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语言景观传播路径研究
作者: 杨紫童 刘鸿励
语言景观研究是民族语言研究的一个新兴领域,语言景观也是云南民族村较为突出的语言特色,在民族语言的传播过程中具有代表作用。以云南民族村为例,根据场所符号学对彝族、傣族、景颇族从语码取向、字刻、置放和时空中的话语等角度进行考察,并进一步融合自媒体发展,提出其传播中存在的内容同质化严重、内容泛娱乐化及自媒体内容生产素养有待加强等问题和针对语言景观传播的建议和策略。以在民众层面提高语言景观传播的广泛性,促进少数民族语言景观可持续发展。
研究背景
语言景观是社会语言学中的一个领域,1997年,Landry和Bourhis在《语言景观与民族语言活力——一项实证研究》中首次提出“语言景观”这一概念,全球多个国家例如泰国、日本、美国等纷纷进行语言景观实证研究。语言景观研究在符号学、应用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日益引起重视。国内的语言景观研究始于21世纪初,早期学者多以“公示语”“公共标识”“广告牌”为研究对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学者将研究重点转移到网络平台及街头涂鸦等平台,目前国内的语言景观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民族地区语言景观的研究相对较少,理论支撑尚不充分,且现有的利用自媒体宣传语言景观的实证研究同样较少。
场所符号学作为与语言景观分析联系较为紧密的理论分析框架,为进一步研究语言景观提供了较为权威的分析理论。Scollon首次提出场所符号学理论,其主要包括语码取向、字刻、置放和时空中的话语四个要素。本理论是语言景观研究中较为完整的理论分析框架,为研究语言景观提出了新路径。
在对语言景观分析的基础上,自媒体传播理论是传播和保护语言景观途径的理论基础,发挥着重要作用。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学者认为“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喻国明、欧亚等学者认为,用户几乎在自媒体中的任何一个话题都能形成一个小圈子或者是社区群体。但目前,少数民族语言景观在自媒体中存在感较低,不具有广泛的传播性,这也是其发展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
现致力于了解各民族村寨的语言景观,掌握各民族内部语言景观的发展现状。同时,调查结果也可以为云南省推广少数民族语言景观与文化提供理论支撑,多方面合力传播少数民族语言景观和文化。
研究设计
研究对象
以云南民族村中彝族、傣族、景颇族的语言景观及语言景观传播现状为研究对象,以村寨为研究场所,分为两类来研究:一种是官方告示牌,如介绍性语言标志牌、引导牌和路牌等;一种是民族语言文化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字媒介,如石刻、本民族书籍和祭祀工具等,并集中探寻线上线下发展的交叉点。
研究内容
以场所符号学为切入点,从语码取向、字刻、置放和时空中的话语四个角度研究彝族、傣族、景颇族民族语言景观是否存在以及存在的具体情况,并探索当前语言景观的传播情况,将线上线下传播相融合,以促进区域语言景观传播和可持续性发展。
研究方法
主要采取半结构式访谈、实地调查法及定量分析法收集语言景观信息。数据样本取材集中在云南民族村中景颇族、傣族和彝族的村寨中,采用拍照的方式记录有关的语言景观,照片拍摄于2022年6月至12月期间。同时在云南民族村对村民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并进行录音,访谈对象共五人,分别来自傈僳族、景颇族、彝族、布依族和傣族,总录音时间长达1小时42分钟。了解了有关民族语言景观的发展及传播情况等内容,并梳理了民族语言景观的语言选择和语言景观展示情况。
云南民族村的语言景观功能
语言景观的基本功能
Landry&Bourhis(1997)提出语言景观具有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和象征功能(symbolic function)。
1.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
信息功能指语言标识所含字面的信息内容,传递生产者的意图和思想,起着交流的作用,体现语言景观直接的使用功能。信息功能是语言景观最基本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各类语言景观上的文字符号等给阅读者提供了最基本的信息,让阅读者能够获取可靠的信息。景点多语标牌为游客提供了多种语言的介绍信息,以便其了解景点,商业性标牌能够促进景区商业发展和经济发展,为游客提供多种便利。
2.象征功能(symbolic function)
语言景观的象征功能比较隐蔽,是指语言景观能够间接揭示语言相对应的语言族群的社会身份、文化地位。语言景观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发展,具有独特的地域风情,成为一种地方性文化象征。云南民族村中彝族、景颇族和傣族语言景观分别体现了语言文化独特性及开放性的特点,如彝族的文献书籍,记录了彝族的发展历程,体现着彝族文字悠久的历史及彝族文化的丰富性;如傣族的傣文佛经,体现了佛教在傣族的重要地位,显示了傣族的文化地位;如景颇族的独特图腾,展现着祭祀的重要地位。象征功能在研究全球化、民族认同和民族语言复兴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语言景观的附加功能
1.文化功能
“语言是文化的核心,是文化发生、保存、交流、传递的媒体和文化价值观念的储藏仓库。”语言景观是一个文化外显的标志,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性格、情感认同和思维方式,展现着一个民族语言的历史变迁,具有重要的实证意义。云南作为一个多民族省份,语言文化自然具有多元性,语言景观正是体现这种多元性最为有力的证据。借助自媒体对民族语言景观进行宣传,必然会带动国内的文化多元性发展及与他国民族的跨文化交流。
2.经济功能
“从经济层面来说,语言是一种可用于生产或再生产的资产和资源,与其他资源一样,也具有价值、效用、费用和效益等经济学属性”。随着云南省旅游业和教育业的快速发展,云南民族村成为具有民族文化传播的代表性景点,在带动国内旅游业的同时,吸引着更多的外国游客特别是东南亚游客来云南游玩、留学。由此可见,语言景观的传播必然会带动景区发展,进而促进云南旅游业和教育行业的发展。
3.应急功能
应急语言能力是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突发事件应对中的语言响应机制、速度和效果体现着社会的危机处理水平。应急语言包括应急外语,尤其是非通用语、应急方言、行业或领域应急语言等。由于不可控因素增加,紧急状况频发,语言景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发挥疏导和指引作用。云南民族村的语言景观例如危险标志、绿色通道等的设置有利于发挥语言景观的应急功能,一定程度上可降低社会公共危机和灾害风险,突出人道主义关怀。
云南民族村语言景观和保护传播现状
语言景观现状
云南民族村彝族、傣族和景颇族的民族村寨主要使用中文、泰文、英文、韩文、日文五种语言,其中中文和英文的使用比较广泛。
1.标牌语言的呈现
标牌分为介绍性多语标牌和商业化标牌。其中中文是最显著的语言,本民族语言在标牌中较少呈现。村外介绍牌统一为棕色告示牌,从语码的排列顺序和组合形式来看,横向顺序固定为中文、英文、韩文、日文和泰文;就标牌字体的大小而言,中文字体在标牌中最为显著,字体偏大,英文紧随其后。由于民族村寨较小,在总体调查的20个介绍性多语标牌和商业性标牌中,所有标牌形式均为统一样式。
2.字刻和文献书籍的呈现
彝族村寨相关语言景观较多,傣族村寨和景颇族村寨较少。在彝族可供外界参观的建筑中,字刻最为常见,房屋、木鼓及生活用具等物品上均出现字刻,建筑内部均陈设彝族文字的书法和书籍作品。在傣族可供外界参观的建筑中,字刻出现较为频繁,文献书籍较少。在景颇族可供外界参观的建筑中,字刻和文献书籍的出现频次较低,文献书籍较少出现。在调查的总体46处字刻中,以民族语言文字呈现的占总比的52.2%。在调查的38处文献书籍中,以民族语言呈现的占总比的78.9%。
3.街头涂鸦和文字文身呈现
三个民族呈现均较少。街头涂鸦在民族村中均不曾呈现。彝族男子身上较多文身,多以本民族图腾为主要内容;傣族村民身上无文身;景颇族男子身上较多文身,多以本民族图腾为内容。在调查的15处文字文身中,具有本民族语言文字或者图腾的占总比的66.7%。
4.场景化民族文字呈现
彝族村寨呈现较多,傣族和景颇族村寨呈现较少。彝族村寨的场景化民族文字以祭祀功能为主,场景化民族文字呈现较多;傣族村寨场景化民族文字以宗教祭拜、祭祀等功能为主,傣族村寨内设佛寺,寺内场景化民族文字较多;景颇族场景化民族文字以祭祀、象征等功能为主,其村寨内环绕着民族特有的图腾彩旗和图腾柱等物,场景化民族文字较为丰富。在调查的69处场景化民族文字中,具有本民族场景化民族文字的占总分比的87.0%。下表为相关数据的占比。
语言景观保护传播现状
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化进程加快,仅追求线下发展已无法满足云南民族村发展及其语言景观传播的需要,线上发展逐渐成为当前形势下各产业发展的主要形式。线下考察为线上自媒体发展提供了资源支持,线上自媒体发展为线下景区发展提供了语言景观宣传的途径。目前来看,有关自媒体语言景观传播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且部分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呈现出资源与传播不匹配、内容混乱和监管力度不够等问题。因此,探索线上线下发展的有效对接模式和语言景观可传播的资源与方式是促进民族语言景观多元化传播的新路径。
语言景观自媒体传播现状及短板
语言景观自媒体传播优越性
1.传播渠道多样化
自媒体传播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建立起来的,自媒体基于手机移动化的传播设备而存在,手机的便捷性有助于用户随时随地接收信息,满足碎片化的阅读习惯。语言景观借助自媒体平台便捷地进行社交化传播,用户可将传播信息分享到抖音、微信、小红书等平台,与用户进行交流和互动,便于更广泛地传递信息。
2.符合新时代要求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众的生活更加追求效率,时代要求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并且范围更广,而自媒体传播正好符合这个时代要求。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自媒体传播的信息分享也非常便利,满足了用户的社交化需求。
3.传播效果可视化
自媒体平台可借助大数据查询自媒体流量,也可分析受众的年龄、爱好等信息。通过一些直观化的传播效果,分析出平台用户属性。不仅便于各大博主分析数据,且便于语言景观进行针对性传播。
自媒体传播短板
1.内容同质化严重
自媒体传播存在一个较为显著的问题就是内容同质化严重。从语言景观展示的种类上来看,数据展示的种类较少,且语言景观在整体景观介绍中出现的次数较少。在拍摄手法和内容选择上,大量的模仿会带来内容的同质化,影响语言景观的选择与呈现。
2.内容泛娱乐化
随着互联网与社交平台的快速发展,“短、平、快”的信息展现形式受到追捧。为了获取更多的媒体流量,满足众多用户的需求,一些媒体摒弃了传播内容的专业性和严谨性,在民族语言景观传播创作中出现内容泛娱乐化现象。大部分博主对专业的民族语言知识掌握较少,经常选择博人眼球的内容,商业性质较强。
3.自媒体内容生产素养有待加强
自媒体生产内容的方式无疑激发了大部分受众的表达欲望,随着自媒体更加普及化、日常化,其内容生产的素养问题日益显著。为了迎合受众趣味性、刺激性、猎奇的需求,极易产生影响社会发展的负面内容。从受众对语言景观关注的角度上来看,一部分受众倾向于将语言景观与现代潮流相结合,追求较为新潮的形式而不关注语言景观本体。如街头涂鸦和文字文身,展示以上方面的相关博主均为18—30岁左右的年轻人。由此可见,部分生产者对语言景观关注的角度与语言景观传播的初衷相背离,可能导致语言景观传播有误。
语言景观自媒体传播建议及模式
语言景观自媒体传播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