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普通高中办学的几点思考

作者: 林伟

摘 要:在新时代背景下探索普通高中办学思路与策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建设一个法治、人文、高效的管理体系;建设一支专业化程度高、服务意识强、职业幸福感足的教师队伍;构建一个内容丰富、充满活力的开放型课程体系;倡导尊重、合作、优质的教学过程;培养一批个性鲜明、自主能力较强、快乐成长的学生;建立一所理解、支持、学习的交流国际化学校;打造一方教育信息化高地;打造一个知名的学校品牌,扩大学校的示范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普通高中;管理体系;教师发展;课程教学;学生发展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落实中共中央组织部等关于印发《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秉承“厚德求真,笃行致远”的办学理念,立足于学校实际,全面探索素质教育质量提升的道路和途径,建设一所高质量具有民族特色的示范性学校。

一、建设法治、人文、高效的管理体系的思考

(一)构建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建立完备的学校安全责任制度、安全预案和应急工作机制;强化安全法制教育特色,加强防火、防水、交通安全、自我救护教育,强化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规范安全行为;加快安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进度,探索建立安全教育课程实施模式,形成安全校本课程特色。

(二)建立标准化、系统化的管理体系

探索建立标准化、系统化的学校行政后勤管理体系,根据岗位设置和工作程序的实际需要,明确岗位职责、办事流程和程序要求;加强对制度的思考和建设,不断补充和完善制度细节;成立由领导、教师、家长、学生代表、社区代表和专家等共同主持的“校务委员会”,对学校的重大决策进行监督和听证,最大限度推进学校的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进程,真正实现依法治校、民主管理。

(三)完善规范化、人文化的服务机制

以教育教学为中心,形成财物供应、生活服务、环境建设和安全管理等环节的保障机制,为师生提供安全、优质、高效的全程、全方位服务。提升服务质量,从细节入手,简化学校管理工作的申报程序,缩短响应时间,提高服务效率,为学校的教育教学保驾护航。

(四)追求信息化、高效化的服务模式

构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智能化、无纸化高效管理平台,实现日常办公的高效化、便捷化、低碳化。建立完整的校内资源信息库,完善校园数字化管理系统,逐步实现后勤管理智能化、高效化,降低人力成本,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能。

二、建设一支专业化程度高、服务意识强、职业幸福感足的教师队伍思考

(一)提升教师专业化程度

切实做好“师资培训工程”,加大教师校本培训力度,定期开展沙龙式培训、反思式培训等多种活动,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策略,聘请名师、专家来校进行示范课演示,开设讲座。定期举办“二高”讲座(论坛),就教育问题进行集中研讨。做好青年教师培训工作,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全力推进“骨干培养工程”,建立完善的骨干教师选拔和培养制度,采取“树典型、搭台子、铺路子、压担子”的方法,激励教师立足岗位成才。营造教研氛围,教研能力提高,教师备教案、做课题、写论文得心应手,打造学术型教师团队,培养专家型教师。

(二)提高教职工服务意识

教育即服务,服务意识直接关乎教育效能。要引导教职员工树立服务性的教育理念,通过“树典型”的方式,开展“感动二高”系列活动,倡导教职员工的“大服务”意识。提高教师队伍职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倡导一种服务性的教育行为,教育教学要以学生认同为工作得失标准,以学生发展为工作成就标杆,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智慧。成立“心理服务中心”,引导教职员工就学生的课程选择、报考升学咨询、心理咨询、生活服务、学业辅导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

(三)增强教师职业幸福感

职业幸福来源于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成就,要不断加强对教师师德师风的磨砺,规范教师礼仪行为,完善师德风尚奖激励机制。开设“幸福课程”,引导教师获得职业认同感。开展“教师关爱行动”,为教师提供职业、家庭、生活等多方面的咨询、慰问和帮助,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团队活动,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提供各种形式的进修、培训和职业交流的机会与平台,为教师的职业幸福和人生幸福铺平道路。

三、构建一个内容丰富、充满活力的开放型课程体系思考

(一)构建均衡课程体系

根据国家、地方、校本的三级课程体系实际,构建必修与选修并进、地方统一与学校特色相结合的科学合理、丰富多元的课程体系。加大对课程选择性、均衡性的探讨,在选修课程领域扩大学生选择范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大对课程结构的研讨,实现课程引领,形成课程特色。

(二)整合优化国家课程

加大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深入探讨和研究,建立各学科模块的课程纲要。整合并优化课程资源,不断充实完善课程资源库。打造“精品课程”,树立国家课程实施的典型和标杆,激发国家课程的实施活力。

(三)建设特色校本课程

建立由德育课程、衔接课程、讲座课程、拓展课程、提升课程等构成的完备校本课程体系。德育课程以主题的形式实现,衔接课程解决初高中知识、能力的过渡问题;讲座课程主要包含学科讲座、名家讲座等;拓展课程、提升课程分别面向学有余力和学业吃力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四)激发课程生机活力

探索建立适应自身实际的课程管理与评价制度,加强课程领导;探索建立完备的校本课程开设、淘汰的课程管理制度,加大对课程实施的监管和评价力度;探索建立完善的课程引进制度,对合作接洽、课程交流、课程评价等环节建立规范的制度章程;建立定期课程反馈与调查制度,督促教师加大对课程的研究与思考力度,促使课程保持勃勃生机与无穷活力。

四、倡导尊重、合作、优质的教学过程思考

(一)以尊重为前提,构建活力课堂

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学习程度、学习方式、情感需要等个性差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分阶段教学,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尊重课堂,完善集体备课,出台集体备课“45552”方案,即“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五统一”: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测试、统一评价;“五研究”:研究新课标、研究教材、研究教学资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和学法;“五点”:重点、难点、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两题”:课堂练习题和课后反馈作业题。有针对性落实校本研究,强化教材教法研究,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推进高效课堂。尊重生命,关注课堂中的生成与互动,促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二)以合作为抓手,提高教学效能

以科组活动为载体,加强“三新”(新课标、新课程、新高考)研究,研究学科知识、研究教学方法、研究学生群体,实施“十抓十做到”,即抓教学计划的制定,做到有的放矢;抓备课环节的落实,做到循序渐进;抓课堂教学的创新,做到敢为人先;抓作业布置与交阅,做到因材施教;抓单元训练和检测,做到查缺补漏;抓作业教案的检查,做到以查促教;抓教师听课与赛教,做到取长补短;抓教法与学法研讨,做到鱼渔兼得;抓质量分析和研讨,做到对症下药;抓教学效果的反馈,做到奖罚分明。探索建立常态的学科间教师合作模式,协调好各学科的教学、辅导以及备考工作,定期就学生的群体特征、共性问题进行集体探讨,提升团队战斗力。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水平,在同区域同类学校中,进步明显,名列前茅,学业水平考试通过率力争100%,高考力争本科上线人数明年突破200大关、三年突破300大关,努力实现考取清美、北体目标。

(三)以优质为目标,创新教学模式

贯彻“十二字”教学原则和“十字”教学方针。即“十二字”教学原则:“低起点、小步子、快反馈、多训练。”“十字”教学方针:“备课要‘深’、上课要‘实’、作业要‘精’、教学要‘活’、手段要‘新’、活动要‘勤’、考核要‘严’、辅导要‘细’、负担要‘轻’、质量要‘高’。”出台质量目标管理评价方案,做到“人盯人,包干到户”。探索“4520导学案教学模式”成为校本教学体系,建立“4520”教学模式和评价标准,形成独特的“二高”教学模式。

五、培养一批个性鲜明、自主能力较强、快乐成长的学生思考

(一)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以课程为载体,形成引领学生个性发展的德育课程体系。探索与年级特色相适应的社会实践课程,让实践课程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社会磨砺平台。切实开展好社团活动,力争打造5—10个精品社团,让社团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校园锻炼平台。办好校园大型文化活动,如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等,让大型活动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展示平台。

(二)促成学生的自主发展

建立完善的学生常规管理制度,围绕“自为自主,健康成长”为核心,加强对学生自主管理、自主成长的引导和帮助,促进学生的自我规划、自主发展能力的培养。打造人文环境,设计好孔子文化园、感恩文化园、龙舟文化园,塑造树文化、墙文化、地文化、教室文化、宿舍文化,丰富年级文化、班级文化和宿舍文化的内涵,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共青团等基层组织的管理,加强对学生会等学生组织自主发展的协调和指导。

(三)推进学生的快乐发展

构建科学合理的多元评价体系,注重体现学生发展的多向度、多维度的过程性评价。做好心理辅导与助推课程,让心理辅导成为学生快乐发展的基础。搭建适宜学生个性发展、多元发展的平台,尽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促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充分享受到成长与发展的乐趣。

(四)引导学生的创新发展

构建一个促进学生创新发展的平台,开设学科实验室、工作室,为学生对某一领域的深入探究创造条件,创设平台。

建立一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在某些领域有浓厚兴趣又具备较强的创新研究能力的学生,由本校教师与高校教授合作对学生进行培养,形成一种创新人才培养奖励机制,对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建立完善的培养、评价和奖励机制。

六、打造一个知名的学校品牌,扩大学校的示范和辐射范围思考

(一)创新家校合作形式

完善家校合作制度,在“家长委员会”与“校务委员会”间建立常态沟通机制;做好常规“家长开放日”、家长会、家访等常规工作;创建“家长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开设家长课程,丰富家长学校活动内容,加强家长间的横向合作交流;探索网络环境下家校合作新模式,开辟家校合作新途径。

(二)丰富社区合作内容

探索建立学校与社区合作的教育模式,完善合作制度;拓展学校与社区合作领域,建立定点合作社区,提升合作的实效性;加大学校对社区的支援力度,改善社区“输出”型的单一合作局面;做好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工作,探索社区与学校共建的途径。

(三)拓展校际合作区域

加强与省内外兄弟学校、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与交流,建立完备而规范的合作交流制度,在师生互访、合作办学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

七、建立一所理解、支持、学习的交流国际化学校思考

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高频度、宽领域、深层次的互相交流,已成为我校的内在发展需求,未来十年内,要大力开展对外学校交流活动,尤其在科技高中的特色建设上,要不断借鉴国内外名校经验,促进学校在办学模式、办学效能方面向高端化、国际化迈进。

(一)深入开展课程合作

大力引进国际科技课程,探索在科学类学科领域全面实施国际课程,建立校本国际课程标准。搭建国际科技课程网络平台,提供广泛的国际科技课程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国际间学生的网络课程交流创设适宜条件。同时,在科技类校本课程开设方面,充分借鉴国际经验,部分优秀科技类校本课程亦可尝试进行国际化传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