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学习社区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应用研究

作者: 刘涛

摘 要:文章旨在探索网络学习与信息化教学的模式,构建网络学习平台,并分析虚拟社区的创新点及其对教学的影响。通过结合网络学习社区与信息化教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收集教学资料,构建在线平台及评价系统,推动教学模式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

关键词:网络学习社区;信息技术;学科整合

一、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乃基础教育改革关键,能激发学生主动性与创新思维。然而当前学科教学中,教师对信息技术认识有偏差,常将其等同于电脑运用,未充分发挥其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缺乏有效监管机制,致使应用难以持久,且无合适平台,加重教师负担,学生参与度低;亦无专业人员维护系统,交互困难,需寻长期合作伙伴助力教师前期使用。鉴于此,我校亟待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之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二、研究目的

1. 探索结合模式。融合虚拟仿真社区技术与信息化教学,以任务驱动式学习模式破解学科教学资源与兴趣难题,为多学科整合奠基。

2. 推动学科整合。在先进教与学理论指引下,推进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深度整合,变革传统教学结构,深化教学改革,践行素质教育。

3. 培养学生能力。在保障学生成绩提升的同时,借助网络学习社区与学科教学整合,培育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思维品质、协作与自我知识扩充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4. 收集教学资料。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并应用于实际教学,收集相关资料数据,打造典型课例,为后续研究储备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三、研究意义

第一,创新教学模式。借助信息技术对教学各环节的影响,构建基于网络学习社区的新型教学模式。第二,促进教师发展。推动教师教育思想与观念革新,提升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使其向科研型教师转变。第三,助力学生成长。培养学生创新、协作与探究能力,让学生在高效学习中积极主动发展,实现“轻负担、高效率、高质量”的教学愿景。第四,推动教育创新。促进教育环境与资源创新,开发适配网络学习社区的多媒体教学软件与案例。第五,提升区域水平。推进教育强区建设,通过试验学校示范引领,带动区域教育信息化整体提升,兼具时代性、革新性与系统性。

四、研究进度

1. 平台构建测试(2022.12-2023.4)。拟定方案,开发在线学习平台与网络学习社区初版并测试完善。

2. 初始研究(2023.5-2023.8)。培训教师,使其掌握平台使用与网络任务设计,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实验班与对比班,完成前测。

3. 深化研究(2023.9-2024.2)。强化队伍建设,分学科探究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摸索学生合作学习方式,培育学生信息素养与综合能力,完善平台功能,分析实验数据。

4. 总结推广(2024.2-2024.11)。综合分析实验结果,修正并推广成果,开发优秀案例,通过公开课在区域内推广教学与平台应用成果。实验以行动研究法为主,结合调查、个案研究与经验总结法。

五、研究情况

1. 构建网络学习平台。(1)在线学习平台:辅助教师整合学科资源,支持学生在线答题、交流,系统自动记录反馈,助力教学。(2)虚拟场景搭建系统:依信息技术课程需求搭建功能场室,模拟真实场景,服务网络任务学习。(3)任务发布系统:便利教师设计网络任务,集成多种功能,构建完整任务链。(4)专题网站:展示信息技术课程成果,发布任务,促进师生交流互动。(5)评价系统:量化评估学生网络学习成效,剖析成长维度与能力提升。运用J2EE等技术开发,保障平台功能实现。

2. 研究社区应用。探寻信息技术与网络学习社区整合的新路径,开发平台,达成学科整合应用,使学生学会多元网上学习活动。

3. 探索互动模式。教师层面:基于网络学习社区设计网上课程,转化为活动任务并整合实施。学生层面:借助网络社区激发学习兴趣,融合网上激励机制,提升信息素养与学习效率。涵盖课程设计、任务制作、在线教学与动力机制研究。

4. 推广应用研究。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开发适配平台,收集资料数据,制作典型课例推广。以番禺区为试验基地,打造示范学校,以骨干教师带动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

六、关键性技术——虚拟社区的构建

虚拟社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在网络上重现真实场景与动作,属学习型虚拟社区。采用任务驱动式学习,学生凭个人账户登录学习,账号维护由专业机构负责,确保绿色安全网络环境与教学成果保护。其优势在于激发学习兴趣,增强互动与存在感,真实场景再现,传播效能强。同时提升学生实操技能,便于教师检测教学成果。系统可拓展数据统计分析功能,减轻教师负担,提供全员学习反馈,助力教学优化。为确保学生正确使用虚拟社区,教师需选定课程目标,依需添加内容,学生自主学习,部分上课环节可融入社区学习。虚拟社区与课件区别在于课件单向操作、无互动、练习局限、时间受限;虚拟社区以学生操作为主,互动性强,可随时练习,能精准反馈学生水平,突破时空限制。

七、虚拟社区创新点及教学影响

1. 主体转变。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聚焦学生网络平台学习过程与应用,优化教学资源利用。

2. 模式创新。采用任务驱动式学习,学生深度参与,强化兴趣与学习效率,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局限。

3. 场所变革。构建三维仿真社区场景,贴合学生认知与学习习惯,增强学习趣味性与沉浸感,提升学习体验。

4. 激励机制。引入网络虚拟奖励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促进自觉学习,实现“快乐学习,快乐成长”教学目标。

八、存在问题与改进建议

学校主场景与功能场室已建成启用,教学任务设计、测试与试教工作已完成,正在推进论文撰写、成果收集与展示工作。

1. 存在问题:平台推广需适配不同学校硬件与需求,面临调整挑战;学校网管、教师与学生在应用操作与认知方面存在不足,给平台运营管理带来风险。

2. 改进建议:(1)强化领导。聘请专业领导指导,校内成立领导小组与研究小组,明确职责分工,保障实验推进。(2)政策支持。提供充足资金与器材,制定奖励政策,激励教师参与实验,在考核、晋职等方面给予优先待遇。(3)教师培训。加强科研理论与方法培训,提升教师新课程理论素养与实验驾驭能力,助力教师转型。(4)过程管理。多途径优化研究过程,记录学生课堂表现与创新成果,通过口试、问卷等检测学习效果与创新能力并分析。(5)数据评估。实验周期后开展后测,为终结性评价提供数据,精准评估实验成效。(6)资料存档。记录突出事例,积累个案并分析,做好实验小结,保存检测成绩与资料,为成果总结提供依据。(7)评估反馈。充分发挥教育评价功能,为实验实施提供导向、调节、激励与评估支持,确保实验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5(01).

[2]桑新民.探索信息时代高校课程与教学的新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5(06).

[3]钟志贤.论学习环境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5(07).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