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乐”课堂教学案例1

作者: 陈嘉琪

一、课标要求分析

本课内容属于日常生活劳动中的烹饪与营养任务群,符合《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新要求。桂花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自古就深受中国人的喜爱。在古代的咏花诗词中,咏桂之作的数量颇为可观。《桂花雨》也被收入五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中,与学生的关系较为密切。仲秋时节,丛桂怒放,结合我校桂花园的种植情况,开展“巧制桂花蜜”课程,既符合时令特点,也与校园文化相契合。另外,新课标明确指出:“五、六年级应进一步体验种植等生产劳动,能根据劳动任务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安全、规范、有效地开展劳动,初步形成持之以恒的劳动品质。”从桂花的种植、制蜜过程中,学生能了解桂花的生长特点,正确选择劳动材料,合理运用器具进行简单的烹饪,既贴合劳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精神,又能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桂花,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实现跨学科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基本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学习能力,能按要求进行简单的器具操作。通过前段时间的桂花种植实践活动、语文学习活动,学生对制作桂花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学生并不清晰桂花蜜的制作流程,操作过程缺乏科学性。因此,本节课将重点学习桂花蜜的制作步骤和技巧,通过视频演示、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的方式,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桂花蜜的制作过程,大胆地动手操作,感受劳动的快乐。

三、教学目标

1. 劳动观念:了解桂花的相关知识,了解桂花的营养价值;在劳动过程中,增强安全用电、不浪费材料的劳动意识。

2. 劳动能力:掌握制作桂花蜜的方法,能积极参与桂花蜜的实践制作,利用工具安全有效地对材料进行加工,提高动手制作的能力。

3. 劳动习惯与品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安全使用电器的劳动习惯;能主动分享劳动成果并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4. 劳动精神:在制作过程中感受劳动制作的快乐,形成热爱劳动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桂花的相关知识,掌握制作桂花蜜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电器和用具,小组合作制作桂花蜜。

五、教学方法

演示法、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 教师活动:①活动回顾,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情境,明确本次活动研究的主题。②补充桂花知识,让学生了解桂花文化。

2. 学生活动:通过回顾前期活动,聆听教师对于桂花知识的补充,进一步认识桂花。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导入,前期回顾,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并借助知识音频、桂花图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桂花。

(二)小组汇报

1. 教师活动:①展示桂花蜜的制作视频。②引导小组汇报观察结果。③引导学生关注“安全提示”,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2. 学生活动:观看制作视频,学习制作桂花蜜,小组讨论,完成任务一,并派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演示,直观地让学生发现、总结制作桂花蜜的步骤,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向导“小蜜蜂”的提醒,让学生重视用具安全,增强安全意识,培养劳动责任感。

(三)研学探究

1. 教师活动:①出示研学任务清单。②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二。③提出任务三的活动要求,小组合作,巡堂适时指导。④巡堂指导任务三的介绍卡。

2. 学生活动:①阅读任务清单。②小组合作制作桂花蜜。③结合任务二的观察记录,小组合作完成任务三,写好介绍卡。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研学、动手操作、小组评价等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了解桂花蜜的制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体会劳动的辛苦与快乐。

(四)交流展示

1. 教师活动:①引导每个小组的展示员上台展示,谈学习感受。②引导小组投票,选择“劳动小能手”小组。

2. 学生活动:①小组展示员介绍本组作品,谈学习感受。②每个小组派一名同学上台投票,评选“劳动小能手”小组。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和投票环节,学生进一步了解桂花蜜的形态,感受与人分享的快乐,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拓展延伸

1. 教师活动:①引导学生想一想:桂花蜜能与什么食品搭配在一起,制作成一道新的美味佳肴?②引导学生回家给父母沏一杯“桂花蜜”水。

2. 学生活动:①思考:桂花蜜能与什么食品搭配在一起,制作成一道美味佳肴?②给父母沏一杯“桂花蜜”水。

【设计意图】在课堂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桂花蜜的其他搭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多元化思考的能力。通过回家为父母沏一杯桂花蜜水,把劳动教育与服务他人的劳动精神相联系,渗透尊敬长辈的道德礼仪教育。

(六)板书设计

巧制桂花蜜

方法A

准备用具:炉具、勺子、抹布、瓶子

白砂糖、水 大火、转小火

桂花、柠檬汁      小火熬

蜜糖温度降低

方法B

准备用具:勺子、瓶子

白砂糖、桂花 放糖  放桂花  依次叠放

蜜糖 封口

七、教学反思

“巧制桂花蜜”属于日常生活劳动的烹饪与营养任务群。在制蜜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正确合理运用器具进行烹饪,既符合《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新要求,又能增强学生安全用电、合理使用家用器具完成劳动任务的意识。此课不仅符合当时的时令特点,也与校园文化、桂花文化相契合,为学生进一步了解、认识校园中的桂花提供了契机。笔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着手展开教学,有利于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乐于参与、乐于接受。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开展研学探究,自主梳理制作步骤、阅读任务清单、合作制作桂花蜜、填写介绍卡,小组互评,等等,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也能激发他们主动分享并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意识。本课教学过程贯穿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理念,真正做到“三融六乐”。

“巧制桂花蜜”以前期的桂花校园种植实践活动为基础,把峻耕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因地制宜选择劳动制作材料,激发学生合理利用、不浪费自然资源的意识,提高学校桂花园的使用价值。绿色、健康的教学材料不仅实现了“种植—教学”的一体化,也符合绿色课堂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巧用多媒体技术,使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相融,用学生喜爱的向导“小蜜蜂”卡通人物作引导,借助卡通人物的口吻,让学生观看制作视频,重视用具安全,增强安全意识,使教学资源丰富多元。灵动的卡通人物也正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笔者通过播放两种不同方法的制作视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制作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多元化的思考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乐研、乐学、乐动、乐思、乐创。

小组展示时,笔者有意引导学生关注同学的展示成果和表述过程。待分享结束后,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互相评价,并上台投票、谈感受。借助清晰可感的评价标准和评价过程,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认识,促进研学目标的达成,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最后,通过让学生回家为父母沏一杯“桂花蜜”水,把劳动教育与服务他人的劳动精神联系在一起,在劳动中渗透尊敬长辈的道德礼仪教育,把劳动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梳理正确的劳动观,加强了学习与社会、学生家庭的联系。

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客观的反思总能让我们发现并改进一些问题。经过一系列深思熟虑,笔者发现本节课有几个地方仍可继续改进,如视频、音频链接的嵌入卡顿,多媒体教学技术仍不流畅,部分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出现分歧,拖慢了制作时间,等等。只要不断努力,潜心教学,假以时日,课堂教学一定会越来越好,教师的专业能力也能达到较大的提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