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中职学校家庭教育的探思
作者: 樊栩亮摘 要:文章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通过说明中职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必要性,分析中职学生、中职家长及中职班主任在家校共育中的心理特点与成长需求,对如何提升中职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质量做出具体的阐释。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中职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家校共育
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密切,许多研究基于二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来探索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实践。文章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以中职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情况为研究对象,对提升中职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质量的有效策略进行系统的思考与分析。
一、中职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必要性
(一)与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相关的核心概念
1. 家庭教育
根据当前家庭教育相关研究论述及实践的重点方向,本文对“家庭教育”界定为“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其中,教育者指的是家长,包括父母、祖辈及其监护人;教育对象指的是子女。
2. 中职学校家庭教育指导
基于本文对“家庭教育”的界定,结合家庭教育指导基础概念、《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针对青少年(16岁至18岁)的内容,本文从以下方面对“中职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的概念做出阐释:在提供中职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的过程中,教育对象为中职学校本校学生的家长;教育手段体现在,通过多种教育形式与指导方法,帮助家长学习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与理念,从而提升家长的家教能力与水平,促进家长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在中职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中,家长(包括学生父母、祖辈及其监护人)、学生及班主任是关键的参与对象。
(二)中职家校共育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1. 中职家庭教育指导能力与其重要性不匹配
良好的中职学校教育能助力中职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促进人生目标的实现。而科学的家庭教育在学生个人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中职家长面临的养育孩子的问题越来越多,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家庭教育问题也日趋复杂化。然而,大多数中职家长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由于忙于工作与生计无法很好地专注于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因此,当遇到亲子沟通不畅等家庭教育问题时,家长都迫切希望能够得到来自学校的有效指导。
2. 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开展简单浅表
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缺乏科学的体系建设,没有贴合学生在校期间的身心发展规律,随意性大,成效低。由于家长文化水平与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大,部分家长依旧只通过拨打电话、发短信等传统通信方式与学校联系,家长缺乏使用信息化家校沟通工具的技能,班主任通常也是通过微信群、短信、电话单向发放信息,导致家校沟通互动效果较差。
二、心理健康教育赋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分析
(一)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念依据
根据《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中应充分设置面向家长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同时,家庭、学校、社会应形成有效合力,促进科学的家校沟通,以此共同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中职学生在家校共育中的心理需求
学校教育体系中,缺乏对学生的家庭相关知识的教育指导。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孝顺”“感恩”教育,很少有客观地认识家庭结构的理论学习;学生甚少获得独立的处理家庭沟通、家庭事务的课程学习。中职学生的心理发展问题相对于普通教育的学生更为复杂,加上部分学生家庭的情况具有特殊性,学生拒绝沟通、单向沟通或认为“家校结盟”缺乏解决家庭沟通问题的能力,对学校与家长产生对抗心理。中职学生处于成熟与稚嫩的交织状态,他们渴望自主却缺乏方法,当遇到困惑、烦恼时难以找到合适的倾诉对象。他们经常在专业学习、人际互动、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面临多种心理挑战或问题。而家长缺乏充足的家庭教育知识储备去有效应对这些状况,急需学校提供专业且全面的家庭教育指导支持。
(三)中职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成长需求
部分中职家长自身文化水平较低,对教育期望过高,对家庭教育认识存在误区。很多家长认为掌握专业知识的教师才是科学教养孩子的第一责任人,而家长只需要适时配合及提供衣食住行等物质支持即可。因此,许多中职家长缺乏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无法正确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与需求,迫切需要通过有效途径来学习亲子沟通、孩子青春期核心问题、情绪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掌握有效的家庭教育策略。
(四)中职班主任在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中的策略需求
中职班主任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普遍不足,积极性低。一方面,大多数的班主任没有接受过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专门训练,认为自己不具备家庭教育指导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因此通常只会在学生出现品行问题时才联系学生家长,而对于亲子矛盾调和、家庭教育指导缺乏有针对性的应对方法。另一方面,部分班主任认为自己具备丰富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具备充足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与家长沟通的主动性高,却在与家长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容易使用强势的教育口吻。由于缺乏正确有效的沟通技巧,这部分班主任无法促进有效的家校沟通,甚至容易使家长产生负性情绪与反感心理。因此,班主任迫切需要学习与掌握有效的策略来促进与家长的良性沟通。
三、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提升中职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质量的途径
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功能,融合学生、家长、班主任的心理特点与成长需求,以广州市番禺区职业技术学校建立的学生、家长、班主任三方同步培训提升的立体同向优质模式为鉴,以下具体阐述通过开展家校沟通活动实践来提升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质量的参考途径。
学生:在培养学生学习潜力、学习效力、学习动力以及提升学生自信心的基础上,促进学生领悟家庭教育的精神与内涵,学习家庭教育相关技能。例如,通过设置“认识我的家庭”“如何处理与父母的冲突”“家庭沟通中的情绪管理四部曲”等线上或线下主题讲座、工作坊和主题班会,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在亲子互动中巧妙使用心理策略与心理调适技巧,并根据实践应用效果评选出爱家、建家优秀学生代表。
家长:加强家庭教育理论技巧学习、促进家校协作的行为养成。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开展家校沟通活动实践,如设置线上家长课堂、线下家教沙龙;在525心理健康月通过与家委会、家长学校协作,利用网络微课、公众号推文等线上资源以及家庭心理健康主题活动来开展相关实践。根据家长的实践情况,评选优秀家校共育家长代表。同时在学校德育文化的指引下,培养一批领袖家长种子讲师,构建领袖家长互助系统,由家长讲师带领其他家长进行系列亲子活动,分享家庭教育经验,共建共享意识,调动多方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家长互助生态。
班主任:学习家庭教育指导理论与技巧、提升与学生及家长的沟通实践能力。一方面,通过设置班主任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师资培训,促进班主任学会准确定位其在家校共育中的角色和责任,培养班主任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掌握识别学生异常心理及应对方式的技能,能够协助对接处理学校日常遇到的家庭教育问题;另一方面,通过设置班主任互助小组来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研讨,班主任在研讨中分享班级案例与经验。通过班主任队伍的示范实践,评选出班主任优秀家校沟通典型工作案例。同时在班主任队伍中培养一批优秀的家庭教育校内讲师,构建与培养校内家庭教育志愿服务人才队伍。
四、结语
结合“三全育人”的总体目标和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内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辐射作用,中职学校在拓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多元路径中,充分启动学生的主体力量,加强学生、家长、班主任之间的有效沟通,发挥各参与主体的资源优势,科学建设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体系,以实现动态、实时、科学、有效的家校共育模式,提升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质量,从而由点及面地逐步深化中职学校高水平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提升中职学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参考文献:
[1]潘虹.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学校线上家庭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05).
[2]殷飞.将家庭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J].江苏教育,2017(16).
[3]李运林.协同教育研究引领教育发展进入新时代[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
[4]罗利群.中职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佛山市顺德区某职业技术学校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9.
[5]唐澜.中职学校家校合作协同育人的现状与问题研究——基于桂林市的调查[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9.
[6]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J].家教世界,2021(34).
[7]沈灵玲.中职学校家校合作协同育人的现状与措施研究[J].知识文库,2020(08).
[8]牛保华.创新“互动+”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模式[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