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校本教研基地蓬江区初中建设项目调查报告
作者: 梁珍花 周华章
中小学校本教研是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不断深入的重要内在动力之一,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了推进广东省校本教研基地蓬江区初中建设项目的有效开展,了解目前我区学校和基地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制定我区校本教研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探索符合我区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教研模式,最终基地学校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助推全区教育高质量发展,项目组编制了“广东省校本教研基地建设项目蓬江区调查问卷”,在全区初中学校和基地学校进行调研,具体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
本次调查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并结合个人访谈的形式进行。调查以问卷调查的数据结果为主要依据,并结合访谈内容进行印证。同样的问卷调查面对不同的调查对象发放两次,同时进行。一次问卷调查的对象是紫茶中学、陈白沙中学、港口中学、荷塘中学四所基地学校和区教师发展中心的全体初中老师共413人,一次问卷调查的对象是包括上述413名教师在内的全区初中老师共1010人。
本次问卷包括两大部分20个小题,题型为单选题和多选题,每道题的选项有不同层级或不同内容。第一部分是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单位、性别、教龄、学科等4个小题;第二部分为校本教研相关问题部分,包括对课程标准的熟悉程度、对每节课教学目标学理依据明晰程度、对每节课教学内容在初中学段本学科课程中独特价值明晰程度等16个问题。调查过程采用问卷星以无记名的方式进行。从调查数据统计结果来看,两次问卷各项数据指标基本接近,绝大部分的比例差距在5%以内,大部分的比例差距在2%左右,由此可见,基地实验学校教师和全区初中学校教师对调查内容的认识大致相同。
(一)基地学校的统计数据分析
从表1教龄分布来看,其中教龄5年以下的教师占到21.07%,5~12年的占比13.56%,12~20年的占比20.82%,20~30年的占比18.16%,大于30年的占比26.39%。由此可见,当下经验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主要力量,说明大部分教师的专业结构已经处于稳定状态,随时可以接纳新的教育理念。教龄5年以下的年轻教师所占比例约五分之一,年轻教师作为校本教研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要引领他们快速成长,早日成为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
从表2数据分布来看,“熟悉本学科课程标准,知道各版块的要求”中非常符合的占比55.21%,基本符合的占比41.89%,说不清的占比2.42%,不符合的占比0.24%。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对课程标准的熟悉理解程度亟待提高。
从表3数据分布来看,“清楚每节课教学目标的学理依据”中非常符合的占比51.09%,基本符合的占比46.25%,说不清的占比2.42%,不符合的占比0.24%,与表4的分布情况大致相当。如果深入调研,可能分布对象也基本相同。由此可见,要加强对语文课程、教材编排、教学内容的研究,开展相关研讨活动,使教师达到“非常符合”的层级。
从表4数据分布来看,“知道每节课教学内容在初中学段本学科课程中的独特价值”中非常符合的占比49.15%,基本符合的占比46.49%,说不清的占比3.87%,不符合的占比0.48%。可见,有一半的老师对每节课教学内容在初中学段本学科课程中独特价值不是非常清晰。课程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由宏观到微观,形成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在课程目标的总体规划下,不同学段、不同单元有具体目标和任务,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其独特的教学价值。作为教师,要在研读课标的基础上研究教材,明确每一单元、每一节课在教材体系中的独特价值,最终达成课程目标。
从表5数据分布来看,“常常会考虑学生学习具体内容的困难,并据此确定教学难点”中非常符合的占比55.69%,基本符合的占比42.86%,说不清的占比1.21%,不符合的占比0.24%。由此可见,教师善于分析学情,能够基于学情确定教学难点方面有待提升。
从表6数据分布来看,“备课耗时最多要素”中位于前三的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钻研”“为学生提供怎样的帮助”,占比分别为76.03%、66.1%、57.63%,“挖掘育人因素”“设计精美的PPT”“编写学案”占比偏小,分别为26.39%、21.31%、19.37%。可见大部分教师备课主要精力放在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钻研,有一半多一点的老师考虑到为学生提供怎样的帮助,在挖掘育人因素和编写学案上耗时较少,这两项有待加强。
从表7数据分布来看,“上课使用现代技术手段”中基本符合和非常符合的占比93.95%。可见绝大部分教师上课会使用现代技术手段,只有极个别老师上课不用现代技术手段。如何正确使用现代技术手段,让其服务于教学值得关注。
从表8数据分布来看,“处理学生课堂违纪等教育问题”中“自己解决,不求助他人”的占比55.21%,“照常上课,课后私下处理”的占比53.03%,“及时压制,灭‘火’”的占比44.79%,位列前三。“让违纪学生去办公室”的占比12.35%,“其他”占比10.17%,“当他不存在,忽略他”占比1.69%。可见一半左右的老师处理学生课堂违纪等教育问题时能采用合理的方法独立解决,有部分科任老师需寻求班主任的帮助处理,有个别老师的处理方法可能不太妥当。当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从表9数据分布来看,“对深度学习的认识”中“很重要,应该努力做到”的占比75.79%,“我经常成功组织”的占比20.1%,而“我的学生接受不了,优秀学生才需要”占比20.58%,“就是难度加大一些”占比20.34%,“初中阶段没有必要那么深,到高中才需要”占比15.25%。可见,虽然大部分教师认为深度学习重要,但经常成功组织深度学习占比很小,也有部分老师对深度学习的内涵和作用认识不到位,影响深度学习的有效开展。
从表10数据分布来看,“提升教学质量的因素”中“学生得法善学”“优良校风班风”“生源优势”占比居前三位,分别为51.33%、46.97%、46%,“严格管理”“高质量的教辅资料”“其他”占比居后三位,分别为17.43%、6.54%、1.21%,值得注意的是认为教师水平影响教学质量的比例仅为25.91%,在各项因素中位列第八。可见,约一半的教师认为学生因素是决定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而严格管理和教师水平发挥的作用却较小。这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学生这一内因,而忽略了教师教育和严格管理的外因,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优良的校风班风和教师水平、严格管理紧密相关,这几项数据结果不太一致,表明教师在这些方面要厘清关系、提高认识。
从表11数据可以看出,“提高专业素质是爱岗敬业的重要条件”中非常符合和基本符合的占比97.33%,可见绝大部分教师认识到提升专业素质是爱岗敬业的重要条件,只有个别老师存在认识偏差。这为教师提高专业素质、促进专业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从表12数据可以看出,“有效的德育是教学成功的必要前提”中非常符合和基本符合的占比高达98.3%,可见绝大部分教师认识到有效德育的重要作用,这为教师做好德育工作、促进教学成功奠定了思想基础,有利于教师承担教学工作的同时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发挥育人功能。
从表13数据分布来看,“根据师生特点灵活处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要一概而论”占比都约四分之三,“一视同仁”“严格地按规定办”仅占14.04%、7.75%,表明大部分教师认为教学管理应该灵活处理,不应该一概而论、严格依规办事。可见,如何使依法管理、以情感人相辅相成,发挥教学管理的制度化和人性化的协同作用,做到刚柔相济、强制性和情感性、严肃性和灵活性,实现教学管理效益最大化是有待探讨的问题。同时,34.62%的教师认为应该实现精细化管理,可见精细化管理也是要引起重视。
从表14数据分布来看,54.72%的教师认为科组建设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巨大,40.92%的教师认为有一定作用,2.66%的教师认为作用很小。可见,要加强科组建设,充分发挥科组建设对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作用。
从表15数据分布来看,45.04%的教师认为教研活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巨大,50.36%的教师认为有一定作用,1.94%的教师认为作用很小。可见,要加强教研活动的开展,使教研活动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充分发挥教研活动对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作用。
从表16数据分布来看,教师期待的教研活动中位列前三的是名师示范课、外出观摩、专题展示与研讨,分别占比73.12%、49.39%、43.58%,可见要满足教师群体的需求,多开展这些形式的教研活动,以提高教研活动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校际交流、专家讲座、评课、专家诊断、送教活动所占比例偏低,分别为22.03%、20.58%、20.34%、12.11%、9.44%,可见要优化此类活动的方法,激发教师参与热情,提升活动实效,以促进教研活动质量整体提升。
从表17数据可以看出,对校本教研的想法中两项正面指标“科研能帮助教师更透彻地理解教学”“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不断变化,真的需要校本教研”在所有想法中位居前二,分别占比63.44%、55.21%,可见仅有一半多的教师认为校本教研有必要、见实效;“很多教研活动针对性差,脱离实际,浪费时间”位列第三,占比21.07%,可见要增强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让教师觉得值得参加;还有部分老师对校本教研并不认同或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参加,可见部分教师对校本教研的认识有失偏颇、参与积极性有待提升,认识偏差和不愿参与会严重影响校本教研的质量和水平。
(二)基地学校与全区初中学校数据差异分析
从调查数据统计结果来看,基地学校教师和全区初中学校教师绝大部分调查指标的占比差距在5%以内,认识大致相同,但也有个别指标占比差距大于5%或呈现不同的认识趋向。(注:全区初中学校教师包含基地学校教师)简要分析如下。
1. 对深度学习认识的差异
从表18数据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基地学校教师认为深度学习“很重要,应该努力做到”比全区初中教师的比例高4.5%,“我经常成功组织”的高3.57%。同时,基地学校教师认为深度学习“初中阶段没有必要那么深,到高中才需要”比全区初中教师的比例低6.33%,“我的学生接受不了,优秀学生才需要”的低6.05%。由此可见,基地学校教师对在初中阶段开展深度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要明显优于区内其他学校教师,在基地学校开展深度学习较为容易。
2. 期待教研活动形式的差异
从表19数据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在各类教研活动形式中,基地学校教师更期待外出观摩和校际交流,而全区其他学校教师明显更期待名师示范课。由此可见,可以根据不同对象的需求,多组织基地学校教师外出观摩和校际交流,多为区内其他学校教师提供名师示范课,以提升校本教研的质量。
3. 对校本教研真实想法的差异
从表20数据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基地学校教师对校本教研的想法中“科研能帮助教师更透彻地理解教学”“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不断变化,真的需要校本教研”要明显优于区内其他学校教师,而认为“很多教研活动针对性差,脱离实际,浪费时间”“搞好教学就可以了,没必须参加课题研究,写论文”“确实能力有限,难以有所发现,无力参加”“时间精力有限,难以参加”的比例要普遍低于区内其他学校教师,呈现出对深度学习认识相同的趋势。由此可见,基地学校教师对校本教研的重要性、必要性认可度较高,参与意愿也更强。同时,对校本教研作用的认识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参与意愿。
二、主要结论
(一)教师专业成长方面
1. 课程研究有待加强
主要表现在研读学科课程标准,研究语文课程、教材编排、教学内容,熟悉课程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明确语文课程目标、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学内容等,由宏观到微观,建构完整系统的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表2中“熟悉本学科课程标准,知道各版块的要求”非常符合的占比55.21%,表3中“清楚每节课教学目标的学理依据”中非常符合的占比51.09%,表4中“知道每节课教学内容在初中学段本学科课程中的独特价值”中非常符合的占比49.15%,三个问题达到“非常符合”层级的占比仅在50%左右,可见对语文课程理论、教材内容、教学形态的研究有待加强,以适应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时代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