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情景任务下“教、学、评”一体化阅读教学的设计与实践探究
作者: 刘琼
摘 要: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真实情境设计与任务驱动学习。落实课程改革要求,需要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形成以评价为主推力、以语文要素为重点的语文新课堂。文章以《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为例,对小学语文情景任务下“教、学、评”一体化阅读课堂的设计与实践进行了研究,以语言运用为基础,提高学生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阅读教学;真实情境;任务驱动
一、“教、学、评”一体化的概述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教学评一致性,是指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所设立的评价标准三者之间的完全统一和相互支持。这种一致性能够确保教师的教学活动围绕明确的目标展开,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明确的指导,而评价标准则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以评价工具来促进学习,从而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实现主动学习、主动达标和主动提升。
二、“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教、学、评”一体化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确保教师的教学活动围绕明确的目标展开。授课教师通过评价结果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能做出科学调整,学生再在授课教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和及时调整教学形式内容,实现阅读教学效果的持续有效提升。
阅读教学中“教、学、评”一体化鼓励学生在课前预习时进行自我评价和家长评价,在课前就能让学生清晰学习目标和内容。在课堂上进行自我评价、同桌评价和小组评价,在评价标准的指引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得以提高。
“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需要每一位学生的参与和反馈,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学习专注力也得以改善,学习实现了提质增效。教学评一致性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通过实施教学评一致性,能够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推动阅读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三、“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的具体实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文学习情境,让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需要创建连接,体现从学语文向用语文观念的转变。梳理朗读方法,形成评价标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学习、主动达标、主动提升。在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中,通过立足新课标、教材特点及本班学情制定教学目标,基于学校正在开展的“弘义之声”广播站招新活动制定研学情境,让学生在两个研学任务的驱动下,根据课堂生成的评价要求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在真实情境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开展自评与小组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调动,优等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主动达标、主动提升,后进生也能在小组帮助下逐步达成学习目标。
(一)创设真实情景任务,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创设真实情景任务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策略,它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真实生活贴近的情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是根据史实创作的文学作品,文本内容的时代背景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从人物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心情和品质的学习基础,但容易形成定式思维,直接通过句子总结人物的品质,对于体会人物内心变化仍需课堂上聚焦指导。班级部分学生对于朗诵已经能注意词句的抑扬顿挫,但读出人物内心,引发读者共鸣仍需努力。
能读好关键语句,读出人物内心情感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而此时校园红领巾广播站正在招募小小播音员,将两者结合,制定真实情景任务:“智读红色经典,涵养爱国情怀”校园红领巾广播站招募小小播音员,让学生在班级进行招募,再以班级名义推荐给学校。在这一任务引导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动力明显提高。随后教师再将评选要求和清晰的评价内容告知学生,让学生在课前就有目标有动力。(见表1)
(二)巧设课堂研学问题,凸显学生主体
巧设课堂研学问题并凸显学生主体地位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创新精神。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设置合作任务、鼓励学生提问、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以及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等方式,教师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成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的现代人。以《青山处处埋忠骨》为例,本课的学习重点围绕课后第二题展开,结合本单元的情境任务招募播音员,读好革命英雄故事,根据大单元设计思路,设计有梯度的子任务,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结合本课补充材料等方法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及心理活动。为达成这一教学目标,设置跟教学目标一致的研学任务:默读课文的第一部分,痛失爱子的毛主席是怎样的心情?找出表现毛主席心情的语句,用圆圈圈出关键词,再谈谈自己读到这些语句的感受,先和同桌交流再全班汇报。抛出研学问题后,教师再提供学习支架和与之相对应的评价工具。(见表2)
通过研学任务引领,让学生借助圈画、批注等阅读方法,训练学生依靠语感捕捉模糊信息,聚焦关键情感。注重阅读方法的传授,能帮助学生闻一知十,触类旁通。在不同形式的阅读中,达到朗读训练要求,学生主体地位也得以体现。
(三)借助多样评价方式,达成高效课堂
“教、学、评”一体化的评价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教师根据研学任务,找到简单明了的评价标准,在研学实施中进行评价实施,它包括传统的师生评价,也需要生生评价。师生评价开展时,教师要对照评价标准专心听清楚学生的表达,并判断他是否达成标准。如果没达成,要迅速找出未达成原因,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达成标准。若无法在课堂达成,在课后作业设计时也可以根据学生达成情况再分层设计作业。生生评价开展时,学生的评价语是学生自己的语言,在互助学习中更能帮助没有达标的学生理解达标。而小组讨论和交流汇报也为学优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师在这个时候就需要关注小组达标情况,发现问题后及时调整教学,帮助更多学生达标,在《青山处处埋忠骨》这一课中,始终围绕教学评的一致性开展教学设计,通过设置生生互评、师生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达成高效课堂。(见上表3)
评价表的生成通过了课前充分分析课程标准、教学参考书和班级学生学情,在预习单上直接给到班级学生。在这一标准下开展自学预习,为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达标、主动提升搭建学习支架,学生能学有所依、学有所得,课中再结合多样性评价,达成了“教、学、评”有机统一,实现了阅读教学的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窦祖玢.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语文五年级阅读教学运用的有效性[J].学苑教育,2022(22).
[3]李灵燕.“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J].天津教育,2024(08).
[4]金青,李丹.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研究——以《威尼斯的小艇》一课为例[J].甘肃教育,20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