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小学生主体教育教学模式探讨
作者: 何俊深摘 要:现代教育,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主动性,注重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有意义。这种理念要求教育者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终身发展。文章就“以人为本”理念下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展开探讨,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过程,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和责任感。
关键词:“以人为本”理念;小学教育;教育教学模式
“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强调尊重和满足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这种理念要求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尊重学生的意见和选择;关注学生发展,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概念与意义
(一)教育理念阐述
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管理模式,重视个体的主导作用,并致力于推动教育活动的高效实施。在此框架下,学生的角色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管理者,实现自我管理。而教育工作者需要发挥其引导作用,促进学生自主成长。此外,该理念旨在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鼓励个性化发展,以实现学生的全面成长。
传统教育模式往往只重视学科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在音乐、体育、美术、道德和体质等方面的发展。相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从而提升他们的整体素质。
(二)教育模式的重要性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模式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和需求,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社会才能不断进步。小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他们的思想意识和创造力将直接影响社会的未来。因此,他们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高素质,以推动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同时,人的价值和地位也将随之提升。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和创新人才的重任。在教育过程中,应采用科学的方法,不断更新教育模式,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全面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以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小学教育作为学习的起点,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必须重视这一阶段的教育,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能够培养出更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这些人才不仅具备专业知识,还具备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力。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被鼓励去探索、质疑和创造,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人的尊重和发展。通过“以人为本”的教育,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发展潜能,从而提升自我。
二、小学教育教学现状与不足
(一)教育体制对个性发展的制约
忽视学生个性化发展是传统小学教育中一个突出的问题。部分教师没有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兴趣和能力差异,从而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如:教学内容统一,所有学生学习相同的课程内容,不考虑学生的个人兴趣和特长;教学方法单一,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缺乏对学生学习风格的适应;评价标准单一,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其他能力和成就;忽视学生需求,不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能力水平调整教学计划和难度;缺乏个性化指导,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二)应试教育对学生需求的忽视
应试教育是一种以考试和分数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它忽视了学生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在这种模式下,许多学校过分强调智力教育而忽视德育,教学方法陈旧,教育思想保守,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这种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的创造性发展是一种抑制,导致他们的思维逐渐僵化。
(三)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自主性。学生在课堂上通常只是听讲和记笔记,缺乏参与和互动的机会。学生在选择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上的权利受限,往往由学校和教师单方面决定课程和教学方法。学生习惯于依赖教师的指导,缺乏独立思考和自我驱动学习的能力。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四)缺乏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
传统的小学教育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而不够重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可能会导致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和挑战时缺乏解决能力。传统的教学内容往往局限于课本知识,缺乏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教学方法也过分依赖传统的讲授法,缺乏互动和探究式学习的机会。在课堂上,学生缺乏实际操作和实践的机会,无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学生在课堂上缺乏自由思考和创新表达的机会。以考试成绩为主导的评价体系,不利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小学生主体教育教学模式构建的措施
(一)培养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思维
培养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思维是教育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强调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将学生的需求、兴趣和参与度放在首位,深入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风格和个人需求。定期收集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看法。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合适的学习路径。设计互动性强的课堂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参与讨论,增加他们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学校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和学习风格,提供差异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并为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以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在课程设置中增加选修课和兴趣小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包括考试成绩,还包括学生的创造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力等。利用教育技术,如在线学习平台,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路径,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节奏进行学习。并且要加强家校沟通,让家长了解孩子的个性和需求,共同支持孩子的个性化发展。让家校合力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自我认知。
(三)明确教学管理的目标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中,需要特别关注教学目标,并确保这些目标与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相协调。遵循认知发展规律,使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与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相一致,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实现个人价值。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更多地扮演引导者角色,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释放学生的个性,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同时,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思维、行为和价值观差异,并根据这些差异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以实现教学目标。
(四)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应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提供全面的教育教学服务,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逐渐树立自主意识,勇于承担责任,提供自主发展的机会,如通过实践活动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尊重学生的选择,释放学生的天性,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学会自我管理。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现代教育中最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理念,对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的概念和意义,指出了传统小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教学管理模式构建措施,旨在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磊.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现状研究[J].中华少年,2016(25).
[2]施建刚.对小学教学管理中“以人为本”新模式的研究[J].教育教学,2008(27).
[3]金胜娟.论小学“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2015(13).
[4]刘岩霞.以人为本理念下的农村小学管理研究[J].教学与研究,20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