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有时是个坑
作者: 林采宜
玛格丽特的《乱世佳人》,郝思嘉一生中喜欢的男人有两个:一个是卫希礼,高雅、博学,言谈举止处处体现绅士教养,以当时南方贵族的标准来衡量,“优秀”这两个字是当之无愧的;小说一开始,为了得到卫希礼的好感,任性娇纵的郝思嘉处心积虑地扮演柔弱纯洁的白莲花;郝思嘉听不懂卫希礼喜欢的音乐、诗歌,虽然也穿着端庄的裙子,发髻一丝不乱,但那双真正代表内心的绿眼睛,永远闪烁着欲望和野性——这是卫希礼所无法接受的狂野。
相比之下,另一个男人白瑞德则与当时的“优秀”标准搭不上边,他风流成性,浪荡随意,即便追求心爱的女人用的也是“流氓”的方式,他俩之间最经典的对话是:“先生,你可真不是一个绅士!”“而你,小姐,也不是个淑女。”在白瑞德面前,她不用伪装,自私、虚荣、刻薄、骄横,这些本性都肆无忌惮地流露,换句话说,在白瑞德面前,她才是真实的自己,而白瑞德,自始至终,接受并喜欢她这种生机勃勃、自私狂野的样子。
倘若郝思嘉如愿以偿嫁给了博学儒雅的卫道士——卫希礼,她会幸福吗?不会。梦实现的时候,恐怕也是破灭的时候。
爱情需要势均力敌彼此欣赏。“优秀”的卫希礼只是郝思嘉的一个执念,而小奸小坏却活力四射的白瑞德才是她旗鼓相当的合适伴侣。
卫希礼给她的是梦想,白瑞德给她的才是活色生香的世俗之爱。
毕竟,情场不是选优竞赛,和你相依相伴的人要让你感到舒服,你才能按照天性过上舒展的日子。
一百多年过去了,在择偶上,大部分男男女女依然如当年的郝思嘉,把“优秀”当作一个不可或缺的选项,尤其是自认为很优秀的那些族群。
有人说,“好马当然想要配好鞍”。其实,婚姻是两个生命之间的互动,不是马和鞍的关系,而是马和骑手的关系。
烈马要配剽悍的骑手,如同郝思嘉和白瑞德;驽马适合温和的骑手,如同梅兰和卫希礼。
选择好看但并不合适的鞋子,代价是脚上的血泡和鸡眼;选择优秀而不合适的伴侣,代价可能是生活充满各种疼痛和郁闷。那为什么还要把“优秀”当作选择伴侣的硬指标?主要是缺乏自信心,认为优秀的人在社会上拥有更强的生存能力,这种心理的背后,是对自己生存能力的质疑和不自信;其次是虚荣心,为了满足父母家人甚至七大姑八大姨的“审美标准”,婚姻是一双穿一辈子的鞋子,好看是为了让人夸、让人羡慕。为了被夸而忍受疼痛,这是许多人在婚姻上的选择。按照别人的标准选择自己的伴侣,这个标准名字叫作“优秀”。
买鞋如此,选择伴侣如此,在职业、友谊和其他许多事情上,也不乏其例,我们都想要“好的”,结果却都选择了“好看的”。