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的案例
作者: 陈伦艳
摘 要:文章以《城南旧事》这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作为整本书阅读的案例,通过分析其教学价值、阅读年级及学情,在开展整本书阅读过程中运用“互联网+”技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个性化的语言描写,珍惜童年的幸福生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关键词:《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教学案例
一、书籍简介
《城南旧事》是著名作家林海音以其7岁到13岁的生活为背景所作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书中描写20世纪20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着英子温暖和睦的一家。它透过主角英子童稚的双眼,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以现时的角度来观察,《城南旧事》中所描绘的事件大多是时代造成的悲剧,各有各的痛楚。小说将小英子童年经历的五个故事集合在一起。是作者内心创作情感的表露与寄托,以不断的“离去”来组织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文章极力淡化善恶标准,以欢乐的童心对待现实的丑陋,在沉重的现实中保留一片自由快乐的天空。可以说,小英子打开了成人世界所忽视的视角,这个视角是以质朴、单纯、善良的心去待人处事。《城南旧事》影响力深远,被教育部指定为中小学生必读的作品,曾被《亚洲周刊》评选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二、作者简介
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音。1923年随父母迁到北京,定居城南。林海音于1994年荣获“世界华文作家协会”及“亚华作家文艺基金会”颁赠的“向资深华文作家致敬奖”,于1998年获“世界华文作家大会”颁“终身成就奖”。其自传体长篇小说《城南旧事》,于1999年获第二届五四奖“文学贡献奖”。她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
三、教学价值分析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城南旧事》的字里行间蕴涵着深刻的人文内涵。书中介绍了小英子的成长历程,面对疯子秀英的友善、小偷的善良与无奈、兰姨娘的不安现状等描写,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家庭背景、言行的传神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充满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是本书的一大特色,由此,阅读时可提炼出“对话式的语言描写”。
2. 书中情节曲折、人物鲜明、社会背景特殊的特点,将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对主要人物形象做出评价作为学生能力提升点。
3. 与单篇阅读相比,整本书通常能够提供一个文化场域和其中的人物成长史、复杂的人物形象,给读者提供一个认识过程。在对整本书的阅读认识过程中,读者会结合自身经历生成新体验。在抓整本书阅读精神成长点时,作品所传达的价值观和自身成长经历是可以互补和契合的,本书传达了当时社会背景中的悲欢离合,善良的人获得了友谊、成长过程中总有跌跌撞撞等,和高年级的成长经历相契合。
四、阅读年级及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四、五年级学生已阅读曹文轩、秦文君、杨红樱、伍美珍、沈石溪等优秀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以及小学生必读书目50余本,阅读林海音的作品《我们都长大了》《我的京味儿回忆》等。每两周制作一次读书手抄报,每阅读完一本书都写一次读书心得体会(450—600字)。但是书中的时代背景距离学生甚远,学生对“秀贞为什么会被人说成是疯子”“小偷偷窃,可是情有可原,这是为了弟弟读书的无奈之举”。难以辨别是非,因此,教师在进行书本阅读指导时,可以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思辩,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故事是以“小英子”的视角描写的童年,学生也正处于与英子相仿的年龄,可以引导学生对比自己,品味英子笔下的童年片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开展整本书阅读过程中“互联网+”技术说明
(一)兴趣激发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功能了解《城南旧事》的写作背景,利用喜马拉雅APP听故事,推荐带有伴奏的名家诵读,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利用微信公众号,推送《城南旧事》的赏析文章,吸引学生去关注人物的关系和最后的命运。
(二)反复阅读
在微信群平台上输入心得体会,家长在微信群内给予评价,将学生制作的《城南旧事》手抄报,拍照上传到“和教育”APP,发起网络投票功能,评选班内优秀的手抄报。鼓励学生反复阅读,展示更多的读书笔记,利用网络下载《城南旧事》电影,通过播放视频增加感染力,深刻感受人物的各种形象。鼓励学生朗读书中精彩章节,在喜马拉雅APP中进行录音,分享到微信朋友圈,感受阅读的快乐。开展亲子共读活动,营造亲子阅读的氛围,孩子与家长将读后的感受通过语音发送的形式,上传到微信群,与群内的家长和孩子一起分享这篇名著的心得。
(三)深入阅读
在班级开展《城南旧事》读书交流会,录制学生的精彩点评,上传到微信群供学生反复观看,加深感受。制作整本书的思维导图,通过不同的角度制作思维导图,比如以小英子为中心的思维导图、以惠安馆为中心的思维导图,分析当下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性格特点,将思维导图拍照,制作成相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通过相册欣赏各个层面的思维导图,培养思维习惯。笔者通过网络收集资料,制作微课,在课堂中播放微课,使学生明白辩论的方法,学会多角度评价人物,比如辩论“小偷是否真的是坏人”“秀英真的疯了吗”等话题。学生写书中每一个章节的读后感,将自己融入每一章的故事中,并将所有读后感的电子文档集成一个文档,编排成PDF格式,在QQ群内与家长、全校教师一起分享。
(四)拓展延伸
在深入阅读后,学生运用书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写自己熟悉的人。教师在课堂上用手机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拍照,通过4G网络上传在一体机上,一体机显示出学生的作品,学生可以朗读自己的作品,对比英子笔下的人物,感受英子笔下那超越悲欢的童年生活。关注作者其他作品和以童年为主题的作品,进行拓展阅读,以扩大学生阅读视野,提升学生阅读体验,感受那个时代的背景,体谅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推荐学生下载Kindle软件,阅读《爱的教育》《童年》《穿过林间的海音》《冬青树》等书籍,养成看书写读书日记的好习惯。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观看林海音的传记故事和其他关于童年的影视作品。
六、阅读过程
(一)走进阅读
活动目的:联系本班的阅读经验,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对比童年生活,激发学生对《城南旧事》的阅读欲望。
活动方式:课堂上交流过去本班读过的描写童年的书籍,通过《城南旧事》导读课引领,开展持续一周的《城南旧事》精彩章节分享会。
活动时间:1周
活动过程:
1. 上导读课
(1)分享交流过去本班学生读过的描写童年的书籍,如《呼兰河传》《女儿的故事》等中外文学作品。
【设计意图】四、五年级学生已阅读曹文轩、秦文君、杨红樱、伍美珍、沈石溪等优秀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以及小学生必读书目80余本,在学习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的时候,还拓展阅读林海音的作品《我们都长大了》《我的京味儿回忆》等。通过分享书籍,一是拓宽学生的视野,了解更多年代的童年生活;二是激发阅读兴趣,为阅读《城南旧事》做好铺垫。
(2)课堂活动。
教师小结之前阅读过的关于童年书籍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出示:骆驼队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图片内容出自哪篇课文?回顾《冬阳·童年·骆驼队》中学骆驼咀嚼的片段,齐读段落,引出《城南旧事》,引导学生猜想小说中的主人公与之前阅读的书籍的人物的命运有什么异同,其中发生了那些令人难以忘怀的事。介绍作者背景资料,了解作者在文学史上的贡献,鼓励接触作者更多的作品。鼓励学生在阅读书籍期间,聆听喜马拉雅APP中《城南旧事》的故事。为每天朗读精彩章节做好充分准备。
【设计意图】通过《冬阳·童年·骆驼队》的片段,引出《城南旧事》和作者,学生初步进入情境为阅读指导作了充分的情感准备。奠定与作者从前已相识的感情基调,让学生带着期待进入文本的学习,同时通过喜马拉雅软件听故事的功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朗读精彩章节起到一个示范引领的作用。
2. 开展精彩章节分享会
每天下午2点到2点30分为学校的午读时间,利用一周的午读时间,朗读《城南旧事》的精彩章节。在家委的帮助下,学生每人提前准备好《城南旧事》一书。
当周每天活动如下:
(1)利用外置蓝牙播放器,连接手机,播放喜马拉雅APP中《城南旧事》章节,当周每天午读播放一个章节5—10分钟的片段,课件投影相关片断的文字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将文字声情并茂地演绎出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的感染,说说自己的感受,说说自己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设置悬念,只播放一个片段,激发学生继续阅读。对于认真倾听的学生给予书签奖励。
【设计意图】有声书籍可以帮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到这本小说的情节,指引一条新的学习途径。通常会有不同的演员或者叙述者来读有声读物,他们会绘声绘色的描述故事,有时候其中也会伴随着音乐和歌曲。感受“听到”书本中的乐趣,体会到究竟可以多么精彩的“读”《城南旧事》。这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可以和家人共享这部小说,任何地点都能聆听故事,起到很好的范读作用,提高学生的专注力。
(2)玩“猜猜他(她)是谁?”的游戏。班内同学已经提前准备好了《城南旧事》这本书,活动实施前班内已经提前布置学生在家练习朗读自己喜欢的片段。利用午读时间,播放完喜马拉雅的朗读片段后,请学生上讲台,朗读10分钟的片段,有的讲人物的描写语段以手抄报的形式呈现,有的直接拿着课本朗读。一边朗读一边玩游戏:猜猜他(她)是谁?学生在多媒体展示台上出示自己准备好的人物描写片段,有感情地朗读,让全班猜一猜描写的是谁,说一说推测的理由,对理由说得充分的学生给予书签奖励。
【设计意图】任何的切入点与切入方式,启示都是三个字支撑着,即:趣、情、美。通过学生个性化阅读,游戏与有感情地朗读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清晰读懂细节更有助于读懂人物,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通过猜测人物说出理由,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学会分析与评价。
3. 微信推送《城南旧事》赏析
教师在微信平台上,推送喜马拉雅的有声书,让亲子都能在家欣赏到美文,推送与《城南旧事》相关联的文章,让学生在家内阅读,全方面地感受阅读此书的意义和价值。
【设计意图】我们所要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离不开一个“正”字。在推荐的书评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城南旧事》的社会价值,提高思想的高度,丰富精神世界、构建学生的思想大厦,为他们体会书中的人文价值奠定基础。
【实施反思】《城南旧事》的读一本书教学活动缘起于五年级的一篇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但是小说中的人物为什么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命运、为何会有各种无奈的原因与社会背景本身有关,但这与学生的时代距离远,学生很难理解。所以笔者在前期推荐了很多以童年为主题的书籍。本班学生阅读能力还有待加强,需要大量的阅读基础,夯实理解基础。
本次阅读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鼓励学生和家长一起加入阅读整本书的行列中,不仅仅停留在侦探小说、童话、神话等书籍中,通过对《城南旧事》的深阅读,加深语感,学会更多的阅读方法,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对比自己的童年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阅读的欲望,珍惜现有的美好童年。
德国教育家第惠多斯则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都说明了“兴趣”在教育教学中的巨大作用。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在导读课中,笔者先让大家分享之前阅读过的描写童年的文学,比较异同。然后,在PPT展出一群骆驼路过沙漠的小动画,请学生思考:“看着这些憨态可掬的骆驼你会想到哪篇课文”,再次感受小英子学骆驼咀嚼的可爱样子,齐读段落,让学生感受到童年时候的天真无邪,激发学生阅读《城南旧事》的兴趣,并播放作者的背景介绍录音,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位可爱的英子,学生在导读课中充满了阅读的欲望,用期待的目光注视着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