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1+3+N打造大思政教育新格局

作者: 潘文清 陆思颖

摘 要:文章以广州市番禺区市桥沙墟一小学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党建引领下的1+3+N模式,构建大思政教育新格局。文章首先阐释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和内涵,然后分析了1+3+N模式的具体实践,包括思政教师队伍建设,课程、课题、课堂的创新以及每月主题活动项目化,最后展示了该模式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成效,并提出了进一步优化的策略。

关键词:党建引领;大思政教育;1+3+N模式;立德树人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实现这一任务,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分析广州市番禺区市桥沙墟一小学的实践案例,探讨了党建引领下的1+3+N模式在大思政教育新格局中的应用与成效。

一、立德树人的重要性与内涵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它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立德”讲建树德业,“树人”指培养人才,以“立德树人”标识教育及其发展之根本,十分清楚地表明,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教育的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办学治校必须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教育事业归根到底在于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九个坚持”,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立德树人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新时代教育目标的深化。

二、1+3+N模式的内涵、构建与实践

(一)1+3+N模式的内涵

“1”是指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是1+3+N模式的基础。通过“四动”策略,即培训助动、教研推动、工作室带动、评价拉动,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3”是指课程、课题、课堂。通过开发校本课程,丰富学生的课程体验;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推动教学方法的创新;通过开展双师教学模式研究,提升思政课堂实效。

“N”是指每月主题活动项目化。一是通过开展与传统节日相关的项目式体验活动,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二是结合学校课程思政项目式学习,将德育内容与学科知识相结合的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

(二)1+3+N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践行三全育人、五育融合理念,以党建引领,打造1+3+N大思政格局,助力立德树人走深走实,助推教育内涵高质量发展。

1. 以“四动”策略打造一支优秀的思政教师队伍

笔者所在学校教师结构性失衡,呈现两极分化。该校以问题为导向,以“四动”——培训助动、教研推动、工作室带动、评价拉动促进思政教师队伍发展。结合学校中心工作与教师思想动态,开展每月一次的师德师风培训或思政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培训。每学期举行基于主题的思政教学研讨,为教师创设交流展示平台;依托市级思政名师工作室,践行课堂变革、传播课改成果,带动思政教师的成长。同时,实行师德考核评价制度,评优评先,师德为先,对违反师德师风行为的给予一票否决。

2. 以“三课”策略推动大思政教育实效

“三课”指课程、课题、课堂。课程立体化,意味着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多维度、多层次的构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融合。课题常态化,则是通过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和科研活动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课堂信息化,构建“两个课堂”,运用优质教育资源平台解决思政师资不足的难题。

(1)课程立体化

课程是实施教育的重要载体。该校牢固树立三全育人思想,践行课程思政理念,着力构建立体课程,烹制好“三餐”——“定制餐”“营养餐”“特色餐”,让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立体化。

一是做好“定制餐”——上好“国家思政课”。一是上好道德与法治课,践行好课程思政育人理念。面对小规模学校思政专任教师不足的现状,创造性探索基于国家中小学智慧平台和广州市共享课堂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双师教学模式研究,让兼职的思政教师在名师优质教学资源的助力下上出不一样的思政课,全面提升思政教学实效。二是践行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倡导“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课堂处处显特色”。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思政元素,力求课程思政全方位、立体化实施。

二是推出“营养餐”——上好“校本思政课”。从学生核心素养出发,开发有学校特色的“六悦”校本课程体系,其中《小小少年阳光照》《小脚丫大世界》《岭南中草药校本教材》属于校本特色思政教材。《小小少年阳光照》为学生开学自适应课程,分为低、高年段,班主任利用班队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小脚丫大世界》则是通过引导家长利用节假日到市内有特色或文化底蕴的历史场馆、文化场馆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岭南中草药校本教材》用于开展岭南中草药项目式学习,实施劳动教育。

三是烹调“特色餐”——上好“国旗下思政课”。学校每学期围绕一个主题,精心烹调“特色餐”,由全校师生共同开发国旗下课程,让更多的学生直接参与,零距离走进升旗台,走到国旗下,讲述生动的故事、展示多彩才艺,为每个学生的成长搭建平台,让更多的学生走上舞台中央。如抓住喜迎建党百年华诞契机,围绕《讲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开发红色课程;2021年践行绿色生态理念,开发《身边的科技与环保》绿色课程;2022年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开发《二十四节气》课程;2023年推动二十大精神进校园、进头脑,开展《学习二十大  争做喜悦少年》主题学习宣讲课程;2024年响应教育强国建设,开展《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励志课程。

(2)课题常态化

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和职业幸福的“动力源”,也是学校内涵发展与特色彰显的“助推器”。该校坚持课题研究常态化。

一是做到课题研究方向以问题牵引。坚持问题导向,开展基于真实问题的研究,研究主题从常态教学中来,又为常态教学服务,让课题研究始终带着“问号”前行。近年来,围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这一主题,成功立项《智慧课堂下道德与法治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策略研究》《新课程标准下道德与法治项目式学习校本行动研究》《基于思想教育的小学语文生态文明教育四维路径的案例研究》《基于小学生劳动素养的岭南中草药特色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践研究》等省市区级课题。

二是做到课题研究方法以问题驱动。按照“发现问题、提出设想、实施研究、评估验证、总结反思”的循证路径,落实循证归因,及时评估并修正课题研究行为,不断重构与优化实践,让课题研究回归本真,做真实的行动研究。

三是做到课题研究过程深耕问题解决。该校坚持以课题引领,课堂深化的思路深耕问题解决,夯实课题研究过程,让课题研究过程鲜活、扎实起来。

让研究融入教育教学日常,并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现新问题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中,使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相连,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课堂信息化

该校充分发挥数智时代技术的优势,聚焦育人主阵地——课堂,落实新课程改革,开展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构建了“两个课堂”。一是“多技术融合的三导三学精准教学”素养课堂,赋能“双减”提质减负。二是解决专任教师不足,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广州市共享课堂”等构建了“同频共振式、交流分享式、观点辩论式、课前研学式”四种双师教学模式,有力地推动道法等学科兼任学科教学样态的变革,创造性地解决了专任师资不足的困境,让师生在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的实践中同步提升。

3. 以“N项目”策略推动大思政实践创新

项目式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它能够将新课标与三全育人理念落到实处。一是围绕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化体验活动。学校倡导在真实的情境中,结合德育、少先队每月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项目式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二是组织课程思政项目式学习活动,将思政与学科知识相结合,设计跨学科的项目任务。比如,劳动教育中开展的《走进岭南中草药》项目式活动,提出四个学习活动任务群:识本草之香—探种植之秘—尝草药之味—寻广府凉茶文化。引导学生基于真实的问题情境,在劳动实践体验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形成项目化产品。学生在劳动中学习、探究、获得与成长。

通过项目化学习实践活动,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从而全面提升教育效能。

三、成效分析

本项目以广州市番禺区市桥沙墟一小学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党建引领下的1+3+N模式,构建大思政教育新格局。实践表明,该模式有助于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有助于落实三全育人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要表现为:

1. 促进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四动”策略,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有20人次教师获省市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骨干教师、骨干班主任等。

2. 促使德育课程完善:构建和完善德育课程体系,包括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机制等,以适应新时代德育教育的要求。

3. 德育集体荣誉喜人:近三年,获德育类奖项部级2项,省级3项,市级7项,区级6项。

4. 师生获奖明显提升:近三年,师生参加德育各类比赛,获奖明显提升。学生共获奖2536项,其中部级252项,省级60项,市级272项,区级898项,市桥城区(镇)级1053项;教师共获奖803项,其中部级37项,省级104项,市级85项,区级297项,镇级280项。

5.推动教育优质均衡:通过广东省教育厅组织的“走进乡村教育”送教活动,把《党建引领:1+3+N打造大思政教育新格局》的经验向区域及粤东西北地区推广辐射,为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做贡献。

综上所述,1+3+N打造大思政教育新格局的项目,它不仅能够为思政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还能为其他学科的思政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整个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创新。通过整合三全育人理念,可以进一步发挥这些模式的优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四、结论与建议

实践证明,1+3+N模式是实现大思政教育新格局的有效途径。它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使德育课程体系完善、促进师生获奖提升与学校整体发展、推动教育优质均衡。未来,应进一步优化该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课程改革,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武东生,宋怡如,刘巍.立德树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1).

[2]邓友超.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再出发[J].人民教育,2024(07).

[3]杨柳.指向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项目式学习[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4(4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