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英语单元读写结合设计
作者: 黄宝妹
摘 要:阅读是认知体验的核心,是信息输入的主要途径。写作是将阅读所得迁移运用的过程,是语言输出的重要途径。阅读与写作之间存在着一种互为起点的关系,两者不可分割。深度学习是核心素养生成的有效路径。基于深度学习的单元读写结合设计,通过“提炼相关图式—创设语言模仿—实现迁移创新”的步骤,帮助学生深入文本并转化为高质量的写作产出,最终达到发展核心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深度学习;初中英语;读写结合
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彰显了对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需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重视。回溯过往,传统课堂往往局限于浅层教学,倾向于将知识碎片化、孤立化,教师更多扮演知识传递者的角色,将预先构建好的知识体系单向移植到学生的头脑中,忽视了对学生自我建构能力的精心培育。
在此背景下,深度学习的提出显得尤为重要。深度学习被视为核心素养生成的有效路径。它倡导一种整合化、生活化、结构化的全新学习方式,致力于打破传统英语教学的窠臼,即“重知识学习而忽视意义探究,重语言表达而轻视思维培养”的倾向。通过深度学习的读写结合,语言学习不再仅仅停留于表面,而是与认知发展、情感体验深度融合,形成了一个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有机整体。这种教学能激发学生内在潜能,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深度学习的内涵
深度学习是指“教师借助一定的活动情境带领学生超越对表层知识符号的学习,进入知识内在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挖掘知识内涵的丰富价值,完整地实现知识教学对学生发展的价值”。深度学习的“深”主要体现在:认知的深度,即学习任务应当有高阶思维的参与,而并非只是简单的识记;参与的深度,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结果的深度,最终的产出是迁移创新的作品或者输出。深度学习的五个特征分别是:联想与结构、活动与体验、本质与变式、迁移与应用、价值与评价。
针对英语教学普遍存在的碎片化、表层化及标签化问题,深度学习提供了一套系统的解决策略与思路。它不仅倡导知识的深度加工与综合运用,更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从而确保学生在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能够批判地思考,实现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双重提升。
二、读写结合的必要性
阅读,作为认知体验的核心,是信息输入的主要途径,它不仅是对文字符号的简单解码,更是对思想、情感、文化的深度理解和内化。写作,则是将阅读所得进行迁移运用的过程,是语言输出的重要途径。它要求个体将内在的认知体验转化为外在的文字表达。根据信息加工理论,阅读与写作之间存在着一种动态的、互为起点的关系:阅读是写作的源泉性起点,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灵感;而写作,作为阅读的形成性起点,深化了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与掌握。因此,优化读写结合的实践,不仅有助于提升个体的语言运用能力,更是培养其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读写活动往往被切割成各自独立的部分,课堂呈现出静态割裂、单一传输的状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常侧重于词汇、句型、内容细节的剖析,这种“肢解式”的教学方式忽视了文章的整体结构、作者意图、文化背景等更深层次的理解。在写作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关注文章结构、语法规则、写作技巧等形式层面的讲解,对于内容的创新性、逻辑性的分析则显得不足。这种“形式至上”的教学模式容易忽视写作作为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本质,导致学生作品往往缺乏深度与个性。
因此,探索读写结合的教学非常有意义。读写结合的教学可以通过图式实现语言的迁移。语言心理学指出,读写两种能力在大脑神经上共享许多区域。作者和读者在读写结合中成为意义的发现者、探索者和创造者。
三、单元读写结合案例设计
读写结合,教师可精选前文,以其为范本,引导学生与优质的语言协同,与精彩的思想协同,与严谨的逻辑协同,与巧妙的衔接连贯协同,可显著拔高学生语言表达力。
(一)读写文本分析
广州版新教材七年级上册Unit 3的单元主题是“四季”。阅读语篇Seasons介绍了四季的气候特点、景物变化和人们的常见活动。写作主题是My favourite season。虽然提供了范文,但由于本文论述的是单元整体教学的读写结合,因此此处的阅读文本分析,以Reading语篇为主。
(二)读写结合设计
笔者以“提炼相关图式—创设语言模仿—实现迁移创新”的步骤,稳步推进读写结合的实施。
1. 提炼相关图式
读写结合的设计,教师可以从文本的主题、内容、文体结构、语言特点和作者观点五个角度切入,通过梳理结构图式、内容图式、语言图式,进而实现以读促写。以下为课堂引导学生提炼图式的片段。
师:Now let’s look at the title, subheadings and pictures. What is the passage mainly about?
生:It’s about the four seasons.
师:Which shows the structure of the passage?
生:Picture B shows the structure.
师:Yes, it’s a general-specific structure. How do you know it?
生:Because the writer says,“There are four seasons in a year, and each has its special features”, then he introduces them one by one.
师:Exactly. It’s the topic sentence. How can it help us?
生:It can introduce the main idea.
师:Yes. We often put it at the beginning or the end of a passage.
【设计目的】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标题、小标题和图片,梳理文章的结构,并且了解主题句的作用。该环节重在落实深度学习建构和完善知识网络的要求,提炼结构图式。
教师继续引导细读第一自然段,并着重分析内容。
师:How does the author introduce spring?
生:The writer introduces the weather, plants and animals, human activities in spring.
师:That’s how we introduce the features of a season. Now let’s complete the mind map, think about the questions“What is the weather like?”“What happens to plants and animals?”“What do people often do in spring?”
生:The weather in spring is ...
师:What else can we introduce about spring?
生:Festivals or holidays? How people dress?
师:Your answer sounds great. What festivals or holidays are in spring?
【设计目的】该活动是对内容的深入分析,帮助学生明白天气、动植物、人类活动是季节介绍中的常见内容。在深度学习方面,主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思考季节介绍还可以包含哪些内容,帮助他们分析推断,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丰富写作内容奠定基础。
师:How does the writer describe the changes of spring? Could you find some expressions?
生:The writer uses some phrases, such as wake up, start to grow, come back, begin to work ...
师:Yes, he uses phrasal verbs. How do people feel?
生:They’re happy and excited.
师:Really? How did you find it?
生:Winter is long. It is exciting to take a trip in spring.
师:We can use adjectives and the sentence pattern“It is adj.to do sth.”to describe our feelings.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观察语言,提炼语言图式,学会描写季节的细微变化,表达个人感受,在深度学习方面实现对语言、思维的内化。
2. 创设语言模仿
学生在提炼图式之后,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进行口头或笔头的初步模仿。
师:According to paragraph 4, winter is cold and snowy. However, does it snow in Guangzhou?
生:No.
师:Please tell the writer what winter is like in Guangzhou.
生:Winter in Guangzhou is warm and dry. It doesn’t snow. It’s amazing to visit some parks and enjoy the beautiful flowers.
【设计目的】补充了原文中对区域性季节差异输入不足的问题,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通过模仿,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深度的加工与思考。
3. 实现迁移创新
师:Kelly is a student from Auckland. She sends you an email and would like to know more about your favourite season.
Dear ×××,
I’m very interested in the seasons in Guangzhou.Could you please introduce your favourite season to me?
I’m waiting for your reply.
Yours,
Kelly
【设计目的】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活化,在新的语境中综合运用所学,创造性地表达,体现了深度学习中基于真实情境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
四、总结
基于深度学习的读写结合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理解力与表达力的同步提升。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文本的结构图式、内容图式及语言图式,更通过深度分析和思考,实现了对文本精髓的提炼与把握。通过写作实践,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个人见解,以个性化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读写结合的双向互动学习模式,为核心素养的落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安富海,陈玉莲.深度教学及其路径研究[J].教育探索,2017(05).
[2]李松林,张丽.深度学习设计的框架与方法:核心素养导向的分析视角[J].中国教育学刊,2022(09).
[3]汪佳子.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J].教学与管理,2024(26).
[4]姚林群,郭元祥.新课程三维目标与深度教学——兼谈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11(05).
[5]罗永华,阳程.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英语深度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24(44).
[6]郭华.深度学习及其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
[7]顾玲意.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小学英语结构化读写教学[J].教学与管理,2024(17).
[8]黄贻宁.读后续写: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创新实践[J].教育评论,2015(06).
[9]李金云,李胜利.深度学习视域的“读写结合”:学理阐释与教学核心[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
[10]王初明.从“以写促学”到“以续促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