行参观学习。从儿童天地到实验发现,再到绿色家园、感知思维,每个展厅都以其特有的魅力,将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到活动中来。学生在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近距离地观察科学现象,倾听生动的科学原理讲解,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
总之,劳动是美的源泉,也是教育人的重要手段。通过精心设计的“劳动大美”劳动教育课程,我们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发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美,培养出具有坚韧品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劳动之美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绽放出璀璨的光彩!
参考文献:
[1]许艳华.略谈校内小农田劳动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探究[J].精品生活,2023(13).
[2]陈湘婷.依托小农田建设,打造劳动教育新样态——基于广州市荔湾区林凤娥小学的劳动教育实践探索[J].教师,2021(18).
[3]李楚华.浇灌劳动之花,体验种植乐趣——利用小农田种植活动开展小学劳动教育的研究[J].读与写(中旬),2021(02).
[4]许凤英,李维.“一点一泛一迁”:劳动素养提升校本探新[J].中小学德育,20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