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需求升级提振消费
作者: 刘向东
当前,消费对稳增长的基础性作用越发凸显,在畅通国内大循环中扮演着“主引擎”角色。
近来,面对消费长期不足的局面,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以提振消费为重点扩大国内需求。
扩大有潜能消费的新增点
2024年数据显示,消费市场总体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但消费市场恢复基础仍不牢固,居民消费能力、消费意愿仍待增强。
迈向高收入发展阶段,国内消费增长和消费结构呈现新变化。趋势上看,实物商品特别是耐用品消费日趋饱和,商品消费需求已从“有没有”向“好不好”“优不优”方面转变,消费者对实物商品的品质提出更高要求,更倾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国潮产品和医疗、文旅、教育、托幼、养老等服务消费,尤其是医疗、教育、托幼、养老等服务消费快速增长,促使消费结构呈现从商品到服务的消费升级态势。
首先,实物商品消费呈现“以旧换新”的升级需求。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住房、汽车、家电等耐用品消费基本上应有尽有。随着人口结构变化、社会需求转换,居民家庭更加注重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的实物商品消费。截至2023年底,我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超过40平方米,平均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达55.92辆、排油烟机84.59台、淋浴热水器97.79台、洗衣机98.5台、空调器171.7台、电冰箱101.9台、彩色电视机107.2台、移动电话239.52部等。截至2023年,我国存量住房套数约有6亿套,城镇住房套数约3.74亿套,但其中老旧破小房屋占比偏高,高品质住房供给仍然不足,居民住房置换和改善型需求有较大潜力空间。目前,我国汽车保有量达到3.3亿辆,按每15年更新一次计算,每年需更新换代2000多万辆;按12年-15年更新一次,30多亿台电视机、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家电产品每年需要更新几亿台,耐用消费品置换更新的消费潜力巨大。近来,中央已出台一揽子财税政策措施,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现已取得一定成效。同时,全国已有超百城推出住房“以旧换新”政策,将一定程度上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企稳。此外,扫地机器人、洗地机、空气净化器、净水机、智能马桶等智能绿色家电产品销售快速增长,有望成为支撑实物商品消费的重要力量。
其次,居民中高端服务消费占比逐步上升。近年来,以吃穿住等为代表的生存型消费占比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文化娱乐、旅游、体育、健康养生、商务服务等服务消费需求较快释放,服务类消费占比在整体消费中呈现上升趋势。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服务型消费支出占到人均消费支出的45.2%,预计到2030年这一比重有望超过52%。从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类别看,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等消费支出已呈现趋势性下降态势,而居住、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等支出呈现稳步攀升态势。2023年这四项服务类支出已占到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56.85%,比2013年提升了4.14个百分点,即便扣除居住支出,医疗保健、通信服务和教育文化娱乐三项服务支出也占到33.14%,较2013年提升了3.7个百分点。2024年央行第二季度城镇储户调查报告显示,未来三个月准备增加支出的项目中,旅游(27.8%)、教育(27.5%)、医疗保健(25.2%)、社交文化和娱乐(20.0%)四项服务消费支出位居前列,而大额商品(16.2%)、购房(14.6%)和保险(12.8%)等消费支出居后。
2024年12月10日,凯度消费者指数与贝恩公司联合发布《2024年中国购物者报告,系列二》显示,中国快速消费品市场在2024年前三季度增势趋缓。必需品消费的增速较为稳定,与收入预期关系紧密的可选品消费则面临压力。
再次,拓展更多增长性、带动性强的消费领域。目前,我国已经形成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成长性的中高收入群体。他们对汽车、家电、住房等产品更新升级的需求空间还很大,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农民工市民化等领域仍有较多历史欠账,对中高端商品和服务的潜在需求仍有待充分释放,尤其对高品质的医疗、健康、教育、托幼、养老等服务需求亟待满足,这些领域都是人民群众所期待的增长性、带动性强的领域。迫切需要根据不同群体需求制定差异化支持政策,抓好服务消费扩容提质,有效促进住房、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提质,培育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惠民生、促消费的助推作用,引导扩大更有利于促进消费的投资,将会进一步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形成拉动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
比如,住房方面,居民反映强烈的改善型住房需求,亟待提高住房交付品质和建筑质量,开发供给更多高品质住房。汽车方面,要完善汽车使用管理,加大车路协同网络、充电桩、停车场等设施建设,为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家电方面,继续推动智能绿色家电的更新换代和家电下乡,统筹利用中央财政相关服务业发展资金,促进完善家电等绿色回收体系,助力地方统筹推进家电等以旧换新。
生活服务方面,聚焦“一老一小”领域,研究发放多胞胎生育补贴,扩大普惠性托幼养老覆盖面,大力发展银发经济,进一步释放养老消费需求。深化医药、医疗、医保联动改革,增加和丰富医疗资源有效供给。鼓励平台企业拓展“互联网+”消费场景,提供高质量产品和服务,鼓励开展智能家居、虚拟/增强现实、超高清视频终端等智能产品的开发、应用与普及,扩大高质量的短视频、影视作品等数字文创产品供给,举办各类数字消费体验活动,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的消费体验中心。
进一步提振消费的建议
提振消费并非一朝之功,需要从消费者视角进行政策设计,既要适应消费升级需求变化,设计更合理的收入和财富分配机制,着力激励广大居民能消费、愿消费和敢消费,也要适度扩大政府消费,为广大居民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水平和更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解决可持续消费的后顾之忧。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关键在于挖掘边际消费倾向相对较高的中等收入群体消费潜力,加快扭转地方政府“重投资”“轻消费”倾向。
(一)鼓励地方发行消费券或提供耐用品消费补贴。继续用发行的特别国债资金,推行大规模的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政策;在中央统筹下,丰富和完善直达居民部门的转移支付政策工具,鼓励地方各尽所能发行各类消费券和数字人民币,并扩大使用消费券适用范围,可购买特定消费品或餐饮文旅等服务时抵扣现金,可用于汽车、家电等耐用消费品的“以旧换新”。利用网络消费平台以及社会征信系统等收集积累的大数据资源,精准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实施社保补贴。
支持有条件的城市推行住房的“以旧换新”,在推进旧城改造和城市更新中开展原拆原建,改善老旧房屋的人居环境。支持地方优化新能源汽车下乡、家电下乡等刺激消费的政策举措,推进充电桩(站)等配套设施建设,提振农村大宗消费;改造提升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创新物流运营服务模式,引导电商企业物流下沉,持续丰富农村消费场景。
(二)持续降低住房贷款利率等政策利率。进一步降低政策利率,引导真实利率下降,鼓励支出遏制储蓄,提高支出倾向和信贷需求。继续降低居民融资成本,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下调放贷利率、存量住房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家庭住房债务成本和预防性储蓄。推高住房信贷增速和支出比例,激发改善型住房需求潜力释放,带动扩大与住房相关家具、家装、家电等商品和服务消费。

(三)加大对社会保障、教育等方面的公共投资。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可有效减少居民面临的不确定性,提高居民的消费意愿。充分利用发行国债、提高国企利润上缴比例等资金补充全社会社保账户,稳步增加政府在教育、体育、医疗、养老、育幼等方面的公共消费支出,持续增加“一老一小”等公共服务供给,完善职业年金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基本生活救助制度以及专项救助制度。适度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亦可拿出部分国债资金用于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基本工资,提高乡村中小学学生的餐食补贴,以及改扩建乡村中小学的教育设施等。
(四)多渠道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有序引导提高工资性收入和最低工资标准同时,进一步完善家庭财富积累机制,搞活资本市场和增加股权分红,提升投资效率和释放消费“财富效应”的功能。加快推进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住房地产市场,提高住房资产估值,修复并改善家庭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创设更多的金融资产,增加居民投资理财的渠道,拓宽居民财产性收入来源。
(五)进一步优化改善消费促进服务环境。进一步放开对土地、住房、汽车等购置方面的限制性措施。放松中高端商品和服务消费限制性因素。完善住房租赁消费支持政策举措。加大对中小微商户减税降费、减租减息等政策扶持力度,确保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稳岗就业。加强商品和服务消费监管,引导商户和经营主体诚信合规经营。完善商品和服务消费标准,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着力营造放心安心舒心的消费环境。进一步推进水、能源、交通等领域价格改革,适度提高污水处理、供电供热、交通运输等服务价格。
(六)进一步推进抑制消费的限制性制度改革。当前,非户籍人口在本地的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仍有较多限制。进一步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农民工群体融入城市,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后的消费倾向,释放万亿级别的城镇化消费潜力。持续推进消费税征收后移,提高直接税比重,继续降低居民税费负担。
(七)适时推进消费集中化的行政区划及机构改革。根据人口流入变化,适时推进乡村合并、撤乡并镇、撤镇并市以及优化调整区划,增加经济强镇强市的人口集聚度,提升城市消费的可及性。进一步缩减人员编制,适度降低政府公共管理人员增速,减少政府行政支出,将节省资金充实社保,增加免费教育和免费医疗保障支出。
(八)实施一批惠民生、促消费的有效投资项目。启动一批以工代赈的公共基础设施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生态环境治理和公共服务提升等民生项目,增加基层服务人员和建筑等产业工人劳动报酬收入,激发这类群体有潜能的消费。
(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副部长、研究员;编辑:王延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